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种植模式的优缺点?
3.5 城市生态位理论1、生态农业保护生态环境,没有面源污染
生态农业种植结构分析论文_生态农业现状分析
生态农业种植结构分析论文_生态农业现状分析
没有健康的生态农业无从谈生态农业。农田中主要害虫和杂草其实都是自然界正常的物种,能够用物理方法干扰控制的,尽量不用化学办法,能够恢复生态平衡,对产量不造成明显影响的,尽量减少人为干预,既节约了人工成本,还保护了农田生态环境。生态农业可以用少量的农,主要是应急之用。可以用少量的化肥,但化肥利用效率高、用量少。根据我们的前期研究,如果发展生态农业,将目前90%以上的农和50%以上的化肥停下来,对产量影响并不大。
2、生态农业产出的食物质量高,很少农残留或零农残
由于前期投入的化学物质非常少,且尽量投入可降解的生物农或低毒农,再加上自然界的自净能力,以大量的有机肥为主,这样的农产品口感是好的,即很多上世纪50-70出生的年代小时候的味道。终产品是经得起农残留检测的。如果农产品后期检测出多种农残留,就不是在生态农业里生产的。
3、生态农业单位土地经济效益高
目前由于采取粗放式的化学办法种地,虽然产量相对高,但价格便宜,有时市场不好还会烂在地里,资源浪费。提高经济效益的办法有两种,要么继续扩大土地规模,但质量不提高价格不变,使经营者有利可图;要么提高产品质量,价位提高,加上生态农业不减产,一亩效益等于几亩,这样的话,对于消费者和生产者都是好事。前者购买了放心食品,保护了自身与家人健康,后者增加了收入,更愿意向土地中投入优质劳动。
4、种养结合、种植多样化、间作套种、立体种植
这是生态农业的优点。生态农业的大量肥料来自系统本身,“六畜兴旺”才能“五谷丰登”。在少量的土地面积上,可以提供大量的食物种类,豆科与禾本科植物间作套种,可以直接利用空气中的氮源,立体种植也能够实现。生态农业的食物多样性是其他农业方式做不能比拟的。物种多样性丰富,系统就稳定,抗风险能力就高。据笔者粗略估计,在北方一个1000人左右的村庄,可以提供的食物种类近200种。
5、生态农业产量高
生态农业产量并不低,由于用地养地,被带走的养分通过有机肥或少量化肥补充。更关键的是,由于化学物质少,土壤动物和土壤微生物丰富,这些生物就间接将土壤中的矿物质释放出来,供植物根系6.2 生态工业的概念及其层次吸收。这样模式下,如果坚持长期样地,产量是稳步增加的。12年实践,我们已经成功将低产田改变成高产稳产的吨粮田,取得这样的成绩我们没有使用农、化肥、除草剂、激素、地膜、转基因种子。
6、全面提高水分与养分利用效益,节约资源,不产生浪费
由于生态农业尊重植物生长规律,因地制宜,根据农业的气候特点安排种植和养殖,重在与自然规律相一致,遵守24节气的农时,其水分、养分利用效率高,加上有饲养的动物,乡村餐余和作物秸秆都能够利用,增加了资源利用效率。
7、生态农业是耕地固碳型的,由碳排放逆转为碳吸收
目前的农业模式是排放温室气体的,高达44%-57%的温室气体来自现代农业及其相关的工业活动。用有机肥替代化肥可显著减少温带农田温室气体排放量。我们的长期研究发现,现代农业模式下,普通农田净释放温室气体,为2.7 CO2当量 ha-1yr-1,而生态农业净吸收温室气体,达8.8 CO2当量 ha-1yr-1,两者相加为11.5t CO2当量 ha-1yr-1。这就是说,减少化肥使用,增加耕地有机质,可将温室气体埋藏到地下,是生态农业的副产物。
8、发展生态农业可全面带动农民就业
由于优质优价,加上生态环境优美,对城市人群有很强的吸引力。农业要素容易变成商业要素,从养殖到种植,从收获到加工,从加工到销售,从餐饮到观光旅游,从保健到养生到养老,乡村可以就地城镇化,吸引农二代、大学生二代,乃至城市精英就业。
了解了生态农业的各项优势,我们再来看看生态农业的缺点,生态农业主要有以下两个缺点:
一是要花费的劳动力多,农忙季节活重活累,农民多不愿意采用。生态学家需要研究一些方法,减少劳动力投入,如打农的活基本可以停了,用机械播种与收获等。不过,只要比较效益高,农民就会投入劳动。如果进城打工不如在地里刨得多,他们就不愿进城打工。
求我国生态环境规划论文一篇
我国人口数量众多,人均耕地面积很少,为真正保证粮食生产的安全性与可靠性,需要在现有耕地面积的基础上,尽快采取现代化的手段,限度提升土地的产出率。通过加快高效农业的发展,有利于提升粮食作物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提升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让有限的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使土地产出率提高。第1篇 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的理论基础
第1章 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理论概述
1.1 城市生态规划
1.2 城市环境规划
1.3 城市生态规划、环境规划以及其他规划间的关系
1.4 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的理论支撑体系
2.1 绪论
2.2 城市论
2.3 城市人口、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
2.4 城市可持续发展
第3章 城市生态环境学理论
3.1 城市生态环境学概述
3.2 城市生态系统
3.3 城市环境系统
3.4 城市景观系统
3.6 复合生态系统控制论原理
第4章 城市环境容载力理论
4.1 城市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
4.2 城市环境容载力概念与特点
4.3 城市环境容载力结构与功能
4.4 城市环境容载力类型及内容
第5章 循环经济理论
5.1 循环经济概论
5.2 循环经济类型与制度条件
5.3 循环经济的行动原理
5.4 我国循环经济建设进展
