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农场

水产养殖藻类图谱_水产藻类图谱大全

梦想农场 1

水产养殖过程中,水突然变得特别清澈透明,该怎么处理?

目前世界上已知的小球藻约 10 种,加上其变种可达数百种之多。小球藻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以淡水水域种类最多;易于培养,不仅能利用光能自养,还能在异养条件下利用有机碳源进行生长、繁殖;并且生长繁殖速度快,是地球上动植物中能在 20h 增长 4 倍的生物,所以其应用价值很高。我国常见的种类有蛋白核小球藻、椭圆小球藻、普通小球藻等,其中蛋白水产养殖业是利用适宜水域养殖水产经济动植物的生产事业。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从事水产养殖的时期较之采捕天然水产资源的捕捞业为晚。水产养殖业的出现和发展,标志着人类影响及控制水域能力的增强。核小球藻蛋[2] 白质含量高,营养价值[2] 。

对池塘底部的杂草进行处理,对池塘的水可以进三、海水主要养殖品种行更换,然后再把一些营养物质有序均匀的洒进池塘。

你知道微藻和动物性生物饵料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研究吗?

1.生物饵料应用现状

1微藻生物饵料营养 对40多种常见饵料微藻的成份含量分析表明,微藻蛋白质含量较高可达40%以上,如小球藻为50~60%,螺旋藻为60~70%,而牛奶和肉类一般为30~40%。

2微藻生物饵料应用 在研究和生产实践中发现,微藻饵料对幼体开口阶段的发育,特别是在对虾类育苗从无节幼体为蚤状幼体时具有重要作用。

1.1微藻生物饵料营养:对40多种常见饵料微藻的成份含量分析表明,微藻蛋白质含量较高可达40%以上,如小球藻为50~60%,螺旋藻为60~70%,而牛奶和肉类一般为30~40%。微藻中的必需氨基酸含量与鱼粉相当甚至更优,如微藻中的天冬氨酸和谷氨酸可高达7.1%~12.9%,而鱼粉中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为5%~9%。多不饱和脂肪酸是水产动物幼体发育所必需的营养,研究指出,鱼类并不是不饱和脂肪酸的真正生产者,它是通过吞食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微藻后体内实现不饱和脂肪酸的积累,因此微藻才是不饱和脂肪酸的真正生产者。

作为活体的微藻饵料应用在鱼苗阶段,除了能被水产动物直接摄食之外,其另一作用还体现在对养殖水质改善、调控水体微生态环境平衡方面。在育苗水体中投放饵料微藻,不但可以直接吸收利用氨氮、亚盐等物质,同时光合作用放出的氧气还可促进微生物对氨氮、亚盐的硝化作用。作者在开展的小球藻降低池塘氨氮的研究中也得出,水体中引入小球藻第三天时,小球藻对氨氮的吸收效率达到了70%以上。此外,饵料微藻在调节水体5、其他品种微生物平衡方面也具有明显的作用,如海洋环境中虽然有广泛的弧菌分布,但在饵料微藻大面积培育系统中却很少检测到弧菌。

1.3动物生物饵料营养: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对于水产动物那些单独投喂微藻饵料不能维持生长的种类,需要有动物生物饵料的参与才能发育成功。轮虫是一类较为重要的浮游动物,因其运动缓慢(0.02cm/s)、大小适中(100~500微米)、营养价值高而被广泛应用,轮虫被认为是淡水鱼类的食物来源。轮虫体内蛋白质含量约占其干重的28%~63%,脂类占9%~28%,而鱼类的食物中需含有40%~60%的蛋白质和13%~16%的脂类,无疑轮虫满足了鱼类对营养的需求。

1.4动物生物饵料应用:国内学者彭聪研究指出7~9日龄的池养泥鳅对轮虫表现出较强的摄食喜好性;郭正富采用轮虫和发酵的菜籽饼投喂鳙鱼,发现投喂轮虫的鳙鱼生长速度和产量明显高于投喂菜籽饼的鳙鱼。枝角类也是一种饵料价值较高的浮游动物,是继轮虫之后的又一良好活饵来源。谢仰杰等研究表明:枝角类生物是真鲷稚幼鱼的优质饵料,桡足类生物是花尾胡椒鲷的优质饵料。目前枝角类的利用主要是自然利用和捞取后用于饲养金鱼、热带鱼等观赏鱼类及其他珍贵鱼类。

