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赞美书法艺术的诗句
1.描写书法的诗句 0.27元开通文库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原发布者:每扑通蚁
关于描写书法的句子: 1.笔酣墨饱:笔墨运用得很畅快,很充分。多形容书法、诗文酣畅浑厚。笔走龙蛇:笔下龙蛇腾跃。形容书法笔势雄健洒脱。也代指挥毫写字。 2.行云流水,落笔如云烟。 3.一笔而下,观之若脱缰骏马腾空而来绝尘而去;又如蛟龙飞天流转腾挪,来自空无,又归于虚旷,这近乎癫狂的原始的生命力的冲动中包孕了天地乾坤的灵气。 4.书法里融入了儒家的坚毅,果敢和进取,也蕴涵了老庄的虚淡,散远和沉静闲适,还往往以一种不求丰富变化,在运笔中省去尘世浮华以求空远真味的意味。 5.观其力而不失,身姿展而不夸,笔迹流水行云。 6.杜氏杰有骨力而字画微瘦,若霜林无叶,瀑水进飞。 7.群鸿戏海,舞鹤游天(梁武帝萧衍评王羲之) 8.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铁书银钩,冠绝古今。 9.怀素如壮士拨剑,神采动人,而回旋进退,莫不中节。 10.举笔信手涂抹几下,一幅腾飞的巨龙即跃然纸上。他所画之龙,栩栩如生,雄奇魁伟而变化多端。陈容画龙往往不画整条,或画龙首,或画龙爪,忽隐忽现,似闻其声,如见其形,且泼墨成云,喷水化雾,神妙无比,人称所翁龙(陈容号所翁)。 11.字形正倚交错,大大小小,开开合合,线条粗细变化明显,跌宕有致。最末一行写歪了,歪得简直要倾倒,但这样的倾斜并不生硬,反倒更见自由,体现出他的任情恣性的一面,自成格调。陈容取势险峻,他结字造型或倚或正,或重或轻,有来如雷霆收震怒之美。他行笔迅捷,
2.称赞“书法”的诗句有哪些
1.垂露春光满,崩云骨气馀。请君看入木,一寸乃非虚。——《书》唐 李峤
译文:垂露圆浑有力,一笔一划又好似碎裂的云朵力劲暗藏期间。
请你仔细观察每一个笔画,每一寸都是圆浑流畅、筋骨俱备。
2.君于此艺亦云至,堆墙败笔如山丘。——《石苍舒醉墨堂》宋 苏轼
译文:先生在书法艺术也可以说达到了境界,用坏的笔堆在墙边像山丘一样高。
3.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宋 陆游
译文:草书如同行军打仗,书写前喝酒,好似军中的旗鼓以壮声威,手中的笔好似战士的刀枪,其气势如同银河从天上倾泻而下。
4.兰亭茧纸入昭陵,世间遗迹犹龙腾。——《孙莘老求墨妙亭诗》宋 苏轼
译文:茧纸书写的《兰亭集序》真迹已埋入昭陵,人间还遗留下王羲之龙腾虎跃的字形。
5.颜公变法出新意,细筋入骨如秋鹰。——《孙莘老求墨妙亭诗》宋 苏轼
译文:颜真卿公改变书法创造新意,字体筋骨强健如秋日雄鹰。
6.板桥作字如写兰,波磔奇古形翩翩。——清 蒋士铨
译文:郑板桥写字就像画蓝一样,气势俊迈,风神肃散,傲然挺立。
7.徐家父子亦秀绝,字外出力中藏棱。——《孙莘老求墨妙亭诗》宋 苏轼
徐峤之父子的书法也极其清秀,锋芒不露笔势却苍劲雄浑。
8.兴来走笔如旋风——《赠零陵僧》唐 苏涣
译文:下笔之间就像风一样疾走。
9.挥毫落纸如云烟。——《饮中八仙歌》唐 杜甫
译文:挥笔疾书,若得神助,其书如云烟之泻于纸张。
译文:峄山上的石刻文垂示了,千载书法传承者是李氏阳冰。
3.有什么赞美书法的词句
如果是颜真卿式的如筋一般浑厚圆润——行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字里行间厚重雄浑,大气脱俗如果是柳公权式的如骨一般刚猛有力,气势雄强——结体遒劲,字字严谨,一丝不苟.瘦劲有力,楷书体势劲媚,骨力道健,超尘脱俗.(字)横之长者瘦挺舒展,横之短者粗壮有力如果是王羲之式的——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也可以引用曹植的《洛神赋》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一句来赞美王羲之的书法之美.另外,如果你赞美他《兰亭序》像是得王羲之真传(如果他写的话),他一定会非常高兴。
4.形容“书法”的诗句有哪些
《书 画》
斯如骑战马。
笔笔注点划,
应知情义无价。
志书上朔秦汉,
能否来者不见。
行时哈冻挥汗,
泼出满纸云烟。
【十六字令】
书,
楷隶劲草控不住,
溯秦汉,
字字风和雨。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达 意》
笔墨挥洒韵味,
捷思闪烁光泽。
不拘随意取势,
流露彰美不奢。
气度蓄发内涵,
点醒亮相情传。
刻画民俗情趣,
柔和古今自然。
形式囊括手法,
动静相生多变。
返朴归真为上,
传统继承发展。
笔酣墨饱:笔墨运用得很畅快,很充分。多形容书法、诗文酣畅浑厚。
初写黄庭:黄庭:道家经典《黄庭经》,晋人有《黄庭经》小楷书帖。旧时评论书法有“初写黄庭,恰到好处”的成语。后用来比喻作事恰到好处。
春蚓秋蛇:比喻书法拙劣,像春天蚯蚓和秋天蛇的行迹那样弯曲。
剑拔弩张:剑从鞘里了,弓也张开了。形容,一触即发。后也比喻书法雄健,有气势。
举例发凡:左丘明为《春秋》作传,把《春秋》书法归纳为若干类例,加以概括的说明。后因称分类举例以说明一书的体例为“举例发凡”。参“发凡起例”。
力透纸背:原指书法遒劲有力,现也用来形容诗文生动,深刻有力。
龙飞凤舞:如龙飞腾,似凤飞舞。原形容气势奔放雄壮。现多形容书法笔势活泼,形容灵活熟练地书写,也形容栩栩如生的龙凤造型艺术。
龙蛇飞动:形容书法笔势的劲健生动。苏轼《西江月·平山堂》词:“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鸾飘凤泊:鸾:传说中凤凰一类的鸟。原来形容书法潇洒,毫无拘束。也比喻进修生夫妻离散。
鸾翔凤翥:翥:高高地飞起。比喻书法笔势飞动的姿态。
美女簪花:形容书法或诗文风格的娟秀多姿。
入木三分:原形容书法笔力强劲(相传晋·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墨汁渗入木板有三分深),现多形容分析、描写、议论的深刻有力。
铁画银钩:画:笔画;钩:钩勒。形容书法又刚劲又漂亮。
信笔涂鸦:信笔:随便书写。涂鸦:比喻字写得很拙劣,随便乱画。后用“信笔涂鸦”、“涂鸦”形容书法拙劣或胡乱写作。
信手涂鸦:信:听凭,随意;信笔:随便书写;涂鸦:比喻字写得很拙劣,随便乱涂乱画。后来用“涂鸦”或“信笔涂鸦”形容书法拙劣或胡乱写作。
5.有什么赞美书法的词句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赞王羲之的书法。
“楷书端庄雄伟,气势开张。行书遭劲舒和,神采飞动”赞颜真卿的书法 “修养已成,神气清健,无一点尘俗。”
赞柳公权的书法 “询八体尽能,笔力劲险。篆体尤精,飞白冠绝,峻于古人,扰龙蛇战斗之象,云雾轻笼之势,几旋雷激,举若神。
真行之书,出于太令,别成一体,森森焉若武库矛戟,风神严于智永,润色寡于虞世南。其草书迭荡流通,视之二王,可为动色;然惊其跳骏,不避危险,伤于清之致。”
赞欧阳询的书法 “赵文敏书法精绝,集诸家之成,诣二王门阀,要其用功处,全在临摹之多耳。”赞赵孟頫的书法 “唐言结构,宋尚意趣”赞米芾的书法 “《松风阁诗帖》,其风神洒荡,长波大撇,提顿起伏,一波三折,意韵十足,不减遒逸《兰亭》,直逼颜氏《祭侄》,堪称行书之。”
6.形容书法的句子
描写书法好的句子
1. 笔酣墨饱:笔墨运用得很畅快,很充分。多形容书法、诗文酣畅浑厚。笔走龙蛇:笔下龙蛇腾跃。形容书法笔势雄健洒脱。也代指挥毫写字。
2. 行云流水,落笔如云烟。
3. 一笔而下,观之若脱缰骏马腾空而来绝尘而去;又如蛟龙飞天流转腾挪,来自空无,又归于虚旷,这近乎癫狂的原始的生命力的冲动中包孕了天地乾坤的灵气。
4. 书法里融入了儒家的坚毅,果敢和进取,也蕴涵了老庄的虚淡,散远和沉静闲适,还往往以一种不求丰富变化,在运笔中省去尘世浮华以求空远真味的意味。
5. 观其力而不失,身姿展而不夸,笔迹流水行云。
6. 杜氏杰有骨力而字画微瘦,若霜林无叶至明代中后期,“吴门书派”渐成弱势,继之而起的是以董其昌为首的“松江书派”。亦称“云间书派”或“华亭书派”的 “松江书派”,和“吴门书派”从表面上看是两个书学流派,但从地理环境及文化渊源上说却又不无干系。董其昌是一位锐意创新的先驱人物,他在中年时已名震四宇。在书法创作领域,面对日趋靡颓的吴门书法,董其昌矢志力挽狂澜并不遗余力张扬松江一派。其中代表人物有同是松江人士的陆深、莫如忠父子、陈继儒和孙克弘等。,瀑水进飞。
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写景哪些词用得好?为什么好? 急求!拜托了!