6.1 生态工业思想与由来
6.3 生态工业建设的内涵
6.4 生态工业的特征与内容
6.5 工业生态学
参考文献
第7章 城市生态环境规划方法与技术概述
7.1 生态规划的内容与程序
7.2 环境规划的内容与程序
7.3 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的层次与要点
7.4 城市生态环境方法与技术支撑
第8章 城市生态环境评价方法
8.1 城市生态环境评价方法概述
8.2 城市环境评价
8.3 城市生态评价
9.1 概述
9.2 经济学测量模型
9.3 生态学测量模型——生态足迹
9.4 学测量模型
9.5 环境学测量模型——城市环境容载力测度
第10章 城市循环经济体系构建技术
10.1 循2.增强粮食生产能力环经济体系的建设内容与规划思路
10.2 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本质
10.3 循环经济的技术战略
10.4 工业生态系统的分析方法与设计
10.5 生态工业园规划与设计
第11章 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的预测与决策技术
11.1 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的预测技术
11.2 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的决策技术
第12章 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
12.2 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内容
12.3 地理信息系统的类型
12.4 地理信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12.5 地理信息系统的硬件和软件
12.6 GIS在城市生态环境规划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3篇 城市生态环境规划应用实践
第13章 环境质量全面达标规划
13.2 克拉玛依市环境质量全面达标规划案例研究
第14章 创建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规划
14.1 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及其规划
14.2 克拉玛依创建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规划案例研究
第15章 生态市建设规划
15.1 生态市及其规划
15.2 厦门生态市概念性规划案例研究
第16章 循环经济规划
16.1 循环经济区及其规划
16.2 克拉玛依循环经济与生态产业建设规划案例研究
第17章 生态工业园规划
17.1 我国生态工业园建设与规划
17.2 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工业园规划案例研究
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分析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分析,如下:
农村劳动力减少、成本高、土地荒废、基建征用、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农作物减产、农第9章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评估方法业相对收益连年下降;的农作物种子被外资控制,粮食依赖进口等现状。
现代农业受土地流转、新型农业主体、产业园区等政策推动,已经形成了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竞相发展的局面,目前新型农业主体总量达到280万个。
同时,新型职业农民不断壮大,总数超过1270万人,成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力量。将助力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朝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迈进。
生态农业、智能/精准农业、生物农业这三类农业模式、技术将会为具体的农业生产降低成本、提高产出和提升品质。
伴随着目前的农业环境下服务组织市场壮大,农村低保标准大幅提高。全球农产品市场供给在供应链受到冲击的背景下,同时行业市场不确定性增加。2022年我国实施了农业产业扶贫、就业扶贫、东西协作、央地帮扶等一系列精准扶贫的政策措施。
王春播研究绿色管理的相关文献有哪些
标准化评价指标常分为三类,即经济、及生态效益指标。1)经济效益指标,这指标用来反映农业标准化带来的经济效果时,指标有农产品质量的增高而引起的农民收入增加幅度,劳动生产率的大小,单位耕地劳动力数量及节约的成本额度等。这些指标通过未采用农业标准化时的经济效益与采用农业标准第6章 生态工业理论化后的经济效益计算得出。2)效益评价指标常用劳动力供养的人数、劳动者素质提高程度、农产品的商品化率等能够反映农业标准化带来的效果的指标。3)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一般使用植物光能利用率、农利用率或化肥投入量等指标评价农业标准化的生态效果。经过简单的搜索,我找到了如下几篇与十春播研究绿色管理相关的文献:
首先是《农民种植结构改变与降低化肥农使用量的路径研究——以湖南省十春播为例》,该论文提出了改变种植结构,推广有机农业和粮草兼作等方法来降低化肥农使用量的建议。
