怎样做好听课记录
师:“书”就是“写”的意思,把它的意思装进题目里,谁来试试?有点难,没关系,大胆地把题目的意思说出来。1、课堂是学习的主阵地,要学会高效听课。
课堂教学实录_鸟的天堂课堂教学实录
课堂教学实录_鸟的天堂课堂教学实录
①课前要先预习,找出不懂的知识、发现问题,带着知识点和问题去听课会有解惑的快乐,也更听得进去,容易掌握;②参与交流和互动,不要只是把自己摆在“听”的旁观者,而是“听”的参与者,积极思考老师讲的或提出的问题,能回答的时候积极回答(回答问题的好处不仅仅是表现,更多的是可以让你注意力更集中)。③听要结合写和思考。纯粹的听很容易懈怠,能记住的点也很少,所以一定要学会快速的整理记忆。④如果你因为种种原因,出现了那些似懂非懂、不懂的知识,课上或者课后一定要花时间去弄懂,不然问题只会越积越多。
2、学会整合知识点,提高知识理解和记忆能力。
把需要学习的信息、掌握的知识分类,做成思维导图或知识点卡片,这样会让你的大脑、思维条理清醒,方便记忆、温习、掌握。同时,要学会把新知识和已学知识联系起来,不断糅合、完善你的知识体系。这样能够促进理解,加深记忆。
3、没有记忆就没有学习,记忆是学习的根本。
提高记忆力,可以专门的训练一下。这一类的训练比较多,比如我比较熟悉的:速读记忆、编码记忆、思维导图记忆。速读记忆是一种快速阅读之后的重点记忆和理解记忆;编码记忆是一种将编码信息与恰当的线索联系起来的个性化记忆;思维导图记忆是一种将所需记忆内容整合成句后的思维记忆。以上三种记忆,是我个人用下来比较好用的方法,但都需要系统的训练,具体比较多,就不一一详细讲述了,大家可以自己去了解,或者参考精英特速读记忆训练软件,软件中对我上述的三种训练都有具体的讲解和训练。
4、高效复习,温故生:同情人类苦难。而知新。
①制定阶段性的复习目标,合理规划自己每一天的学习复习任务。什么时候复习什么科目,什么时候做题训练,什么时候看书背诵,什么时候查缺补漏等等,都一一明确下来。
②复习的时候,不要长时间的只复习一科,也不要频繁的更换复习科目。每一个时段的复习都要保证学科的完整性,按复习完一个学科再进行另外一个学科的复习。
③自己在复习的时候,一定要跟上老师的节奏,就保持同步进行。如果你掌握的很好,可以快于老师的安排,但不能被老师远远落下。
④每一小阶段的复习之后,要检查掌握情况。可以自己一个人进行:合起书本,回忆一下这一阶段都学习复习了哪些知识,哪些知识是已经掌握了的,哪些是比较模糊的、还没有掌握的、有疑问的,针对有问题的要趁热打铁,折回去快速温习巩固。也可以找你的伙伴一起进行,相互检查、考校。
5、认真做题和面对每一次考试。
做题的时候:①要仔细审题,而且要审准、审透,提炼出有效信息。②要讲究效率,会的就过(一定是要真的会,而不是感觉会),把时间放在不会的上。③不要动不动就去看解析。看做题会让你觉得题目很简单,但实际做题的时候就不知道如何下笔一、导入(直接导入)了。④适当进行题海战术,掌握各类型题目的解题思路。
认真面对每一次考试。考试除了是检验你学习效果的方式,同时也是你积累经验的过程,比如:①学会如何分配和把控时间;②掌握作答中各种细节的处理技巧;③磨练考试心态;④帮助自己认识掌握的不足之处,复习提升。
初一语文《千个球》教学课堂实录
师:听得真仔细。是呀,读书应该抑扬顿挫,还应有感情。那么,我们就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初一语文《千个球》教学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师:上节课,我们对《范进中举》这篇的基本情节有了大致的了解,对其中的人物性格也有一定的体会。下面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等同学的表演。⒈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领略课文感情和体会人物良好的心理品质。
⒉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⒊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发挥师生、生生的互动性和创造性。
一创设情景――引趣
课前播放《生命之杯》乐曲作为背景音乐,屏幕上配有1972年在墨西哥举行的“世界杯”足球赛巴西队队员比赛中精彩画面,以贝利画面为主。
二导入新课――激趣
⒈导课
师:同学们,刚才听了优美的乐曲,看了足球比赛几个精彩的画面,现在,老师想问一个问题:你们喜欢看球赛吗?喜欢看哪一类的球赛?你有崇拜的球星吗?
生:喜欢(小部分男生回答)。
男生1:篮球。我喜欢姚明,他长得酷,而且球打得好。
女生1:足球,我喜欢孙雯。
男生2:乒乓球,我喜欢孔令辉。
男生3:足球,我喜欢马拉多纳。
……
师:看来,我们班的男同学对球赛了解得不少,老师听了也增长了不少知识。我以前不太喜欢看球赛,现在真有点动心了,希望其他同学和老师有同样的感受。
师:我们再为这些同学的见多识广鼓掌,如何?
生:鼓掌
师:平时应做到家事、国事、事事关心,形成见多识广的能力。
师:刚才有的同学,提到了喜欢足球球星,今天我们要上的这一节课,也与足球有关。现在一起来学习这位足球天才――巴西球星贝利的故事。他由一个生活在底层的平民之子,成长为当今世界为人倾倒的体育奇才,他的成长经历会给我们许多启示。[屏幕显示课题《千个球》,背景画面是贝利右手托着足球]
⒉共享学习资源
师:课前已经布置同学们收集有关贝利的资料,现在小组内互相交流。
师:谁来介绍贝利的情况?
生:我收集的是贝利小时候的一个故事――踢“袜球”,贝利受他父亲的影响,很小就喜欢踢足球。可是他家里很穷,没有钱买真正的足球,怎么办?他就想了一个办法,从家里找来一只的袜子,在里面塞满破皮和旧报纸,然后尽量按捏成球形,在外面用绳子扎紧,并称之为“袜球”。
师:贝利踢“袜球”都踢出名了,真不容易!
生:我收集到“足球”的名称以前不叫足球,而叫蹴鞠。
生:球王贝利被足球界视为20世纪运动员,他以卓越的球艺、上乘的球德,赢得了“黑色珍珠”的美誉,被推上“足球”的宝座。
生:他在1956年到1977年的21年足球生涯中,共参加了1366场比赛,射进1281个球,直到现在他创造的连续3年每年进球超过100年这一纪录还没有人打破过。
……
三感知课文
师:大家收集的资料真丰富,听了刚才的介绍和自己收集的资料,对贝利已有了一定的了解,贝利确实是一位足球奇才,那么大家想不想知道他的千个球是怎样踢进去的?
生:想(异口同声)。
[屏幕显示]讨论思考:
①贝利踢进千个球,说明了什么?
②贝利是怎样踢进千个球的?
③贝利踢进球前后表现如何,文中从哪些方面来刻画贝利的形象。
④比赛时环境怎样?
⑤观众的反应如何?
[评点:学生先自己看书思考,圈点批注,后分组讨论、交流,这一环节意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师:谁来回答个问题。
生:说明了贝利有良好的球技(打球的技术好)。
生:还说明了他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生:段“我极力保持清醒的头脑,忘记这球对我……要是踢不进,那也无所谓,还有别的机会嘛!”从这一段心理描写,写他由紧张――放松――冷静的心理变化过程。(生鼓掌)
师:分析得很准确,从同学的掌声中可以看出他们对你的赞赏。那么,文中还有哪些语句体现出他具有良好心理素质这一点?