赞黄庭坚的书法 “全用正锋5、欧阳询:,是坡公之兰亭也”。赞苏轼的书法。“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是这首词上阕写景句,集中写出赤壁雄奇壮阔的景色: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地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其中“穿”“拍”“卷”这几个动词精妙独到地勾画了古战场的险要形势,写出了它的雄奇壮丽景象,从而为下片所追怀的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气氛。那么,作者在此写景是为了下文人物的描写作烘托。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苏轼所做,是豪放派宋词的代表作,词的主旋律感情激荡,气势雄壮。全词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抒情容为一体,借咏史抒发作者积极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业无成的感慨。 ①如果把破除传统作为"伟大"的一项基本素质的话,苏轼之于伟大是当之无愧的。与《花间》词中"花落子规啼,绿窗 写意插画残梦迷"的幽约词境相比,苏轼词的逸怀浩气、举首高歌,无疑是为我们开拓了一个新的世界。他的那些"似诗"的小词、"句读不葺之诗",尽管在当世备受争议,但如此高远的气象、如此开阔的境界、如此旷达的风格,毕竟是此前罕以见到的。即此我们也可估量到苏轼这一类词在词史上的重要地位。 此词怀古抒情,写自己消磨壮心殆尽,转而以旷达之心关注历史和人生。上阕以描写赤壁矶风起浪涌的自然风景为主,意境开阔博大,感慨隐约深沉。起笔凌云健举,包举有力。将浩荡江流与千古人事并收笔下。 黄东雷草书《赤壁怀古》千古人物既被大浪淘尽,则一己之微岂不可悲?然而苏轼却另有心得:既然千古人物也难免如此,那么一己之荣辱穷达复何足悲叹!人类既如此殊途而同归,则汲汲于一时功名,不免过于迂腐了。接下两句切入怀古主题,专说三国赤壁之事。"人道是"三字下得极有分寸。赤壁之战的故地,争议很大。一说在今湖北蒲圻县境内,已改为赤壁市。但今湖北省内有四处地名同称赤壁者,另三处在黄冈、武昌、汉阳附近。苏轼所游是黄冈赤壁,他似乎也不敢肯定,所以用"人道是"三字引出以下议论。 "乱石"以下五句是写江水腾涌的壮观景象。其中"穿"、"拍"、"卷"等动词用得形象生动。"江山如画"是写景的总括之句。"一时多少豪杰"则又由景物过渡到人事。 苏轼重点要写的是"三国周郎",故下阕便全从周郎引发。换头五句写赤壁。与周瑜的谈笑论战相似,作者描写这么一场轰轰烈烈的也是举重若轻,闲笔纷出。从起句的"千古人物"到"一时多少豪杰"再到"遥想公瑾当年",视线不断收束,聚焦定格在周瑜身上。然而写周瑜却不写其大智大勇,只写其儒雅的气度。 不留意的人容易把"羽扇纶巾"看作是诸葛亮的代称,因为诸葛亮的装束素以羽扇纶巾。但在三国之时,这是儒将通常的装束。宋人也多以"羽扇"代指周瑜,如戴复古《赤壁》诗云:"千载周公瑾,如其在目前。英风挥羽扇,烈火破楼船。" 苏轼在这里极言周瑜之儒雅淡定,但感情是复杂的。"故国"两句便由周郎转到自己。周瑜破曹之时年方三十四岁,而苏轼写作此词时年已四十七岁。孔子曾说:"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苏轼从周瑜的年轻有为,联想到自己坎坷不遇,故有"多情应笑我"之句,语似轻淡,意却沉郁。但苏轼毕竟是苏轼,他不是一介悲悲戚戚的寒儒,而是参破世间宠辱的智者。所以他在察觉到自己的悲哀后,不是像南唐李煜那样的沉溺苦海,自伤心志,而是把周瑜和自己都放在整个江山历史之中进行观照。在苏轼看来,当年潇洒从容、声名盖世的周瑜现今又如何呢?不是也被大浪淘尽了吗。这样一比,苏轼便从悲哀中超脱了。"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和子由渑池怀旧》)。所以苏轼在与周瑜作了一番比较后,虽然也看到了自己的功业无法与周瑜媲美,但上升到整个人类的发展规律和普遍命运,双方其实也没有什么大的别。有了这样深沉的思索,遂引出结句"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感慨。正如他在《西江月》词中所说的那样:"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消极悲观不是人生的真谛,超脱飞扬才是生命的壮歌。既然人间世事恍如一梦,何妨将樽酒洒在江心明月的倒影之中,脱却苦闷,从有限中玩味无限,让精神获得自由。其同期所作的《赤壁赋》于此说得更为清晰明断:"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也。"这种超然远想的文字,宛然是《庄子?齐物论》思想的翻版。但庄子以此回避现实,苏轼则以此超越现实。 黄州数年是苏轼思想发生转折的时期,也是他不断走向成熟和睿智的时期,他以此保全自己的岸然人格,也以此养护自己淳至的精神。这首《念奴娇》词及其作于同一时期的数篇诗文,都为我们透示了其中的端倪。 此词自问世后,经历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誉之者如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称其"语意高妙,真古今绝唱"。贬之者如俞文豹《吹剑续录》所云:"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七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好合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幕士的言论表面上是从演唱风格上区分了柳、苏二家词风的不同,但暗含有对苏词悖离传统词风的揶揄。清代更有人认为此词"平仄句调都不合格"(丁绍仪《听秋声馆词话》),朱彝尊《词综》并详加辩证,亦可谓吹毛求疵者。 《念奴娇》是苏轼贬官黄州后的作品。苏轼21岁中进士,30岁以前绝大部分时间过着书房生活,仕途坎坷,随着北宋风浪,几上几下。43岁(元丰二年)时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上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由于他豁达的胸怀,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此词为其代表。 《念奴娇》词分上下两阙。上阙咏赤壁,下阙怀周瑜,并怀古伤己,以自身感慨作结。 作者吊古伤怀,想古代豪杰,借古传颂之英雄业绩,思自己历遭之挫折。不能建功立业,壮志难酬,词作抒发了他内心忧愤的情怀。 上阙咏赤壁,着重写景,为描写人物作烘托。前三句不仅写出了大江的气势,而且把千古英雄人物都概括进来,表达了对英雄的向往之情。借“人道是”以引出所咏的人物。