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农场

农业农村条漫 农业农村文章

梦想农场 1

[着力促进“十二五”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十二五规划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盛,农村稳则安。的以来,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工作的重中之重,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的关键时期,实现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和谐稳定、顺利实现全面建设的战略目标具有重大意义。根据的十七届三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华国民经济和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部署,结合农村经济发展实际,我们组织编制了《全国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为阐明未来5年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向和战略任务,明确工作重点和工作思路,谋划发展举措和重大工程,指导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依据和参考。

农业农村条漫 农业农村文章农业农村条漫 农业农村文章


农业农村条漫 农业农村文章


一、“十一五”农村经济发展成就显著

“十一五”期间,在、的高度重视和全的共同努力下,农村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全国农村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基本都已顺利实现或突破。《规划》全面总结了“十一五”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一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粮食连年增产,连续4年超过万亿斤,棉花、油料、糖料、肉类和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产量也全面增长,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等关键性指标都显著提升,标志着我国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稳步提高。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明显改善。5年来农村饮水、电力、公路、沼气、住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农村教育、医疗、文化、就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显著加强。三是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8.9%,是改革开放以来增长快的时期之一,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四是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新进展。5年完成造林面积252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20.36%,水土流失、沙化土地、“三化”草地治理,退牧还草、自然保护区建设等工作都取得了新进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也积极推进。五是农村改革实现新突破。全面取消农业税,“三农”投入大幅增加。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农村金融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六是统筹城乡发展迈出新步伐。城乡二元体制障碍有所突破,农民工外出务工环境明显改善,城镇化快速发展,城乡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

从以上成就可以看出,“十一五”的5年,是我国农业发展形势、农村面貌变化、农民得到实惠多的历史时期之一,是“三农”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期。通过5年的发展实践,我们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推动了农村发展进步,而且为进一步探索和拓宽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经济发展道路积累了宝贵经验。

二、正确把握和分析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受外部环境和内部动因的共同作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而正确把握和分析这些新形势和新变化,是科学编制规划、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为此,《规划》深入分析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和新变化:主要农产品供求进入紧平衡阶段,农业生产进入高成本阶段,城乡生产要素交换出现新变化,农村劳动力总量过剩与结构性短缺并存,农村经济与宏观经济、国内农业与农业关联度显著提高。

同时,《规划》还认真分析了“十二五”时期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主要困难。有利条件主要是: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更加完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工业化、城镇化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发展农业适度规模化生产经营等创造了条件;高新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和推广;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统筹城乡发展步伐的加快。主要困难有: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农业科技的核心领域、关键环节缺乏重大突破;农业发展面临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不可低估;缩小城乡居民收入距任务艰巨;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水平明显落后于城市;实现城乡资源要素合理配置仍存在体制性问题。我们必须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农情,切实把握和利用好有利条件,采取有效政策措施避免和克服困难,因势利导推动改革和发展,在“十二五”时期延续农村经济持续向好发展的势头。

三、进一步明确“十二五”农村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指导思想: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按照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坚持推进城镇化与建设新农村双轮驱动,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夯实国民经济基础;着力发展城乡经济,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着力推进新农村建设,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加快形成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基本原则:一是坚持重中之重,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二是坚持“三化”同步,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三是坚持以人为本,切实保障改善农村民生;四是坚持科学发展,提高农村可持续发展水平;五是坚持改革创新,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发展目标:《规划》从六个方面提出了“十二五”农村经济发展的具体目标,其中包含30项定量目标和一些定性目标。在定量目标中,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8.18亿亩、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4亿吨以上、全面解决约3亿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森林覆盖率达到21.66%、森林蓄积量达到143亿立方米,这五项指标是约束性指标,需要进一步细化分解到有关部门和地区,有关部门在编制指导行业发展的专项规划时,地方在编制本地区农业农村发展规划时,必须加强与《规划》约束性指标的衔接,确保落到实处。

四、扎实推进“十二五”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建设新农村,是“十二五”时期的重大任务。《规划》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建设新农村、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对“十二五”农村经济发展进行了任务部署。

十四五时期三农工作的主题是什么?