生:“次日,我进了一千个球和美国……在我看来,这两件事的重要性简直无相提并论。不是一次,而是两次把人送上月球,比发生在足球场上的任何事当然重要得多。”从这段话,可以看出他在荣誉面前不得意忘形。而是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冷静,在胜利面前不冲晕头脑。
师:刚才两位同学分析很精彩,说明他们对课文已很熟悉,现在请同学来回答后面的问题。
生1:贝利是以罚球的形式踢进千个球的。
生2:“当我脑子还……我看到球以美妙的弧线,飞过安地拉特张开的手掌,进入球网。”
生3:心理描写,动作描写。
生4:(异口同声)下着滂沱大雨。
师:滂沱(注音,意思见注释,板书)。下着大雨,观众反应又如何呢?
生5:“观众吼声几乎把滂沱大雨圧下去,摄影师和记者从球门后面冲上来,把我们团团围住。数以百计的观众跳下看台,不理会警察,越过湿地,向我冲来。我的球衣被人剥下来,又有人替我套上了另一件――1000的号码,观众欢声雷动。”这段话可以看出,观众当时激动、兴奋、狂欢。
师:文中叙述了当时环境,及观众反应有何作用?
生6:写环境点明当时比赛的天气情况。
生7:写环境是为了渲生:香山染气氛。
生8:渲染观众激动,兴奋的气氛。
师:观众为何激动、兴奋?
生9:因为看到贝利进球了。
师:描写当时环境,观众反应这是什么样的描写?
生10:侧面描写突出贝利的高超的球技。
师:回答得很好。我们已经学过塑造人物形象,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可以通过侧面描写,这种写法在作文中应注意借鉴。从刚才对课文的探讨,我们知道,贝利作为一名闻名世界的球星,不仅具有高超的球技,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正是因为这样,他才会迎得亿万球迷的喜欢。
四情感体验
师:同学们想不想亲自感受一下贝利踢球时紧张激烈的情景?
生:想(异口同声)。
师:现在,我们先做些准备,等会儿请我们的同学以评论员的身份,在这里为我们现场解说好吗?
生:好。(学生情绪高涨)
[屏幕提示内容]:
①同学们先思考该怎么说,后分组探讨交流,每组先一位同学解说,其他组员可以补充。
②根据课文的内容来解说。(贝利进球前后的表现、环境、观众的反应)
③根据课文的内容可以进行合理的想象。
师:昨天布置大家回去看球赛,有看的同学请举手。
生:举手(人数不多,才十来个)。
师:现在大家明白老师为什么让你们看球赛了吧,不过,没看球赛的也没关系,请同学们解说之前,我们先来观看一段球赛录像。大家来感受一下解说员是怎样解说的。
生1:各位观众,我是体育评论员林平顺,我现在是在巴西的卡拉马那体育场向您做现场,现在,是轮到巴西队踢罚球,球王贝利将要在这儿,以罚球的形式踢进他一生中的千个球,看,他把球放好了,好像有点紧张,他向后退了几步,稍微迟疑了几秒,好,他把球踢出去了,球划了一道的美丽的弧线进入球网。进了!整个球场沸腾了,观众的吼声很大,非常的激动。
生:鼓掌。
师:他解说得精彩吗?谁来点评?
生2:他解说得很好,能够体现紧张、激烈的场面。但没有描述当时的环境,贝利进球后的表现。
师:谁来补充这个情节。
生3:球进了!观众欢呼声一齐发出,几乎圧过滂沱的雨声。看,观众太激动了,很多观众跳下看台,不理会警察的阻挡,向贝利冲去,贝利被从后门去的摄影师和记者团团围住了,有的观众脱下贝利的球衣,给他穿上另一件印有1000号码的衣服,贝利被人抬起来了,绕着场跑,贝利看起来很激动、兴奋,你看他高兴的眼泪都流出来了,大家都为贝利的进球而欢呼着。这个场面太令人难忘,令人兴奋了……。各位观众,我是评论员林煦超,今天为您解说到此,谢谢您的观看。
生:鼓掌
[学生都还沉浸在同学解说情境中……]
师:两位同学解说得都很精彩,老师都觉得身临其境了。我想将来你也许是一名出色的评论员,大家为他们的精彩解说再次鼓掌吧!
生:鼓掌。
五感悟
师:从贝利的故事中你受到哪些启发?
生1:要有本领才能得到别人的赏识。
生2:要想成功就得先学好知识。
生3:想做好一件事,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生4:贝利取得成功,不骄傲的精神值得我学习。
……
师:大家各抒己见,希望同学们通过学习这篇课文都有所收获。
六拓展延伸
师: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对足球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球星为何赢得球迷的喜欢有进一步的认识。那么你关心过的足球吗?你想不想了解更多有关于足球的知识?请以“漫谈足球”为话题,课外收集有关足球的资料,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评点:继续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通过收集足球队的情况,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课堂实录怎么写
白云师:两位同学概括得很完整。那么谁来说说,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他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生处教师将自己或他人执教的优质课详细记录下来的一种文体。
1、萧萧梧叶课堂实录一般有两种记法:种采用师生对白的方式记录,并用括号补注课堂气氛、动作等情况。第二种采用叙事的方法,把整个教学过程用写记叙文的一般方式记录下来。
实录完成后,在实录后面加上教师自己的点评跟感想,更有助于阅读者的理解把握。
语文第27课《水》课堂教学实录
一、认读词串,回忆水的珍贵。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6课——《水》,首先我们来认读一组词语:
(出示)干燥 炎热 骄阳 风干 渴望
师:谁来读一遍。
师:能说说这组词带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吗?
生:特别干燥,赤日炎炎,身体非常缺水的感觉。
师: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师:你的悟性很好,只有用心去读的人才能读出词语的内涵。
谁再来读一读这组词语:
(出示)抚摸 清凉 倾注 润湿 痛快
师:你读出了水的清凉,有水的痛快。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作家马朝虎出生在一个缺水的小山村,在村民的眼里,水是什么样的?
生:水是非常珍贵的。
生:水是比酒还贵的东西。
师:在村民的眼里,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板书最珍贵)
师: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次走进那个缺水的地方,请同学们小声地读课文,看看文章哪些地方让你感到了水的珍贵,把它画下来,在旁边写上自己的体会。
二、默读全文,感悟水的珍贵。
学生默读课文,圈画句子,联系实际,批注体会。教师巡视指点。
师:要用心去找,可能是一个词,也可能是一个句子,或者一个场景。
三、汇报交流,品读水的珍贵。
师:同学们,放下手中的笔,咱们一起来分享读书的收获,谁先说?
注意,他发言的时候,你要注意倾听,这是一种良好的习惯。
生:我从段这一句“记得那时候我们一个村子的人吃水,都要到十公里之外的一处很小的泉眼里去挑。经常要排一个小时的长队才可以挑上一担回家。”体会到,他们吃水,要到十公里之外的地方去挑,还要排一个小时的长队,真是太缺水了。而我们这里只要一开水笼头就有水了。
师:你能联系自己的实际来谈,非常好,能把你的体会读出来吗?
师:这个句中的哪些词语给你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
生:“十公里之外、一处很小、一个小时、长队”
师:你能把这些词给你的感觉读出来吗?