“乱”“穿”“惊”“拍”“卷”等词语的运用,精妙独到地勾画了古战场的险要形势,写出了它的雄奇壮丽景象,从而为下片所追怀的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气氛。 下阙着重写人,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写“小乔”在于烘托周瑜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突出人物的风姿,中间描写周瑜的战功意在反衬自己的年老无为。“多情”后几句虽表达了伤感之情,但这种感情其实正是词人不甘沉沦,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表现,仍不失英雄豪迈本色。 用豪壮的情调书写胸中块垒。 诗人是个旷达之人,尽管上失意,却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这首词就是他这种复杂心情的集中反映,词中虽然书写失意,然而格调是豪壮的,跟失意文人的同主题作品显然不同。词作中的豪壮情调首先表现在对赤壁景物的描写上。长江的非凡气象,古战场的险要形势都给人以豪壮之感。周瑜的英姿与功业无不让人艳羡。 烘托和映衬 这首词中作者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人物”说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重要地位。词中有两种映衬:一种是实景和虚景相互映衬,另一种是周瑜的“雄姿英发”和作者的“早生华发”相互映衬。 用“大江东去”四字来雄视千古,自古以来,无人超越。它极简洁、质朴却有气象宏大,声势极豪壮,并且富含哲理,把读者带到千古兴亡的历史氛围之中,抒发了诗人对往昔英雄人物的无限怀念,这是其他诗人所无法比拟的。 《念奴娇》一词在写作方法上的主要特点是结合写景和怀古来抒发感情。如上半阕对赤壁的描写和赞美,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下半阕刻画周瑜形象倾注了作者对历史英雄的敬仰。借“一樽还酹江月”表达自己的感慨。全词意境开阔,感情奔放,语言也非常生动形象。 [1]③“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人物”:起笔颇有气势,从长江着笔,巨大的空间;千古人物,广阔的历史时空,无数的英雄豪杰;将此二者联系起来,组成一个极为辽阔悠久的时空背景;浪淘尽,历史长河的冲刷。是悲哀,也是一种通脱,通古今而观之的气度。 “故垒西边,人道是周郎赤壁”:如果说前边是一个气势非凡的大场景,那么,此时出现的则是一个细致的小场景,作为三国古战场的赤壁究竟在何处,历来众说纷纭,但可以确定的是苏东坡所写之赤壁与历史上赤壁之战的赤壁绝非一处,对此,东坡有自知之明,因此在此处点出“周郎赤壁”在西。此句在文中作用极大,既拍合词题,又为下阙缅怀周公瑾预伏一笔。 美周郎“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集中写出赤壁雄奇壮阔的景色: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地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从不同角度而又诉诸于不同感觉的浓墨健笔的生动描写,一扫平庸萎靡的气氛,顿时把读者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 这首词是元丰五年(1082)七月苏轼谪居黄州时作。上片咏赤壁,下片怀周瑜,以自身感慨作结。起笔高唱入云,气势足与“黄河之水天上来”相侔,而且词境壮阔,在空间上与时间上都得到极度拓展。江山、历史、人物一齐涌出,以万古心胸引出怀古思绪。接着借“人道是”疑似之言,把江边故垒和周郎赤壁挂上了钩。“乱石崩云” 三句正面写赤壁景色, 惊心骇目。词中把眼前的乱山大江写得雄奇险峻,渲染出古战场的气氛和声势。对于周瑜,苏轼特别激赏他少年功名,英气勃勃。“小乔初嫁”看似闲笔,而且小乔初嫁周瑜在建安三年,远在赤壁之战前十年。特意插入这一句,更显得周瑜少年英俊 ,春风得意。词也因此豪放而不失风情,刚中有柔,与篇首“人物”相应。“羽扇纶巾”三句写周瑜的战功,也很特别。周瑜身为主将却并非兵戎相见,而是羽扇便服,谈笔风生。写一点不渲染士马金鼓的气氛,只着笔于周瑜的从容潇洒,指挥若定,这样写法更能突出他的风采和才能。苏轼这一年四十七岁了,不但功业未成,反而待罪黄州,同三十左右就功成名就的周瑜相比,不禁深自感愧。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激起苏轼爽迈奋发的感情,也加深了他的内心苦闷和思想矛盾。故从怀古归到伤己,自叹“人间如梦”,举杯同江上清风、山间明月一醉销愁了。这首怀古词兼有感奋和感伤两重色彩,但篇末的感伤色彩掩盖不了全词的豪迈气派。词中写江山形胜和英雄伟业,在苏轼之前从未成功地出现过。因此这首《念奴娇》历来被看作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不但词的气象境界凌厉无前,而且大声铿锵。 ④苏轼的词,不论内容和形式,都不那么拘于一格。有时放笔直书,便成为"曲子中缚不住"的"句读不葺之诗";有些从内容看也颇为平凡。正如泥沙俱下的长江大河,不是一道清澈流水。但正因如此,才能显出江河的宏大气势。人们可以如此这般地挑剔它,却总是无法否定它。 苏轼这首《念奴娇》,无疑是宋词中有数之作。立足点如此之高,写历史人物又如此精妙,不但词坛罕见,在诗国也是不可多得的。 他一下笔就高视阔步,气势浑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人物"──细想万千年来,历史上出现过多少英雄人物,他们何尝不煌赫一时,俨然是时代的骄子。谁不赞叹他们的豪杰,谁不仰望他们的姿容风采!然而,"长江后浪推前浪",随着时光的不断流逝,随着新陈代谢的客观规律,如今回头一看,那些"人物"当年的业绩,好像给长江浪花不断淘洗,逐步淡漠,逐步褪色,终于,变成历史的陈迹了。 "浪淘尽"──真是既有形象,更能传神。但更重要的是作者一开头就抓住历史发展的规律,高度凝炼地写出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所处的地位,真是"高屋建瓴",先声夺人。令人不能不惊叹。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上面已泛指"人物",这里就进一步提出"三国周郎"作为一篇的主脑,文章就由此生发开去。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这是现场写景,必不可少。一句说,乱石像崩坠的云;一句说,惊涛像要把堤岸撕裂;由于乱石和惊涛搏斗,无数浪花卷成了无数的雪堆,忽起忽落,此隐彼现,蔚为壮观。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如画"是从眼前景色得出的结论。江山如此秀美,人物又是一时俊杰之士。