十四五时期三农工作的主题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全面建设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艰巨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广泛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看,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

十四五时期三农工作规划:

1、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乡村振兴的过程,也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过程,两者目标一致,内涵相同。这次《规划》科学把握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逻辑关系,提出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以保供固安全、振兴畅循环为工作定位,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2、以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为目标。

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过程中,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是一个核心目标,《规划》顺应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聚焦增加农民收入和提升农民生活品质,提出发展乡村富民产业、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着力缩小城乡发展距、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3、以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为路径。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也密不可分。《规划》着眼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突出问题,把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作为一个整体来谋划,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保护、治理、乡风民风、深化改革、的建设等方面综合施策,使二者同步推进,相得益彰。

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

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

的报告擘画了农业发展的绚烂图景,再次强调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让从事“三农”工作的贾汪区员干部群众备受鼓舞,大家表示,要全面贯彻落实精神,为贾汪“三农”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的报告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汴塘镇孟省村支部听了报告后,对未来的煎饼产业发展有了更多期许。

如今,孟省村煎饼坊已建设完成标准化厂房,原辅料暂存间、磨粉间、生产间、装袋间、外包间、观赏区科学设置,并办理了食品生产许可证。新增煎饼标准化生产线,可解决40人就业,让村民不出家门就能通过烙煎饼每月赚到三四千元。村集体经济一年可增收15万至20万元。下一步,孟省村将依托煎饼产业发展,拓宽销售渠道,真正把传统美食做成富民增收的产业项目。

金秋十月,紫庄镇穗穗金种植家庭农场535亩水稻迎来收获期,收割机在稻田里来回穿梭,满载丰收的喜悦。的报告中提出的“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让家庭农场负责人备受鼓舞。

新征程呼唤新担当,新使命激励新作为。聆听的报告后,贾汪区农业农村系统干部职工备受鼓舞,更加坚定了做好“三农”工作的信心,大家表示将立足本职岗位,竭尽所能、发挥所长,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乡村振兴

的以来,农村发生了哪些变化?从各地“三夏”农忙现场,人们有真切、直观的感知。麦田间,收割机轰鸣往返,夏粮丰收归仓;半空中,无人机轻灵飞过,早稻喷省时省力;农家里,手机变身新农具,直播带货成了新农活;乡村公路四通八达,特色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农业农村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特色乡村振兴道路越走越宽。

农村是粮食和农产品的生产基地。过去十年,我国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建成9亿亩高标准农田,配套建设一批现代化灌区,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改变了靠天吃饭的局面。保住耕地面积、提高科技含量,让我国粮食安全更有保障。粮食产量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实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安全。在端牢端稳“饭碗”的同时,增质提效的农业生产也给老的餐桌上提供了更多绿色优质农产品。

乡村十年巨变中,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全国832个县全部摘帽,12.8万个村全部出列,近一亿农村人口全部脱贫,历史性地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问题,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在这个过程中,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出不同的发展路子,打造了各具特色的富民产业,农民的腰包鼓了起来。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931元,翻了一番多。

让人们感受直接的,是农村生活的变化。过去十年,我国农村基础设施逐渐提档升级,农村公路总里程净增90多万公里,达到446.6万公里;农村自来水、互联网、卫生厕所的普及率分别达到84%、59.2%、70%。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全面推进,乱面貌明显改变,农村居民文明生活观念显著提升,生活质量普遍提高。一些农村变成了“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家园,是都市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也吸引一些青年返乡创业、建设乡村。

要强,农业必须强;要美,农村必须美;要富,农民必须富。过去十年,经过全力建设,我国农村实现了粮食稳产、农民增收、农村变美……农村居民的生活越过越好。如今,团结带领全国各族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乡村振兴战略正全面实施,农业农村现代化正加快建设,我们仍需继往开来,撸起袖子加油干,让未来的农村生活更值得期待、值得向往!

农业更强乡村更美农民更富

农业更强乡村更美农民更富

一年之计在于春。抢抓农时,浙江各地农民眼下纷纷投入新一年的春耕备耕。在即将被绿色填满的田里,在烟火气氤氲的乡村中,正升腾起新的希望。

稳经济大盘,“三农”底盘要扎实。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去年以来,浙江锚定农业“双强”、乡村建设、农民共富三条主跑道,高水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让高效生态农业支撑更强劲、乡村颜值气质更佳、农民“钱袋子”和村集体家底子更殷实。

农户与产业衔接有了新支点

“上”管集中育秧,“下”管烘干加工,上虞区大通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正在建设中。这是全省打造的首批20家省级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之一,以农机耕种收全程机械化为基础。未来,它们将是农田里的“服务枢纽”:田里能种什么新品种、用什么新装备、需要什么农资技术服务指导,都可共享“一站式”集成公共服务。