师:听了他的朗读,透过这段文字你看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生:骄阳似火的日子里,一位村民大汗淋漓地挑着一对桶,艰难地行走在山路上,到了挑水的地方,那儿已经排了很长的一队。
师:长长的山路,炎炎的烈日,小小的泉眼,漫长的等待让水——
生:成了最珍贵的东西。
师:让我们一起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生:我从“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这句感受到水非常地珍贵。我们这里酒有十几元,几十元,甚至几百元一瓶的,而水一元五角钱能买到一吨。
师:即使是的酒跟也比水贵得多,然而村里人常说的一句话却是——
生:“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
师:可见:水,真的是——
生:(齐)村子里最师:[播放完毕]请一些同学来当解说员,谁先准备好的先来,其他同学注意听,准备点评。珍贵的东西。
师:你喜欢下雨吗?
生:不喜欢,给我们上学,出去玩都带来不方便。
师:而村里的人只有下雨天才可以痛痛快快地洗澡,让我们感受到,水的确是——
生: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生:我从“还仰起头,张大嘴巴,去吃来自天空地水。”这句感受到水很珍贵,因为天空的水很,平时落到我们脸上都要擦去,他们却要张大嘴巴吃来自天空的水。
师:是啊,天天有水喝,天天有澡洗的日子多么幸福啊,你能一个月不洗澡吗?
生:不能,那会很。
师:半年不洗澡成吗?
生:你身上就会臭了,会长蚤子了。
师:村子里的人为什么不洗澡呢?
生:因为没有水。
师:是啊,村民们就是因为没有水才一个月,三个月,半年,甚至一年不洗澡,现在终于盼来了一场雨。让我们自由地读读这段文字,去感受一下他们此刻的心情。
学生自由练读,
师:久旱逢甘雨,谁来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师:如果你就是这个村子里的一个孩子,面对这场期盼已久的大雨,你会怎么做?
生:大声地喊,雨来了,雨来了。
生:脱得光溜溜的,在雨中奔跑跳跃。
生:和同伴们互相把水泼在对方身上。
生读描写孩子在雨中痛快的句子。
师:这样的雨让你感到凉爽、惬意、痛快,让我们一齐加入到他们的行列中去。
师:透过这场令村民欣喜若狂的雨,你还看到了谁,听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一位老人他用枯瘦的手接着天空中的水,喃喃地说“终于下雨了”
师:你不仅说出了你看到的老人,还加上了细致的描述,而且语言更人物非常贴切。
生:我在雨中看到了一位姑娘,他正在洗去脸上积了多日的污垢,正在拢一拢秀发。
师:是啊,哪个姑娘不爱美,只是村里没有水。
生:我看到了一位小伙子,他光着上身,举着双臂,大声呼喊着,“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师:这是高尔基《海燕》里的一句话,但我分明从你的内心感觉到他对雨水的渴望。
师:你还看到了什么?
生:我还看到了树,正在咕咕地喝着水。
师:好一个“咕咕”,说出了水的甘甜。
生:我还看到牛羊们都跑出来,仰着头喝水。
师:让我们一起把这种痛快的感觉读出来。
师:有雨的日子,就像过节一样美好,而只有雨天才可以洗澡又让我们在痛快的背后感到一种
生:无奈和苦涩。
师:这种无奈和苦涩让我们再次感受到,水成了,
生: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生:我从“母亲用一把大锁锁住了我们对水的渴望,而挂在她腰带上那把钥匙,则象征着权威、幸福和痛快。我们都盼望着水窖打开的那一刻的到来”。体会到水很珍贵,因为水窖还用锁锁着,从“渴望”这个词体会到我们非常想得到水。
师:你读得很仔细,你家有水窖吗?你知道什么是水窖吗?出示(水窖图)
师:四兄弟对雨水的期盼让我们再次体会到
生: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师:你打开水龙头洗手、洗脸需要经过妈同意吗?你们家水龙头有锁吗?一把普普通通的钥匙何以成为权威、幸福和痛快的象征,你是怎么理解的,把你的想法说给同桌听听。
学生讨论
生:母亲是家庭主妇,她要对全家人生活负责,她怕我们图一时痛快浪费了水,所以要把水窖锁起来。
生:这是对生活甚至是生存的精打细算。
师:你说的很好,细水才能长流。
生:打开了水窖就可以有清凉的水,所以是幸福和痛快的象征。
师:有了钥匙师:咱们能换种说法吗?,才可以打开水窖,它是权威的象征;有了钥匙,才可享受水的甘甜,水的清凉,它又是幸福与痛快的象征。让我们一齐来读一读这个句子。
师:其实,权威、幸福、痛快的背后是无奈和苦涩,因为在这个村子里,水成了最珍贵的东西。
生:我从“我们四兄弟,像四根将要被晒干的狗尾巴草一样,从小到大、排在了母亲的跟前。”感觉到我们身体非常缺水。
师:你见过狗尾草吗?出示图
师:这就是狗尾草,它生机勃勃,翠流。
同样是狗尾巴草,它们枯黄憔悴,生机全无。(出示图)
师:文中还有一个“风干”也表示非常缺水,谁来读读这个句子。
生读
师:你知道什么是“风干”吗?
生:就是被风吹干。
生:被太阳晒干。
师:就是那种流了汗又干了,干了又流,好像身体里的水全被淘空了一样。(出示图)
师:“风干”和“晒干”让我们充分体验到
生: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生:我从“在水的滑动中,我听得到每个毛孔张开嘴巴的吸吮声,我感觉得到血管里血的流动在加快。”这一句中感觉到水很珍贵,因为他的每一个毛孔都在吸水,说明他非常缺水。
师:你以前在洗澡的时候有过这种感觉吗?
生:没有。
生:因为我们水很多,所以不注意去体验。
师:因为我们此时就像是被晒干、被风干的狗尾巴草那样迫切地需要水的滋润。现在就请你们把自己当作四兄弟之一默默地体会一勺水给我们四兄弟带来的美妙。
(生默读感受。)
师:谁来把你的体会传达给大家。
师:母亲用一勺水给我们四兄弟消暑纳凉,水流得快吗?你应该怎么读?
师:其实这段话也打动了老师,老师也想来读一读。
(师配乐,把这段话改成诗的形式范读)
师:谢谢同学们的掌声,看了这段文字,听了老师的朗读,你有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生:我感觉到,水真是太珍贵了[学生欣赏优美的旋律,观看精彩的画面,音画动景结合,产生浓厚的兴趣,课前采用“先声夺人,先入为主”的方法,创设出学生学习课文的情景。],我们以后一定要珍惜用水。
生:我有一种非常舒服的感觉,是那样的美妙。
师:就请你把这种非常美妙的感觉读出来。
师:请大家闭上眼睛,默默地享受一勺水给我们带来的美妙体验。
(一学生读,其她人闭上眼睛体会)
师:许多年过去了,马朝虎对这种感觉还记忆犹新,这种独特的感受,让我们再次认识到
生: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生:我从节母亲说的“你们真的是饿坏了”体会到,我们非常需要水。母亲没有说“渴”而是说“饿”,说明我们很需要水。
师:你听说过将“渴”说成“饿”吗,你听过“饿水”的说法吗?母亲为什么要把“渴”说成“饿”呢?
生:饿说明身体每个器官都需要水。
生:饿说明身体极度缺乏水。
生:我想到了人们艰难地在排队挑水。
生:我想到了人们要几个月甚至一年才洗一次澡。
师:是啊,一个“饿”字浓缩了排队挑水的艰辛;一个“饿”字饱含了只有雨天才可以洗澡的无奈和苦涩;一个“饿”字写出了一勺水给我们四兄弟带来的美妙体验。一个“饿”字更让我们深刻地体会到水真的是
生: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师:读到这里你的心情怎么样?