这长江,这赤壁,岂能不引起人们怀古的幽情?于是,由此便逗引出下面一大段感情的抒发了。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作者在这里单独提出周瑜来,作为此地的代表人物,不仅因为周瑜在赤壁之战中是关键性人物,更含有艺术剪裁的需要在内。 请看,在"公瑾当年"后面忽然接上"小乔初嫁了",然后再补上"雄姿英发",真像在两座悬崖之间,横架一道独木小桥,是险绝的事,又是使人叹绝的事。说它险绝,因为这里原插不上小乔这个人物,如今硬去,似乎不大相称。所以确是十分冒险的一笔。说它又使人叹绝,因为插上了这个人物,真能把周瑜的俊雅极有精神地描画出来。从艺术角度来说,真乃传神之笔。那风神摇之处,决不是用别的句子能够饱满地表现的。 "羽扇纶巾"──这四个字,充分显示周瑜的风度闲雅,是"小乔初嫁了"的进一步勾勒和补充。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从这里就转入对个人身世的感慨。"故国神游",是说三国赤壁之战和那些历史人物,引起了自己许多感想──好象自己的灵魂向远古游历了一番。"多情",是嘲笑自己的自作多情。由于自作多情,难免要早生华发(花白的头发),所以只好自我嘲笑一番了。在这里,作者对自己无从建立功业,年纪又大了──对比起周瑜破曹时只有三十四岁,仍然只在赤壁矶头怀古高歌,不能不很有感慨了。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于是只好旷达一番。反正,过去"如梦",现在也是"如梦",还是拿起酒杯,向江上明月浇奠,表示对它的敬意,也就算了。这里用"如梦",正好回应开头的"浪淘尽"。因为人物不过是"浪淘尽",人间也不过"如梦"。又何必不旷达,又何必过分执着呢!这是苏轼思想上长期潜伏着的、同现实世界表现离心倾向的一道暗流。阶级的局限如此,在他的一生中,常常无法避免而不时搏动着。 综观整首词,说它很是昂扬积极,并不见得;可是它却告诉我们,词这个东西,绝不是只能在酒边花间做一名奴隶的。这就是一个重大的突破,也是划时代的进展。 词坛的新天地就是通过这些创作实践,逐步发展并且扩大其领域的。苏轼这首《念奴娇》,正是一个卓越的开头。至今为止,仍然象丰碑似地屹立在文学发展史的大道上。 此词表达方式肆意大方。体现了以苏轼为豪放派的表达维度。所以,此词被誉为铁琴铜琶。 ⑤这首词是苏轼47岁谪居黄州游赤壁时写的。通过对赤壁的雄奇景色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三国的周瑜谈笑破敌的英雄业绩的向往,抒发了诗人凭吊古迹而引起的自己功业无成而白发已生的感慨。 上片写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人物。”词一开始,以一泻千里、日夜东流的长江着笔,给人以突兀峥嵘、震惊耳目的感觉。“大江东去”四字,概括出汹涌澎湃的万里长江向东流去的特点。“浪淘尽、千古人物”。随着时光的流逝,千古以来的“人物”和他们的英雄业绩已成历史陈迹;这如同长江的浪花一样,带着他那美好的形象和青春的生命直奔大海,再不回头。“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故垒”二字,写出了古代战场的遗址如在目前。“西边”一词,点明方位,有亲临其境的真实感。“人道是”三字,借人们的传说加以证实,深化“怀古”的感彩,使人倍感亲切。“三国周郎赤壁”,由时代、人物、地点三个不同性质的名词,组成一幅历史风云的画卷,将“赤壁之战”的图景呈现于读者的面前。“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句写石,将陡峭峥嵘的石壁直插云天的险峻,形象贴切地描绘了出来。第二句写涛,不但写出了波涛粗野凶暴的性格,而且还描述了急流澎湃的气势,同时仿佛可以听到狂涛拍岸的吼声,看到它不可阻挡的威力。第三句写“拍岸”后的“惊涛”所出现的浪花飞溅的奇丽景象。这三句写景,真是字字珠玑,历历在目。“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两句是上、下片转折的枢纽。“江山如画”,是对上面所描写的雄伟江山的总括评价。“一时多少豪杰”,虽赞颂周郎,但包括讴歌历代的无数英雄在内。诗人在这里,把“如画”的江山和众多的“豪杰”联缀交织成词,创造出一种高尚隽美的意境,使人肃然起敬,并为之向往、倾倒。 下片怀古。“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这三句描写周瑜风华正茂的形象。“小乔初嫁了”,这句写入词中非等闲笔墨。“小乔”,是乔玄的小女,是当时有名的美人。周郎与她结婚是在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到赤壁之战的时候,他俩成为夫妇已经10年了。这里写“初嫁”,不是诗人的一时疏忽,而是着意渲染词的浪漫气氛,这对塑造“雄姿英发”的周郎形象起着稍加点染、全篇生色的艺术效果。“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周瑜手执羽扇,头戴纶巾,表明他虽为武将,却有文士的风度,这样就突出了周瑜蔑视强敌的英雄气概。“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谈笑间”三字,字字千斤,力透纸背,充分反映了周瑜当年赤壁破曹时那种轻而易举的神态。“樯橹”,指曹的,含有贬义。“灰飞烟灭”,火烧赤壁的情景和曹覆灭的惨象逼真地再现出来了,给读者留下难忘的印象。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心神仿佛游到三国时代周瑜立功的地方,应笑我自己多愁善感,早已生出白发来了。这三句是诗人抒发的感慨。上面怀古,这里抒情,这个情是由怀古而派生出来的。“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消极感伤的情调,产生着极不健康的影响,读时值得注意。同时也应该看到:以酒祭奠江月,这是诗人一种无可奈何的精神苦闷的反映,是有志为国而不能施展怀抱的情绪的流露,这当然是封建统治者迫使他以这样的方式来安慰自己被磨折、被损害的心灵的结果,无疑的,多少隐含着对现实不满的感情在内。“江月”既照应首句,又点明时间,增强了词的优美抒情气氛,使词的情调刚柔相济、浓淡有度。 词中所描绘的“乱石”、“惊涛”的赤壁景色,“雄姿英发”的周郎形象,相映生辉,各臻其妙,为历代读者所传诵。
书法史上代表人物及作品。
【清平乐】1、王羲之:
善于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作品:楷书《黄庭经》、《乐毅论》、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兰亭集序》等。
2、颜真卿:
颜真卿书法精妙,擅长行、楷。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其笔法。其正楷端庄雄伟,行书气势遒劲,创“颜体”楷书,对后世影响很大。
作品:《韵海镜源》《礼乐集》《吴兴集》《庐陵集》《临川集》等。