2.2动物生物饵料培养技术:国内外对动物生物饵料培养主要是室外敞池培养,产量虽有一定的提高,但室外培养受自然条件约束,波动性大,产量仍然不能满足育苗需求。以轮虫培养为例,通常利用小型水槽进行一次性培养(密度为100~200个/mL)或通过稀释培养池水、连续给饵、连续收获的培养方式(密度保持在40个/mL)。日本采用的超高密度轮虫培养装置,通过严格控制培养体系溶氧、投喂量、排出悬浮物等可使轮虫密度达到上万个每毫升。国内有少数企业开展了工厂化生物饵料培养工作,潘丽萍采用自主设计的循环水系统装置培育的轮虫生物量能够达到6000个/mL;天津海友佳音公司通过引进韩国生物饵料培养技术,培养的SS型轮虫能达到2万个/mL。虽然采用先进的生物饵料培养装置能够获得较高的生物量,但其培养成本远高于常规的培养方式。2.生物饵料培养技术

为获得高浓度的微藻饵料,国内有少数科研单位采用混养、异养等培养方式,如清华大学的吴庆余等过葡萄糖的批式流加培养的异养原始小球藻,生物量超过了100g/L(粗放式自养培养生物量一般为1g/L左右);嘉兴泽元公司采用独创的“异养-稀释-光诱导”串联培养技术获得高浓度的小球藻,将其包装成浓缩藻源产品,定位于生物饵料进行销售;成都通威水产科技公司自主培养的小球藻和裂殖壶藻通过异养发酵可分别达到130g/L和160g/L的生物量(干重),处于国内外先进水平;美国的Martek公司也使用发酵罐培养异养微藻实现了DHA成品的生产。异养培养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微藻饵料供应不及时和不稳定的缺陷,但这种培养方式目前只在小球藻、栅藻、裂殖壶藻等少数藻类进行培养,对于更具有饵料价值的硅藻类的研究还未见。

3.生物饵料应用前景:生物饵料培养与应用的研究方兴未艾,对生物饵料研究已从单纯的实验室研究逐步向产业化生产发展,并已在相关领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要实现产业化,依然存在瓶颈,如可用于异养发酵效果好的饵料微藻种类少;生物饵料活体运输成本高、保存难度大等。近年来,人工微囊饲料逐渐受到亲睐,虽然其具有供应方便和营养稳定等优势,但真正用于开口的成功实例很少,且在目前仔鱼培育条件下,尚没有任何一种微囊饲料能够真正取代生物饵料。国内数量繁多的育苗场,近几十万立方米的育苗水体,对生物饵料的需求将会是一个庞大的市场。随着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能够稳定供应、营养价值高、效价好的生物饵料培养技术一定会有所突破和革新。

水产养殖包括哪些?

这是绝大多数芽孢杆菌的使用情况芽孢杆菌在水产养殖中的使用方法有:净水用、内服使用。,也是最常见的。枯草芽孢杆菌能大量消耗水体中的有机质,将其分解为小分子有机酸、氨基酸及氨,改善水质,为单胞藻提供营我知道在养殖的时候都会往水中投小球藻,一旦这种藻类增多,水中微生物数量也会上涨,这样就会有生物饲料了。养,能够分解各种有机质,综合净化水环境,改善不良水质。

海洋生物学详细资料大全

1.2微藻生物饵料应用在:研究和生产实践中发现,微藻饵料对幼体开口阶段的发育,特别是在对虾类育苗从无节幼体为蚤状幼体时具有重要作用。扁藻、金藻等可维持对虾、蟹类的发育和蜕皮;杂色蛤仔浮游幼虫阶段的面盘幼虫阶段优先摄食小球藻;鲍浮游幼体发育生长至稚鲍过程中,通过利用易消化的硅藻细胞内含物可进入快速生长阶段;在玛拉巴石斑鱼育苗中,投喂经过小球藻进行营养强化8小时以上的轮虫,仔鱼的成活率可提高85.3%~97.3%。

海洋生物学(marine biology)是研究海洋中生命现象、过程 及其规律的科学,是海洋科学的一个主要学科,也是生海洋生物学是一门综合 叉学科,主要包括海洋有机体的功能,海洋生物多样性和生态三个方面的内容。它是研究海洋中生命有机体的起源,分布,形态和结构,进化与演替的特征和生物生命过程的活动规律;探索海洋生物之间和生物与其所处的海洋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科学。命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我并不知道,因为我对水主要包括海参、海胆、海星、海蜇、海肠子等。产养殖完全没兴趣,所以也从来没有了解过。