另外,《绿色管理实践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以汕头十春播种植近三十年为例》是一篇关于十春播研究绿色管理对企业绩效影响的研究,集中分析了案例企业的资源利用效率、环保经济效益、企业管理效益等方面的表现。
是一篇名为《绿色管理改善小农户生态、农业与经济的本土实践——重庆市十春播生态农业基地调研报告》的研究,该文案例分析了十春播生态农业基地绿色管理的本地实践,探讨了其对环境保护、农产品安全和本地经济的影响。
高效农业对农村经济的影响论文
高第2篇 城市生态环境规划方法与技术效农业对农村经济的影响论文
自古以来,农业就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着基础地位,在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愈加重视。高效农业极大地影响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其有助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增加土地的产出率,以规模经济的形势对农村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为了今后更好的发展高效农业,让农村经济获得更快,更好发展,应结合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本文对高效农业的定义与效益进行了概述,以高效农业对农村经济的影响为讨论重点。
一、高效农业概述
1.高效农业的定义
高效农业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理念,在市场导向之下,限度应用了现代科学技术,同时对本地区的自然资源与资源进行合理利用,通过对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组合,实现了土地产出率的提升,避免了对资源的浪费,确保了农产品质量和产量的增长,让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和效益都得到了提高[1]。高效农业和现代农业生产的同时进行,加快了农业生产的改革步伐,其受重视程度也与日俱增。
2.高效农业的效益
高效农业在发展过程中,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体现出其效益,分别为经济效益、效益与生态效益。
(1)高效农业的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就是在实行高效农业的时候,所获得的一些经济利益。随着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生产也越来越现代化,人们逐步提升了对农业生态系统经济效益的重视程度,其已经成为了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基本要素之一。
(2)高效农业的效益
随着农业经济的飞速发展,在输出农产品的过程中,能够获得一定效益,使人们的正常生活需要得到满足,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有效改善。为此,在发展农业经济时,引入高效农业,不但可极大地提升农业的经济效益,还有利于提升农产品的生产质量,带来更大的效益,限度满足发展的需求。
(3)高效农业的生态效益
近几年农村经济发展很快,农业生产也更加现代化,人们不仅严格要求其经济效益,还对其生态环境的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效农业的出现,既让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得到运用,同时还贯彻了很多环保节能的理念,既注重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与效益,也有效的保护了周围的自然环境,以免农业经济发展影响到生态环境[2]。
二、高效农业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1.提高土地的产出率
高效农业的广泛运用将会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让粮食质量与产量都得到提升。将高效农业与农村的优势结合起来,将两者有机统一起来。在农村土地上应用农业领域科技,有利于提升农业生产能力,增强粮食作物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让农村生产环境得到有效改善,让农村经济走产业化发展道路。在高效农业中,应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到农户家中,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民使用新型农业机械化设备,在当地农村为他们进行具体演示,他们在进行农村生产过程中,采用新的科学技术,限度增强粮食生产能力,实现粮食产量与品质的提升。
3.提升农民素质
农村建设并不受到农民自身素质的直接影响,农民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据着主体地位,所以要将其作为基础,推行各项经济发展活动,为农民带来更多的利益。高效农业需要农民具备一定素质与能力,需要农民掌握更多的科学理论知识,在农业生产期间,要鼓励农民提升对先进农用机械的利用率,为农民传授科学的种养技术,进一步拓宽农民的视野,让农民在农村积极中的主体作用得到体现[3]。此外还要不断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组织对农民的法律知识教育,定期为农民播放相关法律视频,重视农民综合素质的培养,为新农村发展创造人才基础。要在农村营造出良好的法律氛围,保证有法可依、违法必究,严厉打击农村中各种违法行为,实现农村教育水平的有效提升。