3、柳公权:
柳公权的书法以楷书著称,初学王羲之,后来遍观唐代名家书法,吸取了颜真卿、欧阳询之长,溶汇新意,自创独树一帜的“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
作品:《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冯宿碑》、《伏审帖》、《十六日帖》等。
4、赵孟頫:
赵孟頫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创“赵体”书,
作品:《洛神赋》、《道德经》、《胆巴碑》、《玄妙观重修三门记》、《临黄庭经》、独孤本《兰亭十一跋》等。
欧阳询精通书法,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三位并称“初唐四大家”。因其子欧阳通善于书法,父子俩被合称为“大小欧”。书法于平正中见险绝,号为“欧体”。
作品:楷书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碑》,行书有《仲尼梦奠帖》《行书千字文》。
首先当然是王羲之的天下行书《兰亭序》了,以及楷书四大家:欧阳询《九成宫》颜真卿《祭侄稿》柳公权《玄秘塔碑》赵孟頫《洛神赋》
书法史上其他人物及其如下:
被明代大书家董其昌盛赞为“烜赫有名之迹”的东晋王献之的传世名作《鸭头丸帖》,应是“二王”经典法书中代表的作品之一。王献之作书先承其父,后师张芝,行笔流畅舒展,结体妍美自然。《鸭头丸帖》为王献之书与友人的一通手札,内中所及“鸭头丸”,是一味利尿消肿的丸。彼时人们互通信札可谓寻常之事,然因王献之的书写功力和书写才华之故,便显得不同寻常。他的不同寻常正如张怀瓘在《书议》中说得颇真切:“子敬才识高远,行草之外,更开一门。夫行书非草非真,离方遁圆,在乎季孟之间,兼真者谓之真行,带草者谓之行草。子敬(献之字)之法,非草非行,流便于草,开张于行,草又处其中间……挺然秀出,务于简易,情驰神纵,超逸优游……有若风行雨散,润色开花,笔法体势中最为也”。显然,以彼时所论作书方式,与现今惯常术语虽不尽相同,但有一点可以断言,即王献之作书除了在具体技法上迥异于前人外,一定还带着“情驰神纵,超逸优游”的创作情感,因此才开创了具有俊逸爽迈鲜明风格的书法新体。
身为“初唐四大家”之一的楷书代表人物虞世南,虽然有着相当身份和不凡名声,但他的作品流传却非常有限。此中,除书道中人人尽相知的碑刻楷书经典之作《孔子庙堂碑》外,墨迹本《汝南公主墓志铭书卷》,便被认识为传世的最接近虞世南书风的作品。
《孔子庙堂碑》在唐贞观时已遭毁坏,所拓之本当然珍贵无比,北宋大书家黄庭坚说的“孔庙虞书贞观刻,千两黄金那买得”,就是指此碑此拓而言的。《汝南公主墓志铭书卷》彼时为《宣和书谱》所载“虞书九迹”之一。总十八行,二百廿二字,已残。此书温润圆融,有遒丽之气,笔体意近智永《千字文》,亦似王羲之《兰亭叙》神采。
素有“颠张狂素,以狂继颠”之称、与张旭齐名的怀素,在唐代书坛享有崇高的地位。流传至今向有定论的怀素书迹,除上海博物馆收藏的《苦笋帖》,辽宁省博物馆所藏《论书帖》、及私人所藏《食鱼帖》,连同故宫所藏但尚存不确定因素的《自叙帖》外,不过4件而已。
怀素书法初学欧阳询,后专从张旭邬彤学习草书,始知运笔之法。时评怀素草书有“惊蛇走虺、骤雨狂风”之势,陆羽也称赞他“草书古势多矣”!乃至张旭也用“孤蓬自振、惊沙坐飞”这样的句子,来形容怀素书法之妙。怀素的晚年创作,渐从激越飞扬趋于稳健安雅,运笔结体尤多内蕴。如果说,《自叙帖》和《论书帖》偏于狂放的书写特性,大体能够表现怀素中年时代的独特风格的话,那麽,《苦笋帖》和《食鱼帖》的逐显平正,则标志了他的中年以后直至晚年的基本风貌。
高闲是唐代后期的一位僧人书家,所作草书盛名一时。高闲作品的主要特征是,既有张旭“变动泣神,不可端倪”的笔意,又有怀素“深穷开张”的体势,即用笔娴熟痛快淋漓,又结体丰厚富有内含,可谓法则俱备。这在唐代书家中极其难得。高闲书作传世稀少,北宋时宣和内府仅收得《五原帖》、《中丞帖》和《雨雪帖》三事。此件《草书千字文》虽为残卷(仅存248字),却无疑可称为高闲的草书杰作,也是流传至今的高氏可见之迹。
为显虔诚重礼尚,历来写经一向多工致齐整的楷书。上海博物馆所藏唐代《法华玄赞经卷第六》却为少之又少的特例。此卷系用草书写经,但见乌丝栏画格中,作者以浓淡相间的墨色,大体不失草书书写法则地作小字。抄写自然不同于书法创作,书法不必工整多求其神韵,而写经,虽说毋需斤斤计较于技法,然须求其清晰整饬状,此犹进士写策,一笔不容苟简。从这一审美视角出发,《法华玄赞经卷第六》在运笔结体上似更接近于书法之作。故尔,董其昌于卷后题赞曰:简淡一洗唐朝姿媚之习,宋四大家皆出于此……。当代鉴定家谢稚柳继题道:……此法华玄赞乃出唐人,草书经卷中绝少经见,笔势颇类怀素晚年体,尤为奇妙。唐人无名氏草书经卷虽不大书写法则,但与彼时所谓正统书风自然也有所不同,而董氏断言“宋四家”皆学此式,则未免令人云里雾里不知所云。“宋四家”书法脉出“二王”正统,此已素有所论,即便当时有“尚意”之说,然仍不悖帖学格辙。尤其从具体作品看,彼此异显而易见。至于谢氏所谓类似怀素晚年体,则多限于其结构形态,异于此为清健彼为疲滞的两类不同的用笔方式。此卷曾入藏清宫。
北宋原刻《淳化阁帖》拓本,为上海博物馆于2003年购藏的一部四卷本残本,为有史部传习古贤法书的大型丛帖。原帖十卷,此版宋时已毁,故原刻本传世殊罕。上博所藏四卷本《阁帖》第四为历代名臣法书,第六、七、八为王羲之法书。其间显示时代特征的多处枣木版横裂纹和银锭纹清晰可见,相鉴之下,其中卷六为泉州本祖本,卷四、七、八为足能资信的北宋原刻拓本。此外,帖中所钤公、私印鉴,皆印证了此帖的藏有所自和流传有绪。
宋代书法在我国书法史上的崇高地位不言而喻。两宋书法中,北宋四家无疑为有宋一代的重要篇章,而“宋四家”中,甚至可说是欧阳修之后的文坛执牛耳者,皆理当苏轼莫属。
对历代书法创作状态,向有“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的说法,至于宋代”尚意”,或许出于苏轼的“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的诗句。苏轼的书法似无波澜壮阔吞吐腾挪之态,然却以韵度胜人一筹。除“二王”之外,苏轼作书,同时还选择颜鲁公《争座位帖》作为临摹和参悟的对象,他崇尚信手自然的创作方式,加上他在文学上的修养,以最终形成自己的鲜明风格。苏东坡传世墨迹量亦可数,较之公、私之藏,上博收藏的《祭黄几道文卷》及《答谢民师论文卷》,无论从书写水准还是从作品篇幅看,都属至精之品。
“宋四家”之中,襄阳的米芾是北宋后期一位集古出新的大书家,也是通擅真、行、草、隶、篆五体的书家,其中,行书是他最为杰出的同时也是数量最多的创作。米芾和黄庭坚都是苏轼。也许是受乃师的影响,除了追摹颜鲁公一体外,米芾同时也学性格中所钟爱的在用笔上显见劲健爽畅特征的王献之、欧阳询和褚遂良的书作,久而久之形成了他自己的书写风格。米芾的用笔之势,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叫“振迅” ,即蕴含动荡、摇曳和痛快峻急之意。苏东坡竟然也激赏自己学生的书法创作是“风樯阵马,痛快淋漓,当与‘钟、王’并行……”,《宋史》本传称赞米芾“特妙于翰墨,沉着飞翥”,时宋觌也夸他“每出新意于法度之中,而绝出笔墨径畦之外”,至为的评。米芾作书勤奋异常,当时所临晋唐法书无数,故今存世晋唐名迹或有“米临”之说。