基本介绍 中文名 :海洋生物学 外文名 :marine biology 所属学科 :海洋科 ,发展简史,公元前四世纪,公元前三世纪,17世纪,19世纪中期,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中期,学习内容,学科体系,海洋生物学发展的方向,主要研究,海洋藻类学,海洋鱼类,海洋无椎动物学,海洋群体生态学,个体生态学,附着生物生态学,海洋实验生物学,海洋微生物的,海洋初级生产力,海洋生物用,海洋环境生物学,太平洋海洋生物,南极近海生物,研究意义, 海洋生物学主要研究海洋里生命的起源和演化,生物的分类和分布、发育和生长、生理、生化和遗传,特别是海洋生态。其目的是阐明生命的本质,海洋生物的特点和习性,及其与海洋环境间的相互关系,海洋中发生的各种生物学现象及其变化规律,进而利用这些规律为人类生活和生产服务。 海洋生物 发展简史 公元前四世纪 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科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动物志》中记述了170多种海洋生物,按现代分类包括有海绵动物、腔肠动物、蠕虫、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原索动物、鱼类、爬行类、海鸟、海兽等十多个主要动物类群,其中海洋鱼类即有110多种。 公元前三世纪 公元前三世纪左右刊行的《黄帝内经》中,已有用墨鱼和鲍治病的记录。公元前一世纪前成书的《尔雅》,不但记载有海洋动物,而且还有海洋藻类。公元初古罗马普利尼乌斯的《自然历史志》,记录了170多种海洋生物。明朝屠本睃的《闽中海错疏》,记载有200多种海产生物。 17世纪 随着自然科学和航运事业的发展,海洋生物学进入到科学的研究阶段。1674年,荷兰列文虎克发现海洋原生动物;1777年,丹麦米勒开始套用显微镜观察北海的浮游生物;19世纪前期,爱伦贝格在海洋中发现矽鞭藻类;英国达尔文对他在1831~1836年“贝格尔”号航海中采集的腕足类和珊瑚类,进行了出色研究;德国米勒于1845年使用浮游生物网,采集和研究海洋浮游生物。 海洋生物 19世纪中期 英国福布斯在19世纪中期先后提出海洋生物垂直分布的分带现象,按深度将爱琴海分成九个带,并发表《英国海产生物分布图》;德国亨森于1887年提出浮游生物的概念,并对海洋浮游生物开展了定量研究;18年,德国哈克尔提出游泳动物和底栖生物两个概念;1908~13年,丹麦彼得松的工作奠定了海洋底栖生物定量研究的基础;1946年,美国佐贝尔的《海洋微生物学》奠定了海洋微生物,主要是海洋细菌的研究基础。 19世纪下半叶 19世纪下半叶开始,各国竞相派出海洋考察船、设立滨海生物研究机构,海洋生物的研究工作日益兴盛。其中,最有名的海洋考察是英国“挑战者”号调查船历时三年半的环球调查,学者们采集了大量深层和中层生物,出版了50卷巨著,所记载的生物的新种达4400多个,使当时已知的海洋生物种数翻了几番。 最古老的海洋生物研究机构是义大利那不勒斯海洋生物研究所,成立于1872年,1874年正式开放。1888年,英国海洋生物学会成立了普利茅斯海洋研究所。美国于1888年在伍兹霍尔建立海洋生物研究所,等等。它们仍是世界上最活跃的海洋生物研究中心,特别是伍兹霍尔海洋生物研究所的工作,对海洋生物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20世纪中期 20世纪60、70年代以来,由于电了计算机、资讯理论、控制论和微量化学元素测定等数理化新成就、新技术的套用,海洋生物学的研究发展到新的阶段。如英、日学者利用生物工程技术研制出控制海洋鱼苗性别的方法;美国发射海洋卫星调查海洋鱼群的数量和种类变化等。 对海洋生物的科学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以后曾活跃一阵。30年代初在厦门组织了全国性的“中华海产生物学会”,30年代中期海洋生物研究中心逐渐转移到青岛。50年代及其以后,在科学院、、水产局和系统以及一些省市,先后建立了海洋生物的研究机构,开展了全国性的海洋调查、渔场调查、海洋水产养殖和栽培,以及实验生物学和海洋生物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取得了许多较高水平的成果。 学习内容 海洋生物学研究的内容极为丰富,且随着海洋调查手段和开发技术的改进而不断地发展。可以说生物学的各个领域——分类、形态、区系分布、生态、生理、生化、遗传等,在海洋生物学中均有相应的发展。 海洋生物 两百多年来,生物学者基本上遵循林奈的两界说,把海洋生物划分为海洋植物和海洋动物两大类。随着分类学的发展,科学家们认识到这个分类法有不少缺点,如真菌和大多数细菌并不营光合作用,却被归入植物。我们通常将海洋生物划分为海洋细菌、海洋真菌、海洋植物和海洋动物四类。 海洋生物中,现知种类最多的是海洋动物,有16~20万种,分布在动物界的数十个门类中。海洋植物一万多种,主要是低等的海洋藻类,高等的海洋种子植物100多种。海洋真菌不足500种。海洋细菌的种类较多。 海洋与陆地相比具有很大的特殊性,尤其是深海的强大压力和黑暗无光,使海洋动物、细菌等在外部和内部形态上的多样性和特殊性十分明显。这些特征和规律是无法从研究陆栖生物中得到的。 海洋生物学不但与海洋渔业生产直接相关,同时为海洋生态学、海洋地质学、海洋物理学、海洋化学等研究提供依据。如生活在海洋中的动物种数大大地少于陆地和淡水,但其门类之多又明显地超过陆地和淡水,这说明海洋环境比陆地和淡水要稳定得多;热带亚热带海岸的红树林能延伸到北美百慕达群岛、日本的九州,说明了海洋暖流的作用,等等。 