生:沉重
生:这里一种反衬,痛快更衬托出水的珍贵。
师:有水的快乐,更加衬托出没水的痛苦,这样鲜明的对比,让我们更加感受到,
“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我们只有多一点珍惜今天有水的痛快,才会少一点明天饿水的痛苦。
师:今天这节课就上到这里,课后向同学们阅读两篇文章《一碗水的愤怒》和《一滴水的苦》
如何拍摄课堂实录?
(学生讨论后回答)可以采用“微讲师多媒体教学盒”,这是一款集麦克、手写板、激光手写笔、高清摄像头为一体的多功能教学设备,老师只需拿着手写板就可站在学生中间远程作电脑、讲解课件并进行板书书写,通过教室现有的投影机或者触摸一体机进行成果展示,并且还可以直接在老师的PPT课件、动画、视频等资源上生:我们高一学过的韩愈的《师说》中就用了对照式的结构方式。文章在引论中明确提出“是故无贵无,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中心之后,一正一反地展开文章。第二段段首提出“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分论后点,后面列举了当时耻学于师的种种现象做说明。第三段段首提出“圣人无常师”的分论点后,以孔子的言行来证明。这里,二三段就构成了正反对照。进行标注;通过该系统的录制、编辑功能,可以将老师的课堂教学过程及讲稿同步录制下来,简单编辑就能生成教学视频,可以放在网站、教学平台上发给学生学习,快速积累教学资源。
1. 课堂教学评价范文中学语文《范进中举》课堂实录
二、教学反思教学目标:
生:“我回到更衣室,坐在那儿,一点感觉也没有;我慢……作为珍贵的东西,永远保存起来”从这段话描述中可以看出贝利在取得成功后不骄傲,不沾沾自喜。1、培养学生阅读理解中人物语言、动作、行为的能力,分析范进、胡屠户等的人物形象;
2、在点的基础上认识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知识分子的罪恶。
教学重点:
品味学习以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描写和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认识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知识分子的罪恶。
教学过程:
二、课本剧表演
(生表演课本剧)
[点评:让学生组织并参与表演,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因为只有认真研读了课本,才能体会其中人物性格特点,才能表演得更真切.而真切的表演又能带给其他同学享受语文的快乐。]
1、分析“范进中举发疯”作为铺垫
师:读了课文,又看了表演,同学们,请问: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个情节?
生:“范进中举发疯”这一中心情节。
师:它为什么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呢?
(生分析一系列的动作)
师:(肯定生的,并作简单小结)范进发疯,疯得有特点:
发疯的动作: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拍着手大笑----拍着笑着
发疯的语言:噫!----好了!----我中了!
发疯的层次:昏厥----疯跑----跌倒----疯走集上
总之,因为作者描写得非常细腻、生动、传神,所以,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师:中了举就应该高高兴兴去做官,可是,范进看了中帖后,为什么突然疯了?当时他的那些不寻常举动,你认为是正常的,还是反常的?
(生争执,师点拨提示,学生将注意力集中于三个短句上。)
师:你可否从范进中举发疯时的一段语言中获得启示?
生:发疯的语言:噫!----好了!----我中了!
师:你认为这段语言中,哪一个字说明了范进发疯的根本原因?
生1:“中”字!因为中举了,太高兴了,所以疯了。
(师肯定,抓住这个“好”字,分三路先后追问)
[点评:一个“好”字,集中体现主人公的思想,也集中托出了全文的题旨。这是作者的点睛之笔。因此,抓住范进中举发疯时集中体现人物思想感情的一段话作为全篇教学的突破口十分恰当。]
2、重点分析范进,附带分析胡屠户、张乡绅等的人物形象
师:那么,围绕这个“好”字,请同学们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一、范进中相公回家,可曾说过“好”?发过疯?为什么?
[点评:首先,围绕“好”字提出问题,让学生细细地从研究范进中举前后地位变化中,理解人物性格及其思想情感,深刻认识。体现了提问的针对性和具体性,给学生的思维指明了方向,是掌握课文的切入点。]
生:没有说“好”字,没有发疯。因为中相公并没有使他改变经济状况和地位。
师:中举前他的经济状况和地位是怎样的?从课文中找出原句来。
生1:经济状况非常贫穷:住的是“茅草棚”;吃的是“小菜饭”“不知猪油可曾吃过两三回”;去乡试回家,“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
生2:地位非常低下:胡屠户骂他“现世宝”“癞”“尖嘴猴腮”,还“啐”他吐沫,他还“唯唯诺诺”。
师: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还偷偷参加乡试,这说明了什么?
生:对功名的极度热衷。
师:以上是范进中举前的种种表现,他还没有得到他想要的“功名”,所以,他既不说“好”,也没有发疯。
下面看问题二、范进中举后有哪些变化?我们还是从经济状况和地位两方面来分析。
生1:经济状况明显好转:邻居“有拿鸡蛋来的,有拿白酒来的,也有背了米来的,也有捉两只鸡来的……又搬些桌凳,请报录的坐着吃酒”;胡屠户“提着七八斤肉,四五千钱”;张乡绅送银赠房。
生2:地位也有显著提高:邻居都来帮忙,称之为“范老爷”;胡屠户称之为“文曲星”“贤婿老爷”;张乡绅与之称兄道弟。
师:(肯定生的,并作简单小结)特别是胡屠户前后判若两人,素未谋面的张乡绅也赠银赠房,你认为他们是虚伪的,还是真心的?为什么?
生:虚伪的。他们巴结范进,是因为范进“中了”“好了”,对他们自身都有好处。
师:我们可以用些什么词来形容他们?
生:趋炎附势、嫌贫爱富。
师:此时,范进对于这些人的巴结,态度又如何?
生:范进对胡屠户的称呼由“岳父”转为“老爹”;以前与家门口那些做田的、扒粪的拱手作揖,平起平坐,现在与张乡绅迎逢自如。
师:看来,范进也并不是一个老实的角色!而是一个……
生:虚伪、圆滑。
师:通过一系列的分析,我们可以非常明显的看出:中举后,范进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你能说说范进中举发疯时大叫“好”的内涵到底是什么?(请注意表格前后对比)
生:内涵就是:只要中举了,从此经济状况和地位完全改变。以前潦倒,万人唾骂,现在享不尽的荣华富贵,有好多人巴结。
师:原来如此。那么请你设想,范进在大嚷“好”的瞬间,他究竟可能想到了什么?
(生尽可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师注意,不要太过分)
师:归根到底,一个“好”字,表明那一瞬间生:很美。,范进曾产生过多少思想活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那上半世甜酸苦辣的热望,下半世即将纷沓而至的荣华富贵,都随着一声“好”风驰电掣似地卷过范进的脑海。一个“好”字,将范进这样一个封建知识分子满脑功名利禄,一心升官发财的形象跃然纸上。这正是作者的点睛之笔!
[点评:其次,在精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好”字,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使范进的形象超出课本文字之外,更为丰满。体现了提问的层次性,学生更深刻的领悟课文的主题。]
3、分析本文的主题
师:基于以上分析,你认为是谁使范进受人奚落,又是谁使范进平步青云?这一切都告诉了你一个什么问题?
生:封建科举制度!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知识分子。
师:(追问)仅仅使知识分子?胡屠户他们呢?