米氏的片纸只字已是难得,大字之作更难之难矣。包括《研山铭》、《虹县诗》和上海博物馆所藏《多景楼诗册》在内,存世米芾大字本总共三件,然以字数、字径和充分体现米书个性书写的总体风格相论,《多景楼诗册》应称首屈一指。
“宋四家”外,北宋时还有一位名声极大一度和苏轼为邻的书家沈辽。沈辽一生颠沛坎坷,传世墨迹仅三通尺牍。《秋杪帖》和《颜采帖》在故宫,而《动止帖》归藏上海博物馆。沈辽的书法注重远绍晋唐传统, 却不在乎时贤。在“宋四家”之一——蔡襄之后的相当一段时日,沈氏几乎可称独步天下。当时苏轼书名尚未显扬,人们多接踵沈家而不顾苏家,由此可见沈辽影响。沈辽日后的未享大名,想来是由于自己消极的人生态度所致。《动止帖》以精湛的手工水纹砑花笺书写,亦称难得。
元代书法是书法史上的重要一页,赵孟俯是元代书坛当之无愧的。赵孟俯初学“二王”,复踪宋高宗。此《行书杜甫秋兴诗卷》书卷虽为赵氏三十岁以前之作,然羲献笔体和宋高宗“韵度丰艳”的风格已经显现。赵氏书学尽管以“二王”为本,倾心于“圣翰”,却依然深研钟繇、褚遂良和李北海诸家。所以,元代大书家虞集曾有一段至理之评:“赵松雪书,笔既流利,学亦渊深,观其书,得心应手,会意成文。楷书深得《洛神赋》而揽其标 ,行书诣《兰亭序》而入其室,至于草书,饱《十七帖》而变其形,可谓书之兼学力、天资,精奥神化而不可及矣!”此语十分概括地道明了赵孟俯其人其书。
赵孟俯的高标,使元代书坛的创作风气发生了巨大转变,从此,一股书学魏晋不为时风所束的崇古扬新的潮流席卷朝野。在书学理论上 赵孟俯提出了“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的理论,并从结字、用笔关乎资质、学力两个方面,系统地阐述创新和继承的彼此关系。他的这一划时代论见,其意义所及,岂止于一时!除书法创作外,赵孟俯在绘画、印学甚至诗文、音乐等领域,同样卓有建树。
元代另一位重要书家,就是和赵孟俯齐名的鲜于枢。书史上的“元初三大家”,即指赵孟頫、鲜于枢及邓文原。由金入元的鲜于枢可说是赵孟俯古典主义书法风格的推行者。和赵孟俯的艺术主张一样,鲜于氏的书法亦绝去两宋时风而直追晋人,小字学钟繇,草书步武怀素。鲜于枢书法以大字和草书最为。从运笔结体看,尤其是他所擅长的富有一泻千里之势的悬腕回腕手段,确是从唐代法书的技艺规则中来。
上海博物馆藏本鲜于枢行书《诗赞卷》,为传世稀见的高头大卷。但见字里行间旷放疏秀、既竣还缓,尤其是此中沉稳从容、徐疾相顾的通篇气韵,最为不易。连同所有题跋文字在内,流传于今的海内外公、私所藏鲜于枢书作,总共三十余件。上博藏品不十一之胜,更为难得的,是拥有标志着鲜于氏至高创作水准的大字作品。
明初书家普遍受到赵孟俯的沾溉,“三宋”中的宋克虽追求魏晋古朴之风,宋璲亦意欲从古篆中取法,然都难脱出赵字清秀婉雅书风的门径。永乐朝的“二沈”也取法赵书,但因流于齐秀板正,反成“馆阁”一体。张弼为明代前期活跃于成化年间的书家,他擅长草书,彼时董其昌称赞“其书学怀素、名动四夷”,陆深更是说他“东海先生以草圣盖一世,喜作擘窠大轴,素狂旭醉震荡人心”。从张弼的创作风格看,他的草书,应是变元人蕴藉有度为狂放外张书法风貌的代表人物,陆深有意将张弼跻身于张旭、怀素之列,其旨一为让人充分认识张弼书法水准,此外更企得窥作者一脉相承于唐代草书创作的表现新境。
在画坛上与文徵明、唐寅和仇英同称为“明四家”的居首人物沈周,虽是“吴门画派”的人物,在书法上也有相当造诣。《明史》称沈氏之书仿黄庭坚,彼时吴宽也说“启南(沈周字)所藏黄书(指黄庭坚之书)数种,予尝获遍览”,由此可见沈氏学黄是直面真迹的。这般时所难见的学书一式,如方法得当,则更可使沈氏得尽真传。书画之间,沈氏创作自然以画为主,从流传至今的沈周书法看,人们所熟识的具有明显黄山谷书风倾向的,应以沈氏四十之后的作品为多。
在明代书坛,有两位在书学上专师一家不择另格的典型人物,一位是上所述直宗黄庭坚的沈周,而另一位便是忠实追摹 “宋四家”之首苏轼的吴宽。彼时吴宽的地位很高,工书法,有诗名。吴宽的书作酷似苏东坡,从个性风格看虽无创意可言,然这迥异于时的审美立场所反映的崇尚宋人意趣的另种艺术观念,客观上却影响了当时书坛的创作趋尚。
至明代中期,书坛逐渐摆脱了台阁体及其流风的影响。随着江南地区的经济日益发展和象征着文化繁荣的书画一域的空前活跃,书坛所谓“吴门书派”因运而生,并很快占据主流地位。
严格地说,身为“吴中四才子”(另三位为唐寅、文徵明、徐有祯)之一的祝允明只能说是一位“吴门书派”的前驱式人物。祝氏五岁即能作径尺大字,九岁能诗可谓奇才。他精于各种书体,青年时代多作小楷,凡《三表》、《黄庭》、《玉版》等皆遍临习涉及,直至酷肖的程度。中年行草居多,至晚年则喜作大草。由于涉猎广博才分自高,祝氏所书下手便直接晋唐宋元,融会贯通之下高标。尤其是他五十岁之后的草书之作,更是吞吐腾挪出神入化。他的此类创作显然得法于唐代张旭、 怀素两家,同时也受“宋四家”中黄庭坚的影响,但相形之下愈加狂放烂漫。所以,同朝书家莫是龙曾如此相称道:“……虽笔札草草在有意无意,而章法结法一波一磔皆成化境,自是我朝手耳”!人们能从上海博物馆所藏祝氏《小楷九歌卷》及大草《赤壁赋卷》两件书法作品之中,得到参证。
由于沈周、祝允明下世时适值文徵明盛年之岁,加上彼时文氏自身的创作造诣之故,因此,文徵明自然成了吴门画坛和吴门书坛众望所归的当家人物。就书力论,自元代赵孟頫之后,或可说唯文徵明能与其相颉颃。受沈周、吴宽等影响,青年时代的文氏便“既悟笔意,专法晋唐”,至中年,文徵明已是位兼通诸体饮誉四方的书家了。在众多体式中,除了他的清健秀雅的小楷作品外,人们多为称道的,还有风格独到的行草之作。文徵明行书初学“宋四家”中的苏东坡及王羲之《圣教序》,后渐参入《兰亭序》和黄庭坚笔意,所书从工整刻勒到遒健放达。客观地看,文徵明的行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还不时流露出赵孟頫遣笔结体的某些特性,这一现象始终映现在文氏各个时期的创作之中。此间,人们或可反窥赵孟頫的影响所及。
在“吴门书派”创作群体及其传脉之中,主要有陈淳、王宠、文彭、王毂祥、陆师道、周天球、王穉登和王世贞昆仲、文氏族系等。
董氏学书初习颜真卿《多宝塔帖》,继从莫如忠后,懂得取法乎上,学书应从晋唐入手之要。
楷书及行书,是董其昌最为擅长的两种书体,上博收藏的《楷书阴符经府君碑合卷》和《行书苏轼词轴》,应为他的代表之作。楷书卷由《阴符经》及《徐浩书府君碑》两段合成,前者类颜真卿“多宝塔”体,后者接近徐浩所书。从落款看,此为他晚年为数不多的正体之作。董氏楷书从风格各异的唐代诸家而来,除以上两家外,尚有褚遂良、李邕,甚至是柳公权。董氏行书以淡雅清逸为主要特点,从根本上说,是出自他的用笔方法。这一方法最初得自“二王”,此外,“宋四家”中米芾的用笔是董其昌最为倾佩的,他曾顶礼膜拜道“米海岳‘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此八字,真言无等等咒也”!看来,董其昌内涵丰富举重若轻的运笔之法,正是与此相关。自然是,董其昌的存在意义岂止于此,尤其是他的以古入新时古时新的创作观念,对整个明代书坛的影响,更是何可估量!