海洋个体生态、种群生态、群落生态、生态系的研究是海洋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层次。海洋个体生态和群落生态研究得较好的是海洋浮游生物和海洋底栖生物;海洋种群生态研究得较为充分的是海洋游泳生物中的鱼类。 海洋生态系统以河口生态系、上升流生态系、珊瑚礁生态系及内湾生态系进展较快。海洋古生态学是研究古代海洋生物之间及其与地史时期海洋环境的相互关系,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石油、天然气等的大力开发和深海钻探计画的实施,发展很快。 食物是生态学最基本的课题之一。对海洋食物链和食物网、海洋生物生产力的研究,也是海洋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内容。由于人类对海洋资源的需求激增,海洋生物在经济上、科学上的价值也愈益重要,因而这些方面的研究都已有不同程度的进展。 海洋是生命的发源地,地球上生命30多亿年的发展史,其中85%以上的时间是完全在海洋中度过的。要研究生命的起源和演化问题,离不开海洋生物学的工作,全世界所消耗的动物蛋白质,约有12.5%~20%(鲜品计算)来自海洋。 海洋生物还可作为工农业和物原料,如由海藻中提取的琼胶、卡拉胶、褐藻胶,已分别用于食品、酿造、涂料、纺织、造纸和印刷工业;已从海洋生物体中提炼出各种酶和激素、多肽类、多糖类、脂酸等,已用于制作神经毒素、止血剂、降压剂、抗生物质、抗菌素、抗癌物质等物;珍珠、红珊瑚、角珊瑚等海洋生物,是名贵的装饰品和工艺原料;红树林和海草具有护堤防浪等作用,它们的生长区是理想的海洋水产生产农牧化的基地;不少海洋生物还具有观赏的价值。 海洋生物 海洋生物学是随着调查的开展和手段的改进而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新技术和新成就的运用,海洋科学出现了飞跃。相比之下海洋生物学的发展不如海洋科学的其他学科快,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调查手段和工具仍较落后陈旧。因此,海洋生物学的发展,亟待调查和实验手段、仪器的革新。 海洋生态学研究是海洋生物学最为重要,也是最为活跃的一个领域。为科学地开发、利用和发展海洋生物资源,满足人类的需求,应更有力地促进海洋生态学在理论和套用方面的进一步发展,了解各个海域的生物组成,种群结构和数量变动规律,群落的构成和更替,生态系的结构和功能,及其物质的转换和能量的循环,以确保生物资源(种群密度)能持续地高产,预报生物数量和环境变化的方向,保持生态平衡。同时,促进海洋生物学其他领域的发展。 从海洋生物中寻找新,已成为海洋生物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随着海洋物研究的深入,海洋生物增殖和养殖事业的发展,分子化学、生物工程的理论和手段的引入,不但能出现造福于人类的新、养殖新品种而且将促进海洋分子生物学、海洋生物工程学的建立和发展。 学科体系 当代海洋生物学包括: 1.海洋生物分类学。按界、门、纲、目、科、属、种系统研究各种海洋生物。大体将海洋生物分为海洋动物、海洋植物、海洋真菌和海洋细菌等4类。 2.海洋生物形态学。研究海洋生物外部和内部形态的特征及其规律。 3.海洋生物区系分布。研究生物在海洋中的分布及其规律,阐明各区系的特点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4.海洋生态学。研究海洋生物之间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着重研究食物,并研究海洋食物链(摄食者与被食者的营养关系)和海洋生物生产力(通过同化作用生产有机物的能力)。 5.海洋生物学生理、生化和遗传研究。 6、生物海洋学。研究生物形成的海洋现象。 海洋生物学发展的方向 一、海洋生物学发展的过程1.海洋生物学从海洋生物的形态、分类研究开始,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充实了生态学的内容海洋生物学比陆地生物学,即一般生物学的发展缓慢得多。海洋占地球面积的三分之二,海洋的生产力比陆地大得多,而海洋对人类提供的食物大约只占人类所需要的百分之一。最近几十年来,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人们对海洋生物资源的要求越来越迫切。 主要研究 海洋生物学分类区系研究 20世纪30年代,张玺、曾呈奎等开展海洋生物分类区系研究,是海洋生物学研究中的一项基础工作,它不仅发现和描述了物种,而且阐明了物种的形成与进化,物种之间的亲关系,并建立了完善的分类区系。 海洋藻类学 早在20世纪20年代,曾呈奎等就已经开始了海藻的分类研究。,海藻学的研究有了很大发展,尤其经济海藻的研究,成绩更为显著,已采集海藻标本121360号。其中63299号为腊叶标本,46000号为液体保的底栖种标本,11647号为浮游标本。 在海藻区系的研究中,科学院海洋研究所50年代初即对海洋温度带的划分总是海藻的温度性质以及确定温度性质的方法进行研究,并提出把海洋原则地分为冷水温水和暖水三带,带又分为两个亚带,把世界海洋分为5个大带和11个小带,曾呈奎等人还进行了北太平洋西部海藻区系区划的研究和沿海海藻区系研究得出黄渤海海藻具有明显的温水性,属暖温带,但有相当多冷温带成分。