4.促进农村产业结构我国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有着很大的粮食需求量,虽然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生产技术与理念,但仍然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导致农村经济的发展受到制约。而高效农业提出,有助于农业生产质量与效益的提高,让我国农业经济增长速度进一步加快,进而为全面构建筑牢基础。下文重点介绍了高效农业主要内容,并探讨了高效农业对农村经济的影响。转型
当前农民生活质量日益提升,这让服务型行业面临着发展新机遇,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了农村经济的发展[4]。而高效农业的推行,对农村产业机构的要求越来越高,让农村产业结构的形式也多种多样,极大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农业发展模式也有了创新,让农业结构和市场导向保持一致,让高效农业朝着优质、多产的方向发展。
5.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形成规模经济
随着越来越多的现代机械应用到农业生产中,让农村劳动力得到了解放,可以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发展第二、第三产业,这是高效农业的一个重要表现。发展高效农业,能够推动传统农业尽快朝着现代农业转变,从而不断提升规模经济,发挥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三、结语
总而言之,高效农业在农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应对相关策略的制定、实施予以重视,将高效农业的发展落到实处,促进土地资源产出率与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让生产经营模式囊括生态农业和现代农业,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使经济、与生态效益三者实现统一。
;
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分析
畜牧业的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养殖水平低,规模小,主要采用采购饲养和自行销售的模式。这种一家一户的小规模养殖模式特点是市场风险小,养殖风险小,但销售难度大,养殖水平低,养殖成本较高。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硕士论文,希望大家喜欢,更多内容请浏览()。
摘要:家庭农场和合作社是现代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家庭农场+合作社”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种新模式。通过介绍畜牧业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家庭农场+合作社”经营模式产生的背景,阐述了“家庭农场+合作社”经营模式的概念以及面临的机遇,评价了其存在的效益,并对“家庭农场+合作社”产业化经营模式进行了展望。
:家庭农场;合作社;产业化;经营模式
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的关键,以适度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为基础组建农业专业合作社,是创新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体制的有效途径[1-2]。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畜牧业生产经营体制不断创新,出现了从初的“养殖户+经销商”到“养殖户+企业”“养殖户+合作社”等产业化经营模式,但这些经营模式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弊端。终出现了“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这种模式以合作社为依托,联合农业生产类型相同或相近的家庭农场组成利益共同体,开展农业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化服务和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形式,是现行分散家庭经营制度和传统经营模式基础上的制度创新。
1“家庭农场+合作社”经营模式产另外,农业标准经济效应具有连续性。选择和培育新品种时,选择当前作物性、良、技术标准或者质量标准达标的品种作为候选新品种。只有当有其他品种的质量指标如产量、抗虫病性、抗旱性、抗寒性等特性超过目前的候选新品种才能通过审批成为新品种,继而淘汰旧品种。因此,候选新品种的质量直接影响了新品种的质量要求,其他指标如有机肥、土壤改良等都有技术持续效应。同时,作用时期也需明确。生的背景分析