明代后期书坛,有着独特人生经历、在艺术上极富才华的徐渭,是一位不得不提的人物。如果说,以董其昌为首的“松江书派”的艺术表现,是以温文而雅为创作主调的话,那末,徐渭所执意表现的,则是在反映形态上恰恰与之相对立的充溢狂放个性的书风。以绘画中的工笔和写意相比拟,毫无疑问,徐渭书法应归于写意一类。因性格之故,徐渭书法主要从宋代“尚意书法”而来,“宋四家”中,他主要取法米芾和黄庭坚两家,从传承关系看,米、黄两家自渊源于“二王”及唐代草书大家怀素。如细析徐渭行草书特性,则更可见其笔体形态和由此汇成的通篇气息,分明来自宋元而不是晋唐。具有反叛精神的徐渭书法,当然是别具一格的,他的这一艺术风貌的形成,看来还和董其昌寻求变革、以古入新创作思想的启示不无关连。时袁宏道有一段为人熟知的赞语道:“……文长(徐渭之字)喜作书,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在王雅宜、文徵明之上。不论书法而论书神,诚八法之散圣,字林之侠客也”!此番言论可谓褒扬之至,尽管为一家之言,却可见徐渭个性书风足能比肩于 “吴门书派”首领人物的相当地位和客观影响。
上海博物馆展品《行书女芙馆十咏卷》及《草书杜甫怀西菇茅舍诗轴》为徐渭书法名件。此两件皆未具年款,然从书写风格看,前者点画明快遣笔从容,推为中年之作。而后者笔致开张笔体狂放,犹百舸争发渴骥奔泉状,应是他晚年所作。从“泣神、惊天地”到“潦倒新停浊酒杯”,无疑是徐渭鲜明艺术个性的自我写照。徐渭一生命运多舛,生前声名未广,然其人其作却紧系艺坛。
由赵孟俯创立并力主提倡的以秀逸丰润为主要表现风格的书体,至明代仍余响不绝。时适皇室以书取仕的科举制度,导致“台阁体”流行。明中期,法帖汇刻进一步促进了当时崇尚帖学的摹古习尚,以“吴门书派”为代表的创作群体,试图表现书法体态,形成一时之风。至明代后期,一代宗师董其昌在书法艺术上上主张师古借鉴,力图创作既古朴又清新的个人风貌。同时观念相合者徐渭,也以迥异当时的个性化书画作品跻身艺坛。这样,便为不久后书坛出现的奇崛书风 ,创造了条件。
兴起于明末清初的以张扬个性风格为主调的书法表现一派,大胆突破千百年来的传统书写法则,创新实践,直抒性情。此中的代表人物是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和王铎、傅山。
撇开人品等诸种因素不论,彼时书坛,张瑞图确可说是别开生面的一位。他的独到之处,首先在于不同常人的用笔方式。古来正统书道向来强调笔笔中锋最忌扁侧之锋,而张氏却一反常态地以扁平笔肚纵横刷扫,其高明之处,正在于其完全出于己意的以方折寓圆浑的笔调,同样显现了中锋用笔的厚重质感。此外在结体上,张瑞图喜用映带自然、力避平匀和稳中见险的结字之法,则使通幅间生机盎然。
和张瑞图绝然不同的是,黄道周是位极富节气的刚正不阿之士,同时也是一位饱学之士。他的书法以行草书和小楷书最为擅名。有评家说他“行草笔意离奇超妙,深得“二王”神髓”,又说他“楷格遒媚直逼钟王”,皆不无在理。从传统眼光看,书法之道的用笔和结体之论,理应有一个相对固化的技法规范,而富有新意但笔笔入古的黄道周的“笔意离奇”和“深得神髓”,正是他越出规范而不失矩度的超人之处 。在书学上,黄道周从借鉴钟繇和索靖入手,波磔多停蓄少,方笔多圆笔少。故而表现于充满隶意的楷书创作如断崖峭壁快刀截流,草书创作若急湍奔泻被咽危石。黄氏自己也说“书字自以遒媚为宗,加之浑深,不坠佻靡,便足上流矣”,由此可见,黄道周书法创作不拘一格和与众不同的一个重要原因 ,便是在实践中完善书法创作的准确审美。
倪元璐、黄道周及王铎为同年进士,其中倪、黄性格相近,可谓情投意合。反映在书法创作上,观念亦颇多接近。倪、黄两家皆主张书法之作应兼顾遒美和浑厚深秀的表现内质,而倪氏更执意要不受古人之囿地自出新意,所以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说到“明人无不能行书者,倪鸿宝(倪元璐之字)新理异态尤多”。倪元璐作书的所谓“新理异态”,首先体现在看来主要传之于徐文长的“颤笔”运用上。颤笔之妙,在于颖毫停蓄间所显现的徐疾得当的特殊笔意,而这种既传之徐氏又有自家心得的用笔方法,正是倪氏与同辈书家的区别所在。如果说,在结体上黄道周多以斜势的话,那麽倪元璐则取之纵势,加上倪氏结字疏密相间点画多变 ,自有一种生涩古朴的境界之美。
晚明诸家中,王铎和傅山是两员善作大草的书家。
从书学途径看,王铎上起钟繇、“二王”和颜真卿,广至宋元名家以及《淳化阁帖》,各家各派几乎无不涉猎。从作品看,王铎创作受王献之和米芾的影响,由于其深厚的功力,三十岁前已卓然成家。和晚明其他书家一样,王铎的书法也充满了鲜明个性,尤其是他的纵横跌宕虚实相生的草书作品,在当时书坛更是有着突出的地位。王铎信笔所至的运笔结体方式,的确反映了他在草书创作上的高度技巧,晚清学者马宗霍曾说道“明人草书无不纵笔以取势者,觉斯则纵而能敛,故不极势而势若不尽……”马氏所语是为的言。 和上述几家有所不同的是,王铎的高于众人处还体现于他近五十岁时在用墨上的突破。这个突破正如傅山所评 “写字无奇巧,只有正拙,正极奇生。……无意合拍,遂能大家”。如此看,王铎在用墨上化幻生趣点墨成金的作派,想来就是“正极奇生”和“无意合拍”的自然结果。另外,王铎“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王氏自语)的独特创作方式,也是使他的书法能够不离传统精华、最终走向的重要因素。
王铎的传世楷书向来不多,更何况小楷作品。上博所藏王铎小楷《贺张老年伯荣寿卷》为其崇祯十二年之作,王氏时年48岁。是时虽渐中晚之岁,但通篇间所透出的深厚功力和精绝用笔仍令人赞叹。楷书创作最不易渗入作者性格,此卷的难能之处,正在于王铎小楷在显现晋唐笔墨意韵的同时,所流露的自然创作个性。
晚明遗民傅山也是一位气节志士,他精于医道并对先秦诸子亦多有研究,当然造诣的还是书法一门。傅山自幼遍临晋唐法帖,尤其对初唐楷书,更是下过很大工夫,间而偶涉篆隶书体。然因性格所致,在熟悉技巧后便多以己意出之,在艺术见解上,更惟我独尊。此孤傲不群的性格颇相象于徐渭,故在创作及创作思想上皆具极其鲜明的个性。傅山尝言书法之道须“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足以回临池既倒之狂澜矣”,此可谓彼时石破天惊反对陈式提倡创新的至理之言。
此次展出的傅山《草书自书七绝四屏》,为傅氏大草的典型风貌,观其信手而来的笔体意象多有似王铎之处,然因个性故,傅氏作书不免也有面壁虚造自我为法的成分,有些揖让过度的狂怪笔调,甚至已入俗格。
晚生于傅山近二十年的朱耷,在清初艺坛可谓独行。他曾为明宗师后裔,明亡后一度为僧。在当时水墨写意画领域,朱耷无疑是一位峰巅人物,在书法创作上他也自成风格。朱耷楷书起步唐代欧阳询,继师宋代黄山谷,六十岁前后大量习古,融合魏晋风骨,终创一家面貌。朱耷行书《五言诗卷》和《题画诗轴》,皆说明了八大(朱耷之号)书法所走过的由模拟到自创、由外形到内质的创作历程,也印证了朱耷晚年作书善用秃笔中锋、以求圆通饱满浑脱自然之风的书写特征。
由遗民意识和反叛思想而生的具有强烈自我表现心理的晚明书家,在书能的表现上,可说是“形其哀乐、达其性情”艺术心态的创作群体。和帖学书派相比,它的形成时间和发展过程虽不算长,却为书法艺术的另种审美类式,提供了形象依据。
清初书坛的隶书创作以郑簠为中心人物。尽管有记载说郑簠“遍摹汉唐碑碣”,但据郑氏自己所言,彼时隶作胎息于明代宋珏,而宋氏则自本朝的孙克弘、文彭、文徵明,并反溯流源地历经元、宋,唐诸代而直至东汉的《熹平石经》一体。这个时段的书家除王时敏、朱彝尊、石涛外,成就的应数金农。