东海海藻区也属暖温性,但已没有黄渤海那些冷水性种,亚热带种却有增加。南海海藻区系属暖水性,其北部属亚热带性,南部属热带性。 海洋生物 黄渤海属于北温带海洋植物区系组、北太平洋植物区的东亚亚区;东海和南海属于印度一西太平洋植物区,前者属一日本海洋植物亚区,后者属印度一马来亚海洋植物亚区。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与山东海洋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等单位还进行了海藻的形态和生活史方面的研究。完成了甘紫菜生活史的研究,为开展大规模紫菜人工养殖创造了条件。 海洋鱼类 这主面的研究工作开展得比较早。1936年出版了陈兼善、费鸿年合著的《鱼类学》。解放以后,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等部门在石首科鱼类的分类研究中系统地研究了石首科鱼13属37种,建立了4个亚科,2个新属,4个新种。在东方鲀属鱼类分类研究中重点研究了13种和2个新种,对每种的形态特征,地理分布和各种之间的亲缘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系谱图。 他们还开展了海洋鱼类地理学的研究,根据不同海区鱼类的区系、组成及其温度性质,提出海洋鱼类可分为3种类型:渤海与黄海区系为暖温带性,属北太平洋温带动物区系东亚亚区;东海西部与南海北部区系,属亚热带性质,为印度一西太平洋暖水区系的一日本亚区;东海东部与南海南部区系,属热带性质,为印度一西太平洋暖水区的印尼一马来亚区。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黄水产研究所、山东大学等单位的研究人员参加了软骨鱼类志,黄渤海鱼类调查报千东海类志南海鱼类志南海诸岛海域鱼类志,黄渤海鱼类图说和动物图谱鱼类等专著的编写工作。 海洋无椎动物学 海洋无椎动物学研究的重点是经济较大的软体动物、甲壳动物和棘皮的动物等。建国初,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黄海水产研究所等单位就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原生动物分类研究以有孔和放射为最多。鉴定了有孔虫约800种,放射虫200多种。海绵动物分类研究中,初步鉴定了寻常海绵约80余种。在腔肠动物研究中以水母类研究较多,鉴定了螅水母约140种,苔藓动物在海域中种类较多,估计约有500种,已鉴定了200余种。 软体动物在海洋无椎动物中占有重要地位。青岛作为海洋科研基地已经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基本上了解了软体动物的种类形态特征、地理分布等,并发现了一些新种。这主面的专著有张玺等编著的《北部海产经济软体动物》、《经济动物志》、《动物图谱——软体动物》等。 海洋生物 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和家牧渔业部黄海水产研究所在棘皮动物分类研究中,主要进行了区域性种类的调查研究和鉴定工作。已鉴定了海参纲40余种、海胆纲20余种、蛇尾纲约40种、海星纲约20种。 海洋生成学研究 建国后,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和家牧渔业部黄海水产研究所开始了海洋生态学研究。海洋生物学家对海的海洋生物种类的组成、生活习性、季节变化、分布 和移动与海洋环璋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并已开始了生态系的研究。 海洋群体生态学 早在70年代以前,就基本掌握了各海区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的分布和数量变化规律,群落区系特点及其与海区水系的关系。研究发现浮游生物数量的多少分布的次序是东海、渤海、黄海、底栖生物数量多少分布的次序是黄海、东海、渤海、南海。 个体生态学 对主要的捕捞对象(主要经济海产虾类)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对其生活习性、习性以及洄游规律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对一些经济价值较高的养殖海洋动物的生长、繁殖与环境条件的关系也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 附着生物生态学 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用5年时间对主要港湾的附着生物群落的种类、附着季节、数量及环境因子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海沿岸发现的附着生物已达500多种,其中藻类56种、动物444种。许多种是广温、广盐性的。种类数量自北方海域向南海域逐渐增。温度是影响附着生物附着期变化的主要因子,由于海区所跨的纬度大,各海区附着期长短别很大。附着生物生态学研究对促进防腐蚀和防污损的研究有重要的作用。 海洋实验生物学 海洋实验生物学研究的主要方向是实验生态学,套用实验生物学方法来研究生物与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以寻找有利于有益种生物的生长、繁殖和有害种生物防除的有效方法。 