畜牧业的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养殖水平低,规模小,主要采用采购饲养和自行销售的模式。这种一家一户的小规模养殖模式特点是市场风险小,养殖风险小,但销售难度大,养殖水平低,养殖成本较高。到20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经销商,他们开拓市场,垫付资金,形成了“经销商+养殖户”的经营模式,该模式市场风险大,养殖户利润没保证,不利于养殖业发展。21世纪初,龙头企业、合作社开始出现,并且出现了“企业+养殖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通过公司保价回收,降低了养殖户的市场风险,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养殖户进入市场的交易费用,维护了养殖户的部分利益,促进了养殖业的发展,壮大了养殖队伍。但养殖户始终处于产业化链条的“产中”位置,实力和地位无法与处于产前和产后公司相抗衡,难以形成平等的利益共同体。互助合作、改变弱势地位的内在要求驱使养殖户联合起来建立养殖专业合作社,并且通过“合作社+养殖户”模式将养殖户与其他经济主体之间的交易关系内化为与合作社的.交易,由合作社组织养殖户进行有序养殖、畜牧业投入品的购买和畜产品的加工销售,增强了养殖户的话语权,合作社成为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载体。养殖业虽已进入稳定发展期,但仍然受到资金、技术、销售渠道、管理经验等各个方面的制约,当遭遇价格波动和疫病流行等重大因素影响时,散养户便成为风险的承担者。如何降低养殖风险,也就是如何提高生产力、降低养殖成本[3],已经是摆在养殖业面前的困难。这就需要从改善养殖条件、提高养殖水平、提高机械化水平、改进品种、完善服务体系、增加个体养殖量等方面入手。终导致养殖业进入变革期,产生了“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在该经营模式中,合作社帮助一部分社员进行“标准化、机械化、规模化、信息化”一系列改造,通过扩大生产经营规模、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等手段,提高农户收入,增强规避风险的能力[4]。
2“合作社+家庭农场”经营模式的概念
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的生产经营以追求效益化为目标,商品化程度高,更注重实现标准化、机械化、规模化、信息化,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合作社是劳动群众自愿联合起来进行合作生产、合作经营所建立的一种合作组织形式。“家庭农场+合作社”是一种以合作社为依托,农业生产类型相同或类似的家庭农场在自愿基础上组成利益共同体的制度安排,通过市场信息资源共享,农技农机统一安排使用,在农产品的产、加、销各个阶段为社员提供包括资金、技术、生产资料、销售渠道等化服务[5-6]。
3“家庭农场+合作社”的4种模式
3.1“家庭农场+合作社+公司”模式
公司根据市场需求与合作社签订契约,合作社按照契约规定的品种、数量、质量组织家庭农场生产。畜产品由合作社初验、收购,而后由公司进行加工和销售。家庭农场以合作社为依托,与公司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增强了家庭农场与公司的谈判地位,有效约束公司的机会主义行为,确保畜产品的价格和销路。
3.2“家庭农场+合作社+超市”模式
合作社与超市建立供求关系,保证超市的货源供应,由合作社统一品牌和标准化生产13.1 重点城市环境质量全面达标规划服务,建立畜产品可追溯机制,家庭农场根据订单由合作社组织进行有的生产,减少了中间流通环节产生的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7]。
合作社与学校、企业食堂、餐饮等企业签订供货合同,通过该方式将畜产品直接销到消费者手中,缩短了由“养殖场”到“餐桌”的距离,节约了成本。
3.4“家庭农场+合作社+合作社自办加工企业”模式
这是4种经营模式中一体化程度的模式,以合作社为产业化经营的主导力量,对农业产业链各环节进行统一经营管理,合作社对社员生产的畜产品自行加工销售,组织稳定性和合作性增强,内部成员利益高度一致。
4“家庭农场+合作社”经营模式的机遇
“家庭农场+合作社”经营模式必然通过提高机械化水平和生产技术,使传统养殖过程发生转型升级,扩大养殖规模,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养殖效率,实现社员收入倍增。一是以互联网信息技术提高生产效率。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能力不可估量,它能够改造传统畜牧业,使畜牧业实现自动化、智能化、标准化生产,在节省人力成本的同时,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人员流动带来疫病传播的风险,提高畜产品质量。通过互联网不但可以建立养殖服务平台,为养殖户提供技术、销售等各方面的服务,还可以建立金融体系,为养殖户提供资金支持[8]。二是以现代生物科技实现农户养殖技术创新。通过开发引进新品种、加强免疫接种、完善技术服务体系、研究完善的饲料配方、研究和推广新的养殖技术等手段提高生产效率。
5畜牧业“家庭农场+合作社”模式的效益分析
5.1经济效益在“家庭农场+合作社”的经营模式中,家庭农场从事专业化的农业生产,合作社负责提前、产中、产后的化服务,有利于生产要素在更广阔的空间内实现优化组合。1个家庭农场一次性投资100万元,建设4000m2养殖场,年出栏30万羽肉鸡,年产值500万元,年利润60万元,2年就可收回投资。有利于一部分社员在当地找到投资方向,实现自我价值。5.2节约养殖资源、保障粮食安全肉鸡养殖是目前粮食转换食用蛋白比例的畜禽养殖品种,大力推进肉鸡养殖,是增加人均蛋白提供、节约粮食资源、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家庭农场+合作社”模式生产效率高,可以有效降低料肉比,提高粮食利用率,从而减少粮食浪费,节约资源,保障粮食安全。5.3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家庭农场+合作社”模式养殖技术水平较高,能严格执行肉鸡防疫、休期等制度,动物疫病综合防控能力强,降低了肉鸡疾病发生的可能,减少了兽的使用,降低了畜产品的兽残留,终保障了消费者的食品安全。5.4生态效益“家庭农场+合作社”模式对培育主导农业产业,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地区养殖业全面走向规模化、高效化起到积极作用,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对发展高产、高效、优质养殖业具有明显的生态效益。