生:还毒害了。
[点评:,由于教学目的中所涉及的内容已大致解决,学生依据这个设问可以较快地归结本篇的主题思想。体现了教学中层层推进、环环相扣,主题的归纳水到渠成。]
师:对!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不仅仅是读书人,还包括像胡屠户、众邻居这些目不识丁的平头。这说明封建科举的流毒已渗透到的各个角落,不仅导致读书人为之疯狂,而且导致当时中趋炎附势的炎凉世态。
师:有一副对联为证,请看:“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焦枯,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戚远亲,谁肯雪中送炭?侥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写得入木三分,毫不夸张。
[点评:该对联引用得恰到好处,既生动地概括了全文内容,又有力地结束了本课教学。]
四、拓展练习
1、有人认为:范进中举,大家一片欢喜。而所谓的“大喜”,其实是他个人的“大悲”,乃至民族、的“大悲”。就这一观点,发表你的看法。
2、当代应试教育的种种现象与封建科举制度是不是一回事?为什么?
[点评:拓展练习有梯度和新意。分别针对封建科举制度和现代应试教育提出了很尖锐的问题,能引起学生对的观察和思考。]
总评:
俗话说:“牵牛要牵牛鼻子”,选择能够最有效地落实教学目标的突破点,是整个语文教学课堂提问设计的核心所在,也就是我们常说课堂教学中的“牛鼻子”。《范进中举》是一篇难度较大的长课文,要“牵”准“牛鼻子”只有抓住范进中举时的一段语言进行突破。即可以以“好”字为主线,通过三个问题把前后情节(中举前、中举时、中举后)贯穿起来,这样既浑然一体,又突出重点,主次分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至于胡屠户的前倨后恭,乡邻们的趋炎附势,张乡绅的巴结攀亲,这一封建各阶层的病态心理和世态炎凉的现实,稍加提示,学生即可通过熟读课文,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的对比,进行归纳、总结。在一串连环套式的提问讨论之后,学生可以较快地联贯全篇,揭示本文反对封建科举制的深刻主题。
总之,全篇教学设计思路清晰,主线分明,重点突出;问题的设计既有梯度性,又有针对性,能较好的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
古诗课堂教学实录
生2:“好”字!发疯的表面原因是那个“中”;而“中”之所以能触发范发疯的根本原因却是一个“好”字。因为“中”了以后,有不计其数的好处,不用再挨饿受冻,而可以坐享其成。古诗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那么相关的教学实录到底又有什么作用呢?下面就随我一起去阅读古诗课堂教学实录,相信能带给大家启发。
师:那么你们平时是怎么学古诗的?师:我国的是着名的旅游城市,你们去过的哪些地方?
师: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生:枫叶
师:是呀,到了深秋,香山上满山遍野,一片火红,你们想不想去看看那山上的红叶,那就随我到一游吧。(播放仰天风光——香山的枫叶)
师:你们感觉这怎么样?一起说。
师:这么美的景色,若是让画家看到了他会怎么做?
生:把这幅美丽的图画画下来。
师:说的真好,让诗人看到了——
生:作一首非常有诗意的诗。
师:对,唐代就有一位叫杜牧的着名诗人,他在山中行走的时候,被那美景所吸引,触景生情,写下了千古传颂的名诗——山行。这节课,我就和大家一起来学这首诗。
板书:山行(杜牧)
生:先背诵这首诗,再学会默写,然后抄写诗意。
师:这种方法不错,想不想用另种方式来学这首诗?(想)那就请同学们自己先来读读这首诗。
投影: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师:朗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然后边读边想,你知道了什么?还有哪里不懂的?
(生自由朗读)
师: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指名读)
师:他的读音读准了吗?
生:他把“斜xia”读成了“xie”
师:应该是——
生:石径斜
师:通过读,你知道了什么?
生:诗人被满山的枫叶吸引住了。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诗中这句“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说明诗人不再行走,要在这里观赏一下枫叶。
生:他还写了连绵起伏的'高山。
师:同学们读书真仔细,你们读的时候,还有哪些字词不理解呢?老师把这首诗贴在黑板上,谁有不理解的字词,请你上来圈一圈,画一画。
(生上台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山行的行 石径 斜 生处 晚 红于 坐爱
师:同学们真爱动脑筋,提出这么多的问题,既然问题是大家提出的,愿不愿意再和大家的 力量来共同解决呢?(愿意)现在,大家就利用字典、词典和手中的资料,同桌两个一起来商讨这些问题,争取人人都当老师,把自己知道的告诉对方。
(同桌互相讨论。)
师:想不想把自己讨论的结果告诉大家。(想)
师:从大家的声音里可看出大家信心十足。
师:“行”你是怎么理解的?“山行”呢?(在山上行走)
那么诗人在山上行走都看到什么呢?请同学们看句诗(投影:远上寒山石径斜)结合同学们画出的字词,谁先说说你的理解?
生:“寒山”是深秋时的山。
生“远”是深远的意思。“石径”是石头小路的意思 。“斜”是倾斜的意思 。
师:谁敢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生:在深秋时节的山上,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伸向远方。
师:说得真棒。
师:请看第二句诗。“深处”是——
生:深处是飘浮的意思。
师:那白云深处呢?
生:白云飘浮的地方。
师:那对这句诗是怎么的理解?
生:在白云飘浮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到几户人家。
师:真不错。前两句诗,同学们理解的非常好,那后两句诗咱们一起说,行吗?
(投影: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师:谁想来试试。
生:“坐“是因为。“红于”是比……还要红。
师:那什么比什么还要红?
生:经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
师:你理解的真棒。
生:晚是傍晚。
生:我通过查资料知道霜叶树是经霜变红的树叶,多指秋天的枫叶。
师:查资料这是一种学习的好方法,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两句诗的理解呢?
生:我停下来,是因为喜欢在这美丽的枫树林,在夕阳照耀下显得格外红。
生:四周枫叶如火,更显得红叶娇美,远远胜过早春二月的花,所以诗人被这美景吸引住了,停下车来观赏。
师:说得太好了。通过我们合作学习,已经解决了提出的问题,基本了解了诗意。现在,让我们结合对诗的理解,再来朗读这首诗。读诗讲究抑扬顿挫,老师试着给这首诗加上了停顿符号。同学们,请看“︱”表示停顿的时间稍短些,“‖”表示停顿的时间稍长些。当然,你有不同的停顿方法也行。
(出示课件:6. 有效的教学评价心得总结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生自由朗读)
师: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
指名读
师:谁能说说他读得怎样?
生:我觉得他读得很好,加上了感情。
生:有的诗中是”白云深处”
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生:课前我看过两本书,一本书是“白云深处”,一本书上是“白云生处”。
师:研究古诗的学者也提出了两个问题,请看
出示课件:各抒己见
种解释:白云飘浮的地方。
第二种解释:在古代,人们以为云是“触石而生”。,大山就是白云的故乡,在《山行》这首诗中,“生”可以理解为产生或生成的意思,白云生处就是白云生成的地方。
“晚”
种解释:傍晚。
第二种解释:查字典,“晚“有6种解释,第二种解释为“时间靠后”,再看诗人所处的季节,是枫叶被秋霜打过且红似火的季节,时间靠后的秋季是深秋或晚秋。在《山行》中,“晚”的解释应是晚秋或深秋。
师:他们对诗中的两个词理解有所争议:一个是“白云生处”,一个是“晚”都有不同的解释。请同学们自己把这些解释读一读,然后放到诗中想一想,你觉得哪种解释最有道理,你自己还有没有其他解释?请同学们试试。(生自由读“各抒己见”)
师:谁有自己的想法,请站起来说。
生:我觉得是第二种解释,因为在古代,人们认为
“云”是从深山或山洞里形成的,是飘出来的,杜牧是古代的人。
师:你是从诗人的年代出发的,还有吗?