“包圆”一家一户干不好、干不了、干了不划算的事,浙江正通过机制创新、服务创新,打造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的新支点,为加快农业现代化变革布局。

去年,浙江率先建立种粮补贴动态调整机制,实行全省域水稻完全成本保险,粮食面积和总产创近7年新高,特别是早稻面积增量和产量增量均列位。稳中有增背后,是浙江率先制定落实五级抓乡村振兴清单,更通过推行五级田长制和“耕智保”数字应用守好群众的“饭碗田”。

机械与科技“双轮”驱动,过去一年,浙江农业“双强”也有了更强劲支撑:全省共实施农业领域“双尖”“双领”重点研发项目78项,成立了农业领域省实验室——湘湖实验室,更从产业源头端发力,组建省种业,围绕水产、畜禽、农作物、中材等板块开展品种选育、技术研发、良种推广。

探索农业技术变革、效率变革,浙江先后公布两批共20家未来农场,覆盖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业生产模式和理念更新。浙江还制订农业领域碳达峰行动方案,开展水稻、生猪等重点产业主体碳账户试点,首批家低碳生态农场挖掘农业固碳增汇能力。

万千美丽乡村“内外兼修”

春节期间,不少前往云和县紧水滩镇龙门村的游客注意到,一条7米宽的双车道直接延伸至沃野。2022年,全省新改建农村公路1884公里,基本实现山区乡镇和3A景区通路。基础硬件的提升,拉近了游客与乡村的距离,也让城乡关系更近。

以“千万工程”为,浙江美丽乡村持续走在内外兼修的进阶路上。加速城乡融合、公共服务均等化、生活品质同质化,去年,浙江先后开展两批378个未来乡村建设,规划各类项目4478个,总投资227亿元。

“一老一小”场景建设是重要抓手。在龙游县溪口镇溪口村等未来乡村,老年食堂、医共体、老年活动室成了家门口的新风景;全省农村等级率达98.8%,建成规范化村级医疗机构1249家,建成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456家、社区照料中心2.3万家,实现乡镇(街道)和社区全覆盖。

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稻田奔跑,全力出‘鸡’,现宰现发,‘鸡’不可失。”90后农创客、宁波鄞州姜山归本水稻农场负责人汪琰斌就为“稻田鸡”设计了新包装和标语,还把数字化种植、基地体验“打卡”、直播带货都带进了农田。

围绕乡村人才短板,去年以来,浙江实施乡村绿领人才培育、农创客培育工程,培训高素质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11.25万人次,累计培育农创客41258名。全省还首次组织开展“新农匠”遴选工作,挖掘一批扎根乡村、技艺精湛的种养、化服务及农村电商人才、乡村手艺人才,带动更多村民共创共富。

从产品深加工到文旅融合、IP开发,浙江打开发展思路,实施农业全产业链“百链千亿”行动,截至目前,全省已累计建成单条产值超10亿元全产业链82条、年总产值2575亿元,其中,诸暨的珍珠全产业链产值已突破200亿元。

强村富民家底厚

岁末年初,许多浙江乡村的农民领到了分红。

在淳安县枫树岭镇,来自大下姜区域31个村的低收入农户领到了近40万元的红包。去年5月,当地发起成立大下姜共同富裕基金,通过乡村振兴联合体和专项基金、慈善信托合作的方式吸引资金、企业参与乡村振兴。

既要强村也要富民,去年以来,浙江以壮大集体经济为核心,打出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四套组合拳。2022年,全省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行政村比例超过50%,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7565元、比上年增长6.6%,低收入农户人均收入达18899元、比上年增长14.6%。

以村集体经济为依托,以贻贝产业为傲的嵊泗县枸杞乡去年打造5家共富工坊,与30余家贻贝养殖户签订“养殖共富协议”,标准化养殖的贻贝由共富工坊负责收购、销售,一年“合伙”创收1200余万元。

为加快缩小城乡区域距、收入距,去年,农办研究制定《浙江省推进农民农村“扩中”“提低”工作方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乡村新业态从业人员等六种人群分类施策;全省深化新型帮共体建设,动员浙商、金融等力量结对山区26县开展助力行动。围绕山区26县现代农业、乡村建设等重点领域,启动强村富民项目450个,帮助建设山区产业平台1300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