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时之诗》:相遇在这如许美妙的四时之诗
—— 读《四时之诗》有感
孟夏之日 万物并秀 孟夏之日万物并秀论语
孟夏之日 万物并秀 孟夏之日万物并秀论语
孟夏之日 万物并秀 孟夏之日万物并秀论语
最近偶然看到蒙曼老师的四时之诗,一时废寝忘食爱难释手,只觉得这正是自己一直寻寻觅觅想要找的一本解说唐诗的书。
蒙曼老师是历史学者,大学历史学博士。自2007年以来,五次登上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太平公主》、《长恨歌》、《大隋风云》、《唐玄宗与杨贵妃》,并出版相应书籍。
四时之诗主要讲的是唐诗,通过梳理二十四节气的时间轴,从《唐诗三百首》中选出适宜的三十二首诗歌来进行讲解。
其中很多诗我们都有印象,甚至都学过背过,若非深究,其实很多人都只停留在似曾相识似懂非懂的认知上,读过背过,或许过些时日便忘记了。
但相信看过蒙曼老师深入浅出的解说之后,那如诗如画的场面,似余韵婉转而悠扬,似豪气干云而惬意,字字是景,句句有情,直接敲打在你最柔软的心坎上,沉淀在了心里。
蒙曼老师的解说犹如一篇篇优美的散文,文字绮丽,语句通俗又不失风雅,字里行间都是情景交融的深情流韵,动人风情。从远近、纵横、动与静、及颜色的对比来突出诗的多元化,体现感情的层层递进,而不是一味地平铺直叙的解释,让我们可以看见一个芳华舞琉璃,豪气千丈情的诗意世界。
读四时之诗,不仅可以了解恢宏蕴藉的唐诗,还可以看到传统时令节气节日之下的唐人风俗,以及属于盛唐的风华风貌。
如书中有一篇《终南望余雪》本是应试诗,彼时眼前无景无情,只有一张白纸,又是特定的拟题,这样的诗其实最难写,而且又有严格的格式要求。
但是《终南望余雪》就写得很好,也是一篇被收录唐诗三百首中的应试诗。诗人祖咏并没有按照应试要求写出六韵的五言排律,而是写了一首五言绝句,只有两韵,交卷时考官有意提醒,祖咏丢下两个字“意尽”,就飘然离场了,祖咏依然被录取了。
还有《次北固山下》更是大名鼎鼎,尤其是其中的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直接被当朝宰相,也是文坛张说悬挂在了宰相办公机构政事堂上,成为天下文章的楷模。
这首诗为什么如此受人推崇?因为它天然地代表了盛唐气象,让人一吟之下,口角生风,自有一种雄浑壮阔而又开朗明媚的时代气息扑面而来。
对于这句诗,蒙曼老师是这样解说的:残夜未消,一轮红日已从海面冉冉升起;旧年未尽,春意已然姗姗来到江边。
辽阔的海天之间,一轮红日喷薄而出,势不可当,它生于暗夜,却即将驱散黑暗;在浩荡的江水两岸,春意正如春水般暗暗涌动,一发不收,它闯入旧年,又即将取代旧年。
这一个“生”字,一个“入”字,都是拟人化的写法,它显得有点粗暴,却又那么有力量。 这真的只是在写太阳和春天吗?又不是,这还是虎虎有生气的少年之心,更是呼之欲出的大唐盛世啊!它如此高明,却又如此浑厚,如此鲜活。难怪一代文宗、一代贤相张说会把它挂在政事堂上,还有什么比它更能代表盛唐气象呢!
寒来暑往,四季轮回,古人对时间的更替尤为敏感,作为农业大国,春种夏锄秋收冬藏都有自然的规律,人们对节令有着更深的情怀。
春风日暖,万物萌苏,阳和启蛰,品物皆春。有诗云:“迟日江山丽,春风花鸟香。”“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纱窗。“”
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有诗云:“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立秋之日凉风至,红消翠减,秋月扬明辉。有诗云:“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严冬之日,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有诗云:“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宋朝的无门慧开禅师写过一首诗,他说:“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如蒙曼老师说:我们在诗里看到了“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的春日长安,看到了“漠漠水田飞白鹭,隐隐夏日啭黄鹂”的夏日田园,看到了“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秋日空山,也看到了“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的冬日北国。花落花开,四季就这样在唐诗中轮回了一次。
的传统节日嵌在节气当中,随着四季轮回,品着诗画酒香,当真有着未知动人的风土人情。
春节过后,上元节。有“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的盛大灯火,知“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的宵禁之政。又如唐玄宗的时候,在皇城前面树灯轮,高二十丈,上面挂五万盏灯,可以想象何等壮观。
农历三月三,迎来最古老的情人节——上巳节。有“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之美,有“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等待,有“相迎不远道,直至长风沙”的长情。