生:我赞同。在古代有些字有不同的意思 。如“见”还读“xian”。所以我认为是第二种解释。
师:还跟其他的诗联系起来了,不错!对于“白云生处”大家都谈了自己的观点,说的也挺有道理,不过,你觉得哪种解释最有道理,就采用哪种。谁来说说“晚”的解释?
生:
师:大家都大胆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这是我们学古诗应具有的精神。通过学习,我们知道诗中写了许多景物,你觉得哪处景物最美呢?
生:枫叶。它有顽强的生命力,还非常红。
师:你不光看到他的外面,还看到了它的生命力。
生:石径,石头铺成的小路。它外表虽不美,但是它把自己埋起来 ,让人们从他身上走过,默默地让人们完成一天的旅途,而不求任何报酬。
师:你考虑问题真深刻,不光看到了它的外表,还看到了它的奉献精神,你们想不想具有它的这种精神。(想)
配乐朗诵一:《汉宫秋月》古筝。
师:如果把这些景物合起来,就更美了。让我们配上音乐读读这首诗。大家可以站起来,也可以加上动作。
配乐朗诵二:《夕阳箫鼓》琵琶
师:还想读吗?这次请同学们小声读,边读边想象诗中美丽的景物。
配乐:《秋日的私语》(钢琴)
师:下面请同学们把眼睛闭上,随着第三段音乐,这时在你在脑海里会出现了什么图画呢?
师:看到同学们沉浸在诗情画意之中,我都不忍心打扰你们。好,谁想说出你心中的图画?
生:满山遍野,全都是一片红色,小鸟飞来飞去,一股股清泉,山间飘着几朵白云,弯弯曲曲的小路伸向远处,隐隐约约可以看到几户人家。
师:远景渗着近景,淡雅掺着红叶,诗人看到此景,已陶醉。
我们也被这美景所吸引,现在让我们作个小画家,请看这幅插图,与你们心中的图画有不同之处。
生:这幅没有房子,没有小路。如果让我来画,我会画上小鸟在唱歌,还有些游人在尽情观赏,加上几朵飘浮的白云。
生:画上一些绿草地,一大片片枫叶。
师:同学们真不愧是小画家,提出了这么多合理建议,课后,把你们心中的图画画下来。这节课通过我们学习,在小组内当小老师等方式理解了这首诗。通过学习各抒己见,谈心中的画,我也是小画家等活动对这首诗进行了探究,这些都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我相信利用这些方法,你们一定会学到更多、更的诗篇。
课堂实录怎么写
师:这样用水的机会真是难得啊。你能把这种痛快的感觉读出来吗?是孩子们成长的重要阶段,而课堂实录则是记录孩子在里学习、游戏、交往等方方面面的活动。如何写好课堂实录呢?以下是我对此的思考和总结。
师:你读的很准确,声音很响亮。谁还想读的?首先,要注重观察。作为作者,我们需要时刻关注里的教学活动和孩子们的表现。只有深入观察,才能发现孩子们的优点和不足,才能写出真实、生动的实录。观察可以从多个角度入手,例如观察孩子们的言谈举止、表情变化、动作表现等,也可以通过观察教师的教学方式和与孩子们的互动来获得灵感。
其次,要注重细节。课堂实录中,细节是非常重要的。它们能够让读者更加真实地感受到孩子们在里的学习和生活状态。例如,我们可以写下孩子们在游戏中发生的小插曲,或者记录下孩子们次完成任务时的喜悦表情等等。这些细节不仅能够增加实录的趣味性,还能够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孩子们的成长历程。
再次,要注重情感表达。课堂实录不仅是一份记录,更是一份感性的表达。作为作者,我们需要用心去感受孩子们的情感变化,用文字去表达他们的内心世界。例如,当孩子们遇到困难时,我们可以用温暖的语言鼓励他3.课堂记录们;当孩子们取得进步时,我们可以用赞美的话语来表扬他们。这些情感表达不仅能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孩子们的情感状态,还能够让孩子们感受到我们的关爱和支持。
,要注重教育意义。课堂实录不仅仅是一份记录,更应该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作为作者,我们需要从孩子们的学习、游戏、交往等方面出发,总结出一些有益的教育经验和方法,以供家长和教师参考。例如,我们可以写下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团队合作的经验,或者记录下孩子们在交往中表现出的友善和包容等等。这些教育意义可以让读者更好地了解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也可以帮助家长和教师更好地指导孩子的成长。
古诗《夜书所见》课堂教学实录
④口内生着一对坚硬有力的紫色大鄂,脑袋可任意优美转动。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写。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下面是我为你带来的古诗两首《夜书所见》课堂教学实录 ,欢迎阅读。
师;通过读,你又发现了什么?一、揭题解题
课堂教学评价专指对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客体对象所进行的评价活动。对于课堂的教学,有哪些评价 方法 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课堂教学评价方法以供大家学习。(一)复习袁枚的《所见》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还记不记得袁枚写过的一首诗。(师板书:所见)
生:齐背。
师:对呀,这是袁枚的《所见》,那你们还记不记得“见”是什么意思呀?
生:看见。
师:对,见就是看见的见,“牧童骑黄牛”就是他看见的。(师板书:看见)
师:除了看见,诗中还写了~~~
生:听见。
师:他还听见“歌声振林樾”。(板书:听见)“见”就是看见、听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叶绍翁的《夜书所见》。
(二)解题
师:书有两种意思:书:(1)写,记录;(2)装订成册的著作。(出示)在诗中,哪种更确切呢?
生:(1)写,记录。
生:把自己看见听见的写下来。
师:是的,也就是把自己看见听见的写下来。(再请生说)
师:如果把时间加进去更好。夜里,他看见、听见~~~~
师:如果在前面加上谁什么时候写下来就更完整了。(板书:叶绍翁)
生:叶绍翁写下夜里看见的、听见的。
师:你已解题目的意思了,老师给你个建议,把“写”放到前面说更顺。
师:你们会说吗?就像他这样,小声地说一次。
(三)读题
师:你们刚才说的就是题目的意思,我们把题目再齐读。
师:如果在这里(指“夜书”)停一下就更好了。
师:夜里静悄悄的,谁来轻轻地读读。
二、朗读诗歌
(一)出示自学要求
师:接下来我们去读读古诗,在诗里有一个字,(师板书:挑)平常读“tiāo”,在诗里读
“tiǎo”。
师:读诗之前,老师建议小朋友这样做(出示自学要求:1.把古诗读正确、读通顺。2.对照注释,想想诗中哪些事物是诗人的所见。)
(二)学生自学
学生自由读古诗。
(三)交流反馈
师:同学们读得最认真,有的还读得津津有味,谁愿意把自己的朗读展示给大家。
(一生读)师:你很聪明,听老师一说,马上把这个“挑”字读对了,你知道为什么读第三声吗?