80年代,青岛的海洋科研单位和院校在主要经济海产动物、植物的实验生态学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其中尤以海带、紫菜、对虾、贻贝、扇贝、鲍鱼、海参、梭鱼等的实验生态学研究取得的实际经济效益突出。 海洋微生物的 海洋微生物研究尚处发展阶段。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渤海石油降解微生物某些生态学特征的研究中,共鉴定了各类微生物2836株,证明渤海表层水和底质中普遍存在石油降解细菌、石油降解酵母和霉菌,它们在石油污染变化中都起重要作用;在探索紫菜黄斑病因和防治试验中,提出了淡水浸泡、低比重海水挂养、游离氯等物处理的有效防治方法;海洋细菌溶菌的研究,已经成功地从海水中分离出能溶解绿脓杆菌的菌株;海缆黄麻护层防腐研究、木质船体防腐研究等均取得了一定成果。 海洋初级生产力 这项研究工作开始于50年代。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南海海洋研究所和海洋研究所等单位先后进行了研究。首先开展了渤海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与主要生态因素之间相互关系研究。得出渤海水域浮游植物叶绿素的数量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变化,高峰期在3月,9月,10月次之,12月,1月为,根据浮游植物光合生产计算模式,估算了渤海水域不同月份的初级生产力,其峰值期依次为7月,3月,值期为12月,其年变化幅度每平方米每日约为530毫克碳,平均初级生产力每平方米每日为308毫克碳,每年的初级生产量约为1000万吨有机碳,可生产经济鱼虾约100~400万吨。 海洋生物用 60年代初,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等单位开展了具有驱虫作用的海藻的调查,并先后发表了《海洋物资源汇编》、《南海海洋用生物》、《有毒鱼类和用鱼类》、《南海海洋用生物》等专著。后三本书分别收载用海洋生物147种有毒鱼类和用鱼类余种海洋生物214种。80年代在黄海和渤海发现的用海洋生物已达200余种。对海洋中生物活性物质进行综述,进一步推动海洋物的研究工作。方法:采用手动和机检相结合的方法,查阅了国内外大量的相关文献。结论:海洋生物由于其独特的代谢方式,产生的活性物质化学结构丰富多样,分子结构独特新颖具有极大的用潜力,从海洋中寻找生物活性物质并开发研究新的物前景广阔。 海洋环境生物学 这方面的主要研究课题有:污染物对海洋生物的互性毒理作用及其毒性的积累转移,有毒物质在食物链上的积累转移排出过程和海洋生态第中物质及能量的转化规律等。中科院海洋研究所还研究了石油污染及其他重金属污染对经济鱼贝类养殖的影响等。并注意对"赤潮"形成和防治的研究。 太平洋海洋生物 1979年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等单位利用“首次全球大气试验”期间采集的生物标本,开始了太平洋赤道部分海区海洋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及其与环境因素关系的研究,初步鉴定出浮游植物100多种,浮游动物300多种,其中有很多属首次发现的品种。 南极近海生物 1980年以来,青岛已有很多海洋科研人员,参加南极极地海洋科学考察。南极海洋生物考察的对象有海豹、企鹅、鲸、鱼类、大型海藻、磷虾及其他浮游动物、底栖动物、漂浮动物等。研究内容包括上述海洋生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季节变化及其生态特征等。还首次发现了一些新种,如暖水种硅藻、冰藻优势种等。在极地海洋水文方等方面也开展了一定的研究工作,初步得出长城站潮汐变化的一些基本特征等。 研究意义 海洋是生命的发源地,地球上生命30多亿年的发展史,其中85%以上的时间是完全在海洋中度过的。要研究生命的起源和演化问题,离不开海洋生物学的工作。 海洋生物 海洋中生物门类,主要是动物门类的多样性远远超过陆地和淡水,其中许多门类的动物只能生活在海洋中。要了解整个生物的分类系统及其演化过程,必须研究海洋生物学。 海洋占地球表面面积的71%,又是众多工业废料的汇集地,海洋生态学的研究不但有利于保护生物的生存环境,而且直接关系到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海洋生物具有一些特有的生理机能和生化特点,如海洋鱼类和哺乳类的游泳能力、回声定位和体温的调节,已成为仿生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在国民经济建设中,海洋生物学也占有重要地位。海洋生物是人类食品的重要来源,现可供食用的海洋藻类已达近百种,如海带、紫菜;可供食用的海洋动物则更多,全世界所消耗的动物蛋白质(包括饲料用的鱼粉),约有12.5%~20%(鲜品计算)来自海洋。海洋生物是工农业和物原料,如由海藻中提取的琼胶、卡拉胶、褐藻胶已分别用于食品、酿造、涂料、纺织、造纸和印刷工业,制作神经毒素、、止血剂、降压剂、抗生物质、抗菌素、抗癌物质等物。珍珠、红珊瑚、角珊瑚等海洋生物,是名贵的装饰品和工艺原料。红树林和海草具有护堤防浪等作用,它们的生长区是理想的海洋水产生产农牧化的基地。不少海洋生物还具有观赏的价值。 也有一些海洋生物对人类是有害的,如船蛆、海笋、蛀木水虱等海洋钻孔生物,贻贝、牡蛎、藤壶等海洋污着生物。