金农才艺高迈,他长于诗文,精于书画,位“扬州八怪”首领之尊。金农的书法以隶书成就,他除了受郑簠影响接触《夏承碑》(郑氏隶书得自《夏承碑》)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来自丁敬。身为“浙江印派”之首的丁敬和金农是同好同里,故此,这对金农性喜金石广涉碑版文字的完整体验,其作用自不可估量。金农隶书的意义,正在于他的对原本描摹对象的再行创造,他的鹤立于当时的隶书体貌,应被看作为摆脱时风直取的之作。金农前期隶书用笔圆润安雅,结体严整匀密。五十岁之后变圆融为方楞,表现在点画趋于刻勒方硬,结体愈显滞重之意,此即“截毫漆书”之谓。《金农画竹题记册》为作者72岁所书,但见锋芒内敛非楷非隶,结构错落因字而易,是典型的“漆书”风格作品。
尽管晚明书法已有相当影响,然因时过境迁,清代前期的书坛表现,除尚未形成气候的少量篆隶书创作外,,基本上还是以秀丽流美的董其昌书风和累代相传的固有“帖学”方式 为主流,彼时最负名声的有以“翁(方纲)、刘(墉)、梁(山舟)和王(文治)”为代表的所谓“帖学四家”。
梁同书的书作主要起自以秀美婉丽著称的赵孟頫和董其昌两家,后继法于颜、柳楷帖,兼得雄浑深秀之美。帖学书派多以功力见长,梁氏的高明之处,在于能举重若轻地将所学诸体融为一家风格,虽无脱净前人痕迹,然从其 “帖教人看,不教人摹……帖宜置几案,以自表发,不宜刻画以自缚”的艺术观念和暮年笔自运信手为书的创作状态看,时人将他喻为晚年胜书的欧阳询和文徵明,庶几可说是大体恰当。
清代中期前后,鉴于当时严酷的,使众多文人学士把治学兴趣转向与世无涉的小学研究。彼时适值乾嘉学派兴起,考据之学日盛一日地带动了文字学和金石学的蓬勃发展。由探勘寻古的文化现象所引来的人们对于碑刻文字的高度热情,客观上和推动了书法创作的全新审美理念。同时,考订研究之风和金石文字的空前被重视,必然地吸引了一大批原本热衷于金石文字、甚至是崇尚帖学创作的书家,使他们把创作主诣,转移到不同往常的表现风貌上来。在这种新的文化环境里,加之千年之下陈陈相因缺乏生机的帖学书法,实际上已渐成强弩之末,于是,由阮元竭力倡导、继有包世臣推波助澜的碑学书法便适时而出。
在碑学书法整个创作体系中,有金农、黄易等滥觞人物,继之者有“四体书本朝”之誉的邓石如、伊秉绶、何绍基等。
1、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
善于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2、王献之的《洛神赋》
王献之精习书法,以行书及草书闻名,在楷书和隶书上有深厚功底。在书法史上与王羲之并称“二王”,有“小圣”之称。又与张芝、钟繇、王羲之并称“书中四贤”。
3、张芝《八月帖》
出身名门,拒绝朝廷征召,潜心研习书法。擅长草书中的章草,将古代当时字字区别、笔画分离的草法,改为上下牵连富于变化的新写法,富有独创性,在当时影响很大。李志敏评价:“张芝创造了草书问世以来的座高峰,精熟神妙,兼善章今”。
4、钟繇《宣示表》
钟繇出身名门望族颍川钟氏,相貌不凡,聪慧过人。东汉时期,举孝廉出身,历任尚书郎、黄门侍郎,协助汉献帝东归洛阳,册封东武亭侯。
5、羊欣著有书法史著作《采古来能书人名》。
传世书法作品有《暮春贴》《大观帖》《闲旷帖》等,与同时代书法家薄绍之并称“羊、薄”。
首当其冲的是
王羲之了,被称为“天下行书”的《兰亭序》10.峄山传刻典刑在,千载笔法留阳冰。——《孙莘老求墨妙亭诗》宋 苏轼。
还有楷书四大家:欧阳询《九成宫》《化度》、柳公权《玄秘塔碑》《神策军碑》
赵孟頫 《洛神赋》
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代表作品王羲之的《兰亭序》(天下行书)、《快雪时晴贴》,王献之的《中秋帖》、《鸭头丸贴》;
隋唐时期的颜真卿 《祭侄文稿》(天下第二行书)、多宝塔碑、《麻姑山仙坛记》、《颜氏家庙碑》;柳公权的《玄秘塔碑》、《神策军碑》;
不同书体有不同的代表人物。楷书有钟繇,王羲之,颜柳欧赵。
行草有二王,张旭,怀素,苏黄米蔡等。
东坡题跋文言文翻译
朝书暮画,以下是一篇王羲之啊,他的字体无人能及啊,称为“天下行书”代表作有<兰亭序》东坡题跋的文言文翻译:
四川有个杜处士,喜欢书画,他珍藏的书画多达几百幅。有一幅画是戴嵩画的牛,他特别喜爱,用美玉做轴,用锦布做囊把它卷起来,经常随身带着。有一日,他把珍藏的书画拿出来晒,有一个牧童看见戴嵩画的这幅画,拍着手掌大笑,说:“这画是画斗牛的,牛相斗时力量全在牛角上,尾巴夹在两股中间;现在你这幅画却画他们摇着尾巴相斗,错了!”杜处士笑着认为牧童的话说对了。古语说:“耕地应当去问,织布应当去问婢女。”这句话是不可改变的。
陆游的诗有哪些?急急急!!!
笔走龙蛇:笔下龙蛇腾跃。形容书法笔势雄健洒脱。也代指挥毫写字。宋颜真卿 “天下第二行书” 《祭侄稿》。“天下楷书”即颜真卿所做的《麻姑山仙坛记》朝陆游的《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示儿》《金错刀行》《胡无人》《长歌行》《关山月》《秋兴》等等
具体可见《剑南诗稿》这是他的诗集
陆游的诗多了去了,他是历史上写诗留下诗最多的诗人了,共有万首左右,也不最多你想要那些?具体资料可以到百度去搜索啊(具体见《剑南诗稿》)。虽然《钗头凤》是他写出来非常有名的作品,但并不是诗,还有的是一楼的小子真的是诗词不分了。。。。。。。。。。
诗夜读兵书 泛瑞安江风涛贴然 游山西村 闻雨 哀郢 记梦 岳池农家 山南行 剑门道中遇微雨 三月十七里夜醉中作 九月十六日夜梦河外,遣使招降诸城,觉而有作 闻虏乱有感 醉歌 观大散关图有感 金错刀行 秋声 观长安城图 长歌行 江上对酒作 花时遍游诸家园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 病起书怀 和范待制秋兴 关山月 楼上醉书 猎罢夜饮示独孤生 秋晚登城北门 秋兴 感兴 枕上 龙兴寺吊少陵先生寓居 大风登城 楚城 小雨极凉,舟中熟睡至夕 登赏心亭 过灵石三峰 建安遣兴(二首) 弋阳道中遇大雪 秋旱方甚,七月二十八日夜忽雨,喜而有作 小园(二首) 夜泊水村 军中杂歌(二首) 月下 书愤 临安春雨初霁 估客有自蔡州来者感怅弥日 览镜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 夜读范致能《揽辔录》,言中原父老见使者多挥涕。感其事,作绝句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秋晚闲步,邻曲以予近尝卧病,皆欣然迎劳 农家叹 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 寒夜歌 陇头水 墓春 沈园(二首) 喜雨歌 冬夜读书示子聿 红楼吹笛饮酒大醉中作 燕 追感往事 梅花绝句 秋思 送辛幼安殿撰造朝 书事 贫甚戏作绝句(二首) 秋思绝句 山村经行因施 老马行 春晚即事(二首) 识愧 示子遹 春日杂兴 示儿
词水调歌头·多景楼 鹧鸪天家住苍烟落照间 钗头凤·红酥手 秋波媚·秋到边城角声哀 卜算子·咏梅 汉宫春·初自南郑来成都作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 水龙吟·樽前花底寻春处 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谢池春·壮岁从戎
钗头凤《红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