学生纷纷说“捉”。
师:“挑”是“捉”的一种动作,用树枝把泥土挖开,把里面的蟋蟀挑出来
(一生读)师:有个字要注意一下。(师板书:促)“足”的撇短短的,捺要长长的。你再读一下。(生读对了)师:掌声送给他。
师:能放到词语里读吗?再请刚才这个同学。
师:“促织”就是蟋蟀、蛐蛐,古时候人们叫“促织”还有一个故事动人的故事呢?你们愿意听吗?秋天来了,蟋蟀叫得特别欢,冬天来了,冬天来了,你们赶快纺织要准备过冬啦!
师:还有谁愿意读吗?
师:刚才听了这几位同学,都能把古诗一字不地读下来,真能干。
师:要把古诗读得有味道,还要注意停顿,这些“|”就表示停顿,你们试试看!
师:你把停顿读得特别棒,有诗的味道了。
师:相信每个孩子都读得很棒,我们先请男生读读诗(男生读)我给你们打满分,女孩子试试看,加油。(女生读)
师:读得越来越有诗味了,也给你们打满分,老师也想读了,想听吗?
三、解词品句读诗
师:读得有点诗味了,我们还可以读得更好,理解了古诗就能读得更好。
师:哪些东西是诗人所见呢?
生:捉蛐蛐。
师:用诗里的话就是——儿童挑促织。还有吗?
生:动客情。
师:动客情是诗中的感觉,见,看见、听见。
生:他住在江上听见一阵秋风吹过。
师:你听见了“江上秋风”,但要注意他不是住在江上,是住在江边。
生:夜深篱落一灯明。
师:(师板书:—灯)这里的“一灯”是哪里的一灯呀?(师板画篱笆)篱笆里,小朋友在捉蛐蛐,点在一盏灯,它的里边不可点灯,旁边可以。
师:“篱落”,我们在哪些诗见过?
出示:月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生齐读
师:这些“篱落”都是“篱笆”的意思。看到的说了不少了,还有听到的吗?
师:“萧萧”是什么呀?(师板书:萧萧)对了就是风的声音。继续说,还有什么?
师:刚才小朋友说的这句不萧萧的风声,还有什么?
师:对了,“梧叶”就是梧桐的叶子。
师:老师还有个疑问:“儿童挑促织”是作者亲眼所见吗?不管是不是,都要从课文里找依据。
生:“知”就是“知道”的意思,不是肯定有。
师:他到底是看到什么,才知道有“儿童挑促织”?
师:他看到篱笆旁有一盏亮着的灯,才知有儿童在捉蛐蛐呀。原来后一句,要先解释“夜深篱落”,再解释“儿童挑促织”呀。
生:他看见篱笆旁边亮着一盏灯,知道了儿童在挑促织。
师:说得真好,你们也来试试!
学生自由说。
(一)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师:我们理解了古诗的意思,一定会读得更好!接下来,我们逐字逐句来读,肯定会把这首古诗读好、读得美美的。
师:萧萧是一个拟声词,是风的'声音,风有时候很柔和,比如说习习的凉风;风有时候很凛冽,比如说呼呼北风。秋天的风给你什么感觉?
生:温柔。
师:温柔?又跟夏天的风一样吗?
师:秋风不那么凛冽,但已有一点冷冷的感觉。那这样的风怎么读出来呢?
师:可以读得轻,还可以把音节拉长一点
师:带着一丝凉凉的秋风吹过梧叶,会怎么样呢?
师:秋风像蝴蝶一样落下来,也许它们在树上摇摆,发出沙沙的声音,风吹过树叶,它在沙沙地响。也许像同学们所说,树叶落下来,发出“蔌蔌”的声音,这就是“萧萧树叶”。
生读
师:你看,秋风的韵味出来了。
生读
师:把这个词再拉长一点!(手指:萧萧)
2、江上秋风;理解,诵读
师:你们把秋天的寒意都带过来了,加上“江上秋风”,谁也能这么读。
生读
师:听到你的朗读,我已感到秋意。
生齐读
3、讨论:为什么诗人觉得萧萧梧叶送来寒声?
师:江上秋风带来阵阵秋的寒意,诗人感受到这些,他想到了很多。叶绍翁的家乡在福建,可是这个时候他居住在杭州,他已经好多年没回到家乡了。住在西湖江畔,他很思念自己的家乡,对于这个村庄来说,叶绍翁是谁?
生:客人。
师:对,他只不过是这里的一个客人,这里不是他的家乡,这样的夜晚,他怎能不动感情?
你知道他动了怎样的情?
生:想念自己的故乡。
生:想念自己的父亲、母亲。
……
师:怪不得他觉得这树叶这秋风都送来了阵阵寒意。同学们,他仅仅是身体寒吗?还有什么?
4、诵读诗句
师:是呀,身体寒一直传到了他的心里,谁能把诗人的心情送进去,萧萧……江上……
生读
师:你有情,把“动”和“情”重音!
练读“萧萧梧叶送寒声”
(二)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1、联系实际体会诗情
师:对于诗人来说,自古逢秋悲寂廖,秋天是个悲伤的季节,对于孩子们来说,又是个美丽的季节。小朋友捉过蛐蛐、扑过蝴蝶吗?在扑蝴蝶的时候,你的心情怎样?
生谈自己的心情。
师:紧张、高兴、激动的时候,我们说话的速度就会——快。
师:真不错可是我就是有个问题想不明白,他只不过是看到了篱落、一灯;他怎么就猜到儿童在挑促织呢?
生:这个时候,大人都不出来了。
生:因为小孩比较贪玩。
师:他可以猜他折纸飞机啊什么的,为什么非猜他们是捉蛐蛐呢?
生:因为秋天是他们快乐的时候。
师:看来,他小时候肯定也捉过蛐蛐。,他想到小时候也捉过蟋蟀,心情怎么样?
师:想到往事那么开心,却又勾起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可是陪伴他的只有那孤孤单单的篱落一灯陪着他,还有其他体会吗?
2、诵读诗句
再次齐读
师:都把这种感情带进去读好吗?
(三)诵读古诗
师:现在,老师请你们把整首古诗都连起来,老师配上音乐,谁来试试,你来!
生读
师:读得很好!
师:对,也读得很好,你来!
师:在这样一个秋夜,诗人忽喜忽悲,所以读的时候也有快有慢。愿意听我读吗?
师范读
师:学我的样子,一起来!
生齐读。
师:这节课,你们学得很不错。平时回家多读、多写、多动笔,你们的语文一定能学得更好!
《放飞蜻蜓》优质课堂教学实录
2、齐读一、教材分析:
师:下面我们来看看大家提出的问题。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3、抓住描写陶行知先生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陶先生对学生充满爱心,循循善诱的特点。
重点难点:
1、细读课文,了解蜻蜓的知识,懂得蜻蜓是益虫;能用上课文中的有关语句和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介绍蜻蜓,从而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激发探究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的兴趣。
2、抓住描写陶行知先生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陶先生对学生充满爱心,循循善诱的特点。
教具另一生读准备:
课件
二、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平常都喜欢哪些小动物?为什么?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老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放飞蜻蜓这篇课文,认识了很多
生字宝宝,让我们先到词语乐园去走一走,读一读。(出示词语)
慈爱 抚摸 复杂 入神 结构 调整 七嘴八舌
蜻蜓 露水 苍蝇 蚊子 孑孓 田埂 成千上万
1、你最想读哪一行?相机纠正
老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小伙伴们将自己捉来的蜻蜓又放了。
(二)、学生自主学习。
1、教师提出问题
老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地读课文,想一想“孩子们为什么要放飞蜻蜓”呢?请同学们先自己读书找出相关句子,划一划。
2、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
3、学生交流展示自己的学习结果:
学生1:因为蜻蜓是我们的朋友,所以孩子们放飞了蜻蜓。(板书:我们的朋友。)
学生2:因为蜻蜓吃苍蝇、蚊子、水里孑孓,吃的都是害虫,所以蜻蜓是我们的朋友啊!(吃食)
学生3:因为陶行知先生告诉我们蜻蜓吃苍蝇、蚊子、水里孑孓,所以我知道了蜻蜓是我们的朋友。
学生4:我通过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议论,得到蜻蜓是吃害虫的,所有它是我们人类的朋友。
老师:是啊,蜻蜓是我们的朋友,让我们再来读一读1—6小节,从而加深对蜻蜓的了解。
师:老师觉得同学们在读人物对话的时候,要想读好,不仅要注意人物的语言,更要注意人物的表情、动作。谁来说一说,这段话哪些地方需要注意。随机引读2—6小节。
——评析:这一环节,先让学生自主学习,自己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读书并思考,划出相关句子,然后再让学生展示自己学习的成果,体现了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
(三)、抓“放”字,了解蜻蜓。
老师:孩子们放飞蜻蜓仅仅是因为它吃苍蝇、蚊子、水里的孑孓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七至十自然段,我们对蜻蜓还有哪些了解?