另外还有“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的寒食风俗,“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的七夕乞巧,不一而足,不同的节日有着不同的人文情怀,隔着千万年的征途,有的现在依旧,有的早已淹没在浩瀚的历史长河里。
月,依旧是那片月,风,不同而已。
品唐诗少不了李白杜甫等名家之作,四时之诗中收录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等作品。
虽然每人只占一两首,依旧能从诗情韵律中体会李白的豪气恢宏、率真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悲壮现实,王维的宁静致远,诗禅合一,白居易的词句质朴、直言而切以及王昌龄饱含情意的边塞诗,更加饱满了你对大唐的遐思。
那是一场盛世的华丽宣章,是一个崇尚边功的时代,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历史深沉,“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豪气干云及拳拳报国之心。
读罢只觉得回味无穷,意犹未尽。让你免不了想要去了解那场盛世繁华的时代,去看更多的的唐诗,以及去品读那个时代的恢弘历史、人文风华。
,欣赏一首白居易的《问刘十九》感受蒙曼老师超高精准的理解和通俗易懂的表述。
先看颜色,“绿蚁新醅酒”,酒是绿的。“红泥小火炉”,温酒的红泥炉子和火苗都是红的。“晚来天欲雪”,雪虽然没有下,但你能想象,它是白的。绿、红、白,就没有其他颜色了吗?还有。这首诗写的是“晚来天欲雪”,既然是“晚来”,天不就是黑的吗?短短的四句话,二十个字,就包含了四种颜色,真是精彩。
在这四种颜色里,黑和白都是冬天的颜色,是肃杀的,萧瑟的。可是,绿和红就不一样了,我们常说花红柳绿,绿和红,那是生命的颜色,是希望的颜色。
这样一搭配,你就能感觉到寒冷中的温暖,仿佛冬天里的春天一样。看到这些色彩,我们的眼睛都亮了,我们的心都要张开了。
再来看韵律。“绿蚁新醅酒”,新酿的酒已经倒好了,这是静的。但是,因为酒没有过滤,所以上面浮着一层泡沫,像一群小蚂蚁一样。如今我们倒啤酒,还会看见那层泡沫,这层泡沫会逐渐散去,一个一个的小蚂蚁不见了,这又是动的。
“红泥小火炉”也是一样啊,红泥炉本身是静的,但是它生了火,红色的火苗在跳动,这就是动的了。
“晚来天欲雪”呢?暮色苍苍,人回家,鸟归巢,天地都笼罩在一片静谧之中,特别是在冬夜,世界会尤其安静吧?但是天欲雪,说明老天还在动,马上,雪花就要飞舞起来了。
“能饮一杯无”呢?这是在邀请朋友啊,朋友也罢,诗人也罢,现在都还在自己的家里,静静地坐着,但是,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诗人心动了,想朋友了,把酒都摆好了。
然后呢?然后他可能让一个小童带着诗,也就是邀请函,去不远处的朋友家。可想而知,朋友接到这么一个邀请,一定会来吧?哪怕在这个过程中,雪已经下起来了,朋友也会踏雪而来。每一句都是动与静的结合,这是多么美妙的韵律呀。
文化传承,莫淡忘了二十四节气
2013年5月5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这天是孟夏之日,二十四节气的立夏,可是有多少人知道这个日子?有多少人了解这个节气?又有多少人记得二十四节气?
“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夏天来了,但迎接夏天可不仅仅是换上夏装这么简单。谈及夏天,大多数同学想到的多为炎日、蚊子、冰激凌、暑等等,而对立夏、夏至的传统知之甚少。人们慢慢忘记立夏吃蛋保平安、称重求吉祥的传统,或是根本没有听说过这些有趣的风俗,二十四节气正慢慢退出了我们的视野。
立夏曾是一个非常隆重的日子,这天古代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去迎夏,举行迎夏仪式。君臣的穿戴、车旗都要朱红色的,以表达对丰收的企求。节气多用来指导农作,但因为随着时代的进步,二十四节气在农业上已经不被需要,一片片的温室大棚完全可以不受外界气候的制约,根据作物需要适当予以供给,谁还用去记忆诸如“立夏芝麻小满谷”,“立夏麦咧嘴,不能缺了水”那样没有得到现代科学论证的农谚呢?.zhlzw.中华励志网
曾经的恢宏在如今烟消云散,不禁使我们顿生感伤。不仅是节气,的农历也在不知不觉中渐渐淡去,要不是还有农历春节和一些农历节日的支撑,农历在我们脑海中的记忆也会变得更加模糊。试问现在还有多少人过着农历生日?笔者调查的结果是过阳历生日的同学占着大多数,“农历都是老一辈人过的日子,阳历比较现代化。”调查中有同学如此说道。
此外,笔者通过采访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发现,南方和发达沿海地区对节气的记忆比北方和内陆地区淡得多。面对着外来文化的传播和全球化的深入,我们本土的文化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虽然不能完全拒绝排斥外来文化,但我们有也有义务去保留好发展好我们自己的传统优良文化,因为那是我们先人智慧与汗水的结晶,是我们的历史,是我们的根。
作为人,我们要让自己民族的文化发扬光大,二十四节气被逐渐淡忘可能不是什么大事,可它影射着现代人淡忘传统,被新世纪的漩涡潮流越卷越深的不良前兆,如果就这样放任自流,我们的传统文化谁来拯救?我们的民族之根谁来保护?