6展望
将来养殖业的发展方向必然是标准化、机械化、规模化、信息化,但养殖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不可太大规模,规模太大生产成本高,养殖业本身竞争的关键就在于高质量、低成本。“家庭农场+合作社”产业化经营模式正是养殖产业化发展的方向,是“养殖户+合作社”的升级版,是对传统养殖户规范、改造、提升的理想模式和必然结果,是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率的有效方法,更是实现新的生产要素对传统落后要素进行替代的重要载体[9]。 ;
农业标准化对农业经济影响机理分析论文
农业标准化对农业经济影响机理分析论文
农业标准化生产方式与工业、企业标准化原理一致,是这些原理在农业领域内的具体应用。农产品有着极大的市场,有市场必然有竞争,没有产品标准则难以衡量质量的高低,农业标准化实施后,也会极大的降低交易成本、强化规模效应。因而,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就必须提高农业标准化水平。本文重点介绍了标准化农业经济效应评价范围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后又介绍了农业标准化对农业12.1 地理信息系统的定义、企业、农产品和整体效益的经济影响。
引言
经过多年的经济建设,我国农村和农业经济体制和规模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国目前已经逐步成为农副产品生产和消费大国,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农业的生产方式和生产规模结构等正在不断提高。目前影响农业向前发展的不仅是资源约束,还增加了市场需求等因素,为了适应农业发展和市场竞争的需要,需加快调整农业经济结构,提高标准化水平及农业标准化的建设。目前产品进出口标准不断提高,为了扩展市场及不断提高的化标准水平,需尽快提高我国的农产品标准化程度,加快推进我国的农业标准化进程。
一、农业标准化经济效应评价范围
农业标准化的特点有:1)由整个农业标准化管理系统来实现农业标准化功能。2)目的是为了获得经济、生态、、技术等效果。3)直接受益人员为农业、农村、农名,但纵观全局,受益的是全人员。
农业标准化促进了农业的经济增长主要表现为农业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对经济的影响。因此,对农业标准化经济效应的评价方法及内容类似科技进步的提高对经济影响的评价。农业标准化经济效应的评价主要有标准化程度的'评价,即特定环境下标准的适合程度评价及农业标准化过程中的科技成分;农业标准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评价,即农业标准化生产方式所带来的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增加程度等。
农业标准化生产方式并非像工业标准化生产方式一样可以为企业直接带来经济效益的增长。农业标准只有在具有生态效益和效益的前提下,才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的增长。生态效益和效益提高的标准无疑为经济效益的增加。因此,评价农业标准化生产方式带来的经济效应不仅可以从技术标准的提高对市场竞争力、经济增长等外,效应评价还可以从生态环境质量提高、就业量及未就业量、总体进步、科技水平提高及等方面评价。比如农业科技水平标准对农业技术水平进步的作用及影响评价;农业技术标准的广泛推广应用是否能够促进和提高农业技术创新水平,是否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或是否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以改善就业率,或改善生态环境等效应。
二、衡量农业标准化经济效应主要影响因素
农业生产的实际过程中,农业标准化过程中所包含的产业范围很多,标准化内容广泛,大量影响因素及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等因素使得评价结果很难达成,评价准确率也很难保证。
首先,为农业标准化影响的综合经济效应。农业标准化的经济效是各项农业技术标准综合实施和影响的结果。各项技术标准也许相互促进,也许相互抑制,即可能综合实施后引起的经济效应的总体提高优于单个技术标准实施引起的经济效益的简单加总,使得综合影响效果低于单项标准影响效果。因此,评价农业标准化经济效应的时候,必须知道评价对象是综合技术标准实施带来的总体经济效应还是单项技术标准所带来的经济效应。
其次,农业标准化经济效应具有不稳定性。农业生产中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受自然条件和环境的影响较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区性,故农业标准化带来的经济效应常表现出不稳定性。没有的效果良好的实施方案,因为的方案只能在一定环境下得出,换个环境或者环境发生变化便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因此,只有在一定的假设前提下才能很好的评价经济效应。