生5:从对话中,我知道了蜻蜓的眼睛结构很复杂,可能看清四面八方的虫子。(板书:眼睛)划出有关语段,指导朗读。
尾巴的作用:相机划出有关句子,指读,再读,个别读(多读几遍)读出蜻蜓
生6:从对话中,我了解到了蜻蜓尾巴有保持平衡、调整方向的作用。(板书:尾巴)
对于蜻蜓在饿极时会将自己的尾巴吃去一截的说法,陶行知也很难确定,所以用了“据说”一词。其实呀(出示注释)
老师:通过课前的资料的收集,你对蜻蜓的身体、结构、作用还有哪些了解吗?
学生汇报。
①蜻蜓点水(人们常常看到蜻蜓点水,实际上这是蜻蜓妈妈在生儿育女。雌蜻蜓在产卵时,单独在水面上飞行,然后一次次不断地把尾巴插入水中,产下一些卵,立即又飞起来。这样连续产卵的动作,好像蜻蜓在不断地点水。)
相机出现:蜻蜓点水。
——评:“蜻蜓点水”这样一个简单的现象原来蕴含着如此丰富的知识,真是“处处留心皆学问”啊! 齐读。
②我们再来看看蜻蜓的眼睛
(有一对异常发达的大复眼,几乎占了整个头部的一半,一只大复眼由1万多只小眼组成。——(出示无数小眼的课件)评:多么独特的一双眼睛啊!在疾飞中,能正确清楚地看到9米开外,处于活动状态的昆虫的各个部分,还能看见在千米以外飞行的同类。 ——小结:正是这样一双敏锐的大眼睛,使蜻蜓荣获“捕虫能手”的称号。关于眼睛,还有要补充的吗?过渡:除了蜻蜓的吃食、尾巴、眼睛,你还想补充介绍点什么?
③身体细长,胸部背面有两对膜状的翅,休息时翅展开,平放两侧。——你读书很仔细,补充了翅膀的特点,你能用自己的话,把它说得更生动一点吗?(学生说)你真不简单,不但补充了丰富的内容,还把它变成了自己的知识。
——评:这是它捕捉飞虫的有利条件。
⑤蜻蜓是昆虫世界中最出色的“飞行家”。在作急促的冲刺飞行中,每秒的速度可达40米左右;还可以连续飞行一小时不着陆。——评:奥运冠军刘翔跨越110米栏用了12秒88,蜻蜓每秒飞行40米,110米只需要两秒多钟,你看,比奥运冠军还快上好几倍,真是当之无愧的“飞行家”!)
生:他在捉蜻蜓。
师: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生:……
师:好,现在你们就把老师当作这位捕捉蜻蜓的小男孩,你想对我说些什么?
生:……
师:你能告诉我为什么不能捕捉它吗?……为什么说他是我们的?其实我捉蜻蜓并不是要伤害他,只是想要观察观察,瞧,他的眼睛大大的,和我们人类的眼睛有什么不一样呀?他的尾巴又细又长,又有什么作用?
老师:同学们,谢谢你们!我明白了。我们看看文中的那群孩子此时会怎么想,怎么做呢? 自由读课文一节。
师:孩子们入神地听着,告诉我们孩子们从想了解蜻蜓,到喜欢上蜻蜓,甚至爱上了蜻蜓,所以,孩子们纷纷说:引读……
老师:因为更了解、因为更喜爱、因为对生命的尊重、……所以孩子们会放飞蜻蜓。俗话说:“知之深,爱之切!”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四)、小组合作学习,品读课文,感悟人品。
1、教师提出问题导向,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老师:同学们,是谁让孩子们认识到蜻蜓是人类的朋友?
生齐:陶行知。
老师:又是谁让他们更全面地了解了蜻蜓的身体结构及作用的?
生齐:陶行知。
老师:(出示头像课件)文中陶行知是怎样劝说孩子们的呢?大家打开书,找一找,课文中描写了陶行知的动作神态的句子,从中你感受到什么?先自己找一找读一读,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2、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教师巡视参与到小组中去。
4、小组代表交流:
“慈爱地抚摸”“拉着孩子们坐在田埂上”——从这里你看出了陶先生的什么?请你再读一读,体会体会。(指名2、3人读)
“高高举起” ——为什么要高高举起?(举得高,孩子们才能看得清。)多么关心孩子啊,处处为孩子着想。我们一起把这一句读一读。
“小心地翻过去”——你读出了什么?是的,他要求孩子们放飞蜻蜓,他自己也十分爱护蜻蜓。大家再读一读,体会体会。
“用商量的口吻”“还给”——陶行知先生没有居高临下,他非常,把放飞的决定权交给孩子们,让他们放得心甘情愿。你能把这种语气读好吗?请你试一试。(指名2人读)我们一起来读。
老师:同学们,你们真得走进了陶行知的心理,他就是这样一位尊重孩子、热爱生命、提倡的大教育家,从他的一些名言中我们可以更为真切地了解他。
出示名言,读、齐读:
——评析:这一环节教师设计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先让学生自主学习,然后再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学生通过在小组内的交流和讨论产生了思想上的碰撞,得出了比较完整的结论,这一环节体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
(五)、教师总结: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正是他那朴实的语言,让孩子们明白了深刻的道理,促使孩子们主动放飞了蜻蜓。……读课题——放飞蜻蜓!。孩子们放飞的仅仅是蜻蜓吗?不!那是孩子们对有益动物的一份爱、保护有益动物的一份、人和动物之间和平共处的一份真情。
(六)、完成训练题。
(七)、教师总结讲评结束。
(出示作业)(查资料,学会介绍一种或几种有益动物,做好一份读书笔记。)
三、反思:
学生通过学习本课,不仅了解了蜻蜓的相关知识,知道它的尾巴是又细又长,还是一节一节的,它的尾巴在水面上一点一点的,是在产卵,知道了蜻蜓的眼睛很大,并且结构很复杂,是由很多的小眼睛组成的,所以能看到四面八方的事物。学生还通过学习课文了解了陶行之具有对学生充满爱心,循循善诱的高深品质,学生在体会陶先生的品质的时候有个别学生能够体会到他的品质,但却不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表现出了学生词汇不够丰富的缺点,在以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还应该注意让学生多积累好词好句,鼓励学生多读书,多读课外书,开阔自己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