水产养殖用的小球藻要如何培养!知道的朋友告诉下!

生物饵料是指经过人工筛选和优化培育,以活体作为水产养殖动物幼体食用的专门饵料。与配合饲料相比,生物饵料具有种类多、增殖速度快、营养全价、适口性好,能增强养殖对象抗病能力等特点。随着对微藻培养及其在养殖动物育苗中认识的深入,人们发现为保证水产动物幼体发主要包括罗氏沼虾、日本沼虾、红螯螯虾、南美白对虾、克氏原螯虾(小龙虾)、中华绒螯蟹(河蟹、大闸蟹)等。育成功,还需要有动物生物饵料参与。目前国内外常用微藻生物饵料包括小球藻、扁藻、角毛藻等;动物生物饵料包括轮虫、枝角类等。下面就生物饵料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现状作一介绍。

这个互联网上应该有很多的小球藻(Chlorella)为绿藻门小球藻属普生性单细胞绿藻,是一种球形单细胞淡水藻类,直径3~8微米,是地球上最早的生命之一,出现在20多亿年前,是一种高效的光合植物,以光合自养生长繁殖,分布极广。

小球藻(Chlo根据养殖方式的异,可以分池塘养殖、大水面养殖、港湾养殖、滩涂养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浅海养殖、海洋牧场等。rella vulgaris)绿藻纲,小球藻科。单细胞藻,常单生,也有多细胞聚集。细胞球形、椭圆形,内有一个周生、杯状或片状的色素体。无性繁殖,每个细胞可以产生2、4、8或16个似亲孢子,成熟时母细胞破裂,孢子逸出,长大后即为新个体。世界各地均有分布,多生活于较小浅水,也有海产种类。天然条件下个体较少,人工培养大量繁殖。细胞内的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含量都很高,又有多种维生素,可食用和作为饵料[1] 。

你可以查找下微藻-网

养殖水产有哪些

按养殖水域,水产养殖可分为淡水养殖、海水养殖、浅海滩涂养殖;按养殖对象,可分为鱼类养殖、贝类养殖、虾类养殖、蟹类养殖、藻类栽培;按养殖方式,可分为精养、粗养、单养、混养、工厂化养殖以及静水式、流水式养殖。

1、养殖类型:根据水中的含盐量可分为淡水养殖、海水养殖,根据养殖水域的区别可分为池塘养殖、稻田养殖、水库养殖等,根据养殖方式可分为滩涂养殖、浅海养殖等。2、淡水主要养殖品种:鱼类包括黄鳝、泥鳅、鲫鱼、草鱼等,甲壳类包括小龙虾、大闸蟹等,其他品种包括田螺、乌龟等。3、海水主要养殖品种:藻类包括紫菜、海带等,贝类包括牡蛎、扇贝等,鱼类包括梭鱼、鲈鱼、石斑鱼等,甲壳类包括虎头蟹、南美白对虾等。

一、养殖类型

1主要包括紫菜、海带、枝角藻、螺旋藻、裙带菜等。、含盐量

根据养殖水域的异,可分为池塘养殖、稻田养殖、滩涂养殖、水库养殖、港湾养殖、江河养殖、湖泊养殖、浅海养殖等。

3、养殖方式

二、淡水主要养殖品种

1、鱼类

(1)国内品种

①我国淡水鱼类大概有800多种,具有经济价值的鱼类为种左右,其中产量较高、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种类大概为40多种,具体如下。

②黄鳝、泥鳅、鲤鱼、鲫鱼、草鱼、鲢鱼、鳙鱼、青鱼、鳜鱼、鲶鱼、河豚、黄颡鱼、鲥鱼、白鲟、鳇鱼(西北鲤科无鳞)、鲟鱼(史氏鲟、匙吻鲟)、节虾虎鱼(幼鱼俗称春鱼)、鲑鱼(大马哈鱼)、乌鳢(黑鱼、才鱼)、鳗鱼(鳗鲡)、太湖新银鱼、团头鲂、长春鳊、公鱼、大银鱼、南方大口鲶、长吻鮠等。