,标准化经济效应较多。按技术标准的特性,可以分为产品质量标准化和生产技术标准化的经济效应。产品质量标准的实施通过贯彻生产标准间接产生经济效应而不直接产生经济效应。按其范围划分为不同层次的标准,即区域、企业和各级别的农业标准。评价农业标准化经济效应时,要准确界定评价标准化效应的类型。
三、对农业、企业、农产品和整体效益的经济影响
对于对农业投入品需求大的农户来说,一方面企业单位产品成本降低,投入品市场价格应该有相应的降低,使得农户获取农资的生产成本降低。另一方面,有了农业生产资料的技术标准,方便农户对农资产品的选择和购买可以节约农户搜寻农资产品的成本,使得农户购买农资产品交易成本降低,质量得到保证。因此,通过农业标准化,可以加速农业科学技术有效转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终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农业标准化提高了农户、企业之间市场信息透明性。企业从农户手中购买农产品后,按照市场需要层次,可以对农产品进行商品化处理后,以质量标准和其他等级标准满足不同市场需求,销售到终端市场。因此,由于以技术标准为载体,连结企业、消费者、农户利益的产业化经营模式,避免了市场信息不透明性,提高市场交易效率。
农产品贸易中的技术标准是一种外生的贸易限制措施,出口国常因进口国制定或修改新的标准3.3“家庭农场+合作社+直销”模式而遭遇出口受阻。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如果出口国的农产品达到目标市场新技术标准的要求, 进口国消费者对该产品的信任将大大提高, 产品将很容易进入目标市场。这充分说明了技术标准对农产品贸易具有双重作用。进口国或发达制定新的农产品安全标准,从长期和短期看对我国农产品出口造成不同的经济效应
规范投入品,避免投入品过度滥用,使得生产成本得以控制;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按照规范化生产,提高市场流通效率,保证市场中流通农产品质量,提高农产品市场交易力;农业标准化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一种有效方式。同时,农业标准化的过程也是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的一个良性循环过程。因此,农业标准化将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产生巨大效益。
四、总结
农业标准化原理表明了农业标准制定和实施的理论依据。本文主要介绍了农业标准化经济效应研究,重点介绍了农业标准化经济效应评价内容及方法。农业标准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农业技术进步,因此,本文衡量了农业技术进步方法来评价农业技术标准的经济效应,介绍了农业标准化对农业、企业、农产品和整体效益的经济影响。
;
作物种植结构现状
6.6 生态工业发展现状石家庄平原区具有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是全国粮、菜、肉、蛋、果主产区之一,农业集约化和产业化水平较高,生产规模位居全国36个重点城市位,被确定为优质小麦生产基地,素有“北方粮仓”之称。2005年总播种面积66.86×104h第2章 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m2,总耕地面积为38.39×104hm2,人均耕地平均为0.081hm2,复种指数为1.7,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48.06×104hm2,是以农业为主相对人少地多的地区。
研究区独特的农田生态环境形成了水浇地一年两作和旱地一年一作的两种耕作制度(李志宏,2003)。种植作物主要有冬小麦、夏玉米、谷子、高粱、大豆、甘薯、花生、棉花及部分林、果、菜等,其中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作制种植模式在区内具有主导优势。如图6.1所示,2005年小麦种植面积为23.17×104hm2,玉米面积20.56×104hm2,棉花面积为0.70×104hm2,油料种植面积8.96×104hm2,蔬菜种植面积为11.70×104hm2,果树面积10.05×104hm2,并且作物种植的立地条件表现了相对稳定性。小麦、玉米、大豆、谷子主要在一年两作的水浇地种植,高粱、甘薯、花生和棉花主要在旱地种植,果菜主要分布在水浇地。该区粮食总产343.06×104t,人均粮食722.38kg,其中人均小麦344.24kg,人均玉米370.54kg。粮食生产水平比人均粮食安全生产标准500kg/人多44.48%,出现了粮食的结构性过剩。
石家庄平原区长期以来大量超采地下水引起了地下水位的持续下降,与农业的大量开采地下水有直接的关系,而造成农业大量开采地下水的关键因素就是农业种植结构的不合理,种植了太多的喜水作物,尤其是小麦的播种面积偏大。贾大林提出今日粮食安全问题在内涵上已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温饱问题已居于次要位置而不再可能对粮食安全构成重大影响;相反,结构问题、效率问题、贸易中的风险问题及种植结构不合理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则上升为主要矛盾(贾大林,2002)。因此,合理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实现农业与水资源的和谐共存是解决石家庄平原区浅层地下水超采的关键所在。
图6.1 2005年农业种植结构
Fig.6.1 Agricultural planting structure in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