在此,笔者希望大家多开展一些传统文化知识和各类实践活动,积极传播继承我们的文化,让传统继续传承,让先人的智慧继续闪烁,血脉相承。
孟夏之月,天地始交,万物并秀作者是谁
屈原。屈原·孟夏的诗句。孟夏,是进入夏季的个月,即四月为孟夏,用十二地支中的巳表示。二十四节气,是干支历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孟夏包括立夏与小满两个节气。“夏”是“大”的意思,是指春天播种的植物已经直立长大。明人《遵生八笺》一书中写有:“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
万物并秀哪个节气
“万物并秀”描写的节气是立夏。
它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每年5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45度为立夏节气。“万物并秀”出自明代高濂《遵生八笺》: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古人认为,从立夏开始,天气将更适宜农作物生长。
对于以农耕为主的人来说,立夏是重要的时间,是农民安排农事生产的重要参照物。因此,在各地诞生了许多与立夏相关的农事谚语。
当然,我国幅员辽阔,同一节气,不同的地区气温可能会有很大的别,相应的农事活动和农谚也有较大异,但是无论江南还是华北,农民朋友都有自己要着手忙碌的农事作业,也都有着对五谷丰登的美好期望。
立夏气温升高,降水增多,非常适宜农作物的播种和生长,因此,田间劳作也日益繁忙。一些相关的农谚如“立夏前后,种瓜点豆”“立夏芝麻小满谷”“季节到立夏,先种黍子后种麻”等,反映了立夏前后可以栽种的农作物繁多,所以有“立夏乱种田”的农谚。
关于“立夏”的谚语:
1、碗豆立了夏,一夜一个权。
2、立夏种绿豆。
3、麦秀风摇,稻秀雨浇。
4、立夏小满田水满,芒种夏至火烧天。
5、把草把料,牲口欢跳。
6、饥无劲,饱无劲,不饥不饱才有劲。
7、盐碱地,勤中耕,才有季季好收成。
8、立夏三日正锄田。
9、立夏落雨,谷米如雨。
10、年驴月马十天看老牛。
11、麦旺四月雨,不如下在三月二十几。
12、饲料多样,定时定量。
13、立夏种姜,夏至收娘。
14、先草后料,四角拌到。
15、立夏小满,江河水满。
孟夏在古代时令中是指农历几月 孟夏在古代时令中属于农历哪几月
1、孟夏在古代时令中指的是指农历四月。
2、孟夏也叫作初夏,指农历四月。农历一年四季中的每个季节都有孟、仲、季的排列。农历夏季的三个月即四、五、六月。
3、孟夏之日,万物并秀,这句话出自明人《莲生八戕》一书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这时夏收作物进入生长后期,冬小麦扬花灌浆,油菜接近成熟,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
4、故农谚有立夏看夏之说,所以,我国古代很重视立夏节气。据记载,周朝时,立夏这天,帝王要亲率文武百官到郊外迎夏,并指令司徒等官去各地勉励农民抓紧耕作。
孟夏这首诗什么意思
江南的初夏时节,子母竹像编排起来一样。蜃(大蛤)吹气可成楼阁虚景,蛙声像奏乐一般。
全诗如下:
江南孟夏天,慈竹笋如编。蜃气为楼阁,蛙声作管弦。
出自唐代贾弇的《孟夏》,是一首留世名诗。
扩展资料
关于孟夏这首诗的体会:
江南孟夏天,慈竹笋如编。谷雨前后,江南处处竹园中,春笋伴随着雷声雨声,争先恐后地顶破园土,伸展着秀美的腰身,睁开眼看这个陌生的世界。脚下是沃土,身边是青草,母亲用绿伞为孩子们撑起一片清凉。时光在孩子们的拔节声中悄悄流逝。过不了多少天,孩子们也会长成一棵棵妩媚的绿竹。
古人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和绿竹和她的孩子们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是人类的幸运。更愿竹笋们健康长大,以慰籍我们的情怀。
参考资料来源:
江南孟夏天,慈竹笋如编。蜃气为楼阁,蛙声作管弦
孟夏:初夏,指农历四月。慈竹:竹名,亦称子母竹。如编:象编排起来一样。蜃气:古人以为蜃(大蛤)吹气可成楼阁虚景,实际是光线穿过不同密度的空气,经过折射,把远景显现在空中的一种幻影,也称为海市蜃楼。管弦:形容蛙的鸣叫象奏乐一样。
唐·贾弇《孟夏》
大概就是:
江南初夏的天气,慈竹的竹笋像编排起来一样。蜃气成楼阁虚景,蛙的鸣叫象奏乐一样。
初夏,指农历四月
孟夏:初夏,指农历四月。农历一年四季中的每个季节都有“孟”、“仲”、“季”的排列。农历夏季的三个月即四、五、六月,分别对应称为“孟夏”“仲夏”“季夏”。
孟夏,是进入夏季的个月,即四月为孟夏,用十二地支中的巳表示。二十四节气,是干支历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
孟夏包括立夏与小满两个节气。“夏”是“大”的意思,是指春天播种的植物已经直立长大。明人《遵生八笺》一书中写有:“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