3、其他品种

1、藻类

主要包括海螺、牡蛎、鲍鱼、青蛤那是出现倒藻现象了吧,跟我们家前几天的症状一模一样,我是先用的众邦解毒安解毒,后又用了众邦肥水乐进行肥水,大概有四天时间水色就起来了,可以参考试试、蛏、杂色蛤、文蛤、毛蛤、血蛤、扇贝、乌贝、贻贝、竹蛏、西施舌、菲律宾蛤仔、四角蛤蜊等。

3、鱼类

主要包括梭鱼、鲈鱼、小黄鱼、大黄鱼、鲷、真鲷、黑鲷、半滑舌蹋、石首鱼、比目鱼、鳗鲡、石斑鱼、河鲀、马面鲀、跳跳鱼(弹涂鱼)、大菱鲆(多宝鱼)等。

4、甲壳类

主要包括虎头蟹、三疣梭子蟹、锯缘青蟹、斑节对虾、琵琶虾、灯笼虾、对虾(东方对虾)、日本蟳、日本对虾、南美白对虾等。

芽孢杆菌在水产养殖中的使用方法

主要包括金鱼、锦鲤等观赏鱼类,以及乌龟、鳄龟、田螺、河蚌、巴西龟、中华鳖、大鲵(娃娃鱼)、宽体金钱蛭等特殊品种。

1、净水用(2)国外引进品种

2、内服使用

内服使用即添加到饲料中给水产动物食用,其实很多很多内服制剂以及饲料中也添加芽孢制剂。可以改善的肠胃功能,提高饲料的利润率,改善肉质,促进长生,防病效果很好。主要是靠芽孢杆菌的占位效应,还有就是能够产生有益代谢产物。

芽孢芽孢杆菌在水体中形成优势菌体以后可通过与有害菌的营养竞争来抑制其生长、繁殖。芽孢杆菌进入鱼虾等动物消化道后,在肠道黏膜分泌类似抗生素的多肽物质直接或间接抑制有害病原菌,有效提高鱼虾抗病力。芽孢杆菌在肠道还能产生多种营养物质,例如维生素、氨基酸、促长因子等等,参与水产动物的新陈代谢从而提高饵料利用率。杆菌的作用

芽孢杆菌能有效分解有机物、氨氮、亚盐,能分泌胞外酶分解水体中和池底淤泥中的残饵、粪便并可转化成藻类能利用的有机物。

专业人士请回答,水产养殖过程中藻类检测流程及水质检测方法有哪些呢?

2.1微藻生物饵料培养技术:迄今为止,虽然生物饵料的培养利用较广泛,但多是小规模的尝试,生产效率远远不能满足育苗需求。目前能够进行人工大量培养的微藻饵料主要有小球藻、扁藻、角毛藻等,且多采用藻池或天然水体进行粗放培养,对天气环境依赖较强,常导致供应不及时,与育苗进度脱节,在生产技术和应用方法上也没有既定标准,造成微藻浓度低、饵料效价低等。

1.将待测水2、甲壳类样抽取到针管内。2.将过滤器安装在针管吸口上,将针管内的待测水样经过过滤器过滤后流出。3.取下过滤器,将过滤器的颜色与颜色对照卡进行对比,从而通过目测估算出水中的藻类含量即可。罗非鱼、虹鳟鱼、大口黑鲈、革胡子鲶、巴西鲷鱼、斑点叉尾鮰、淡水白鲳、淡水鲨鱼等。

每个水样,检测三滴水,每取一滴水,都应充分搅动水样(送来水样或带来的水样一般由普通水瓶盛装,在静置后水样中藻类会出现分层现象,大部分藻类会沉在瓶底,影响藻类检测准确性)。

水产养殖方面的知识?

2、贝类

水产养殖业是人类利用可供养殖(包括种植)的水域,按照养殖对象的生态习性和对水域环境条件的要求不同,运用水产养殖技术和设施,从事水生经济动、植物养殖,为农业生产部门之一。按水域性质不同分为海水养殖业和淡水养殖业。按养殖、种植对象,2、养殖水域分为鱼类、虾蟹类根据养殖水体中的盐分含量的高低,可分为淡水养殖、海水养殖这2种。、贝类,及藻类、芡、莲、藕等。水产养殖业历史悠久,远至公元前1142年(殷末周初)已知凿池养鱼,范蠡约在公元前460年著有《养鱼经》,为世界最早的养鱼文献。新成立后,通过大力改造利用一切可供养殖的水域和潜在水域,扩大养殖面积和提高单位面积(水体)产量;开拓水产养殖的新领域、新途径,发展工厂化、机械化、高密度温流水、网箱(包括多层网箱)、人工鱼礁、立体、间套混等养殖,向集约化经营方向发展,挖掘水产生产潜力;保护水产资源和生态环境,水产养殖业获得较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