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宁夏多少项重点改革任务全面推进
宁夏在十三五期间推出了大量重点改革任务,包括但不限于:1. 实施生态优先发展战略,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2. 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3. 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促进乡村经济全面发展。4. 推进国资国企改革,促进企业健康发展。5. 推进金融改革,促进金融体系稳定发展。6. 推进人才强省战略,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提高人才使用效益。7. 推进科技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8.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9. 推进全面依法治省,提高法制化水平。10. 推进文化强省战略,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以上仅是宁夏十三五期间的部分重点改革任务,宁夏还将继续深化改革,推动经济各方面发展。
【关注】十三五期间,宁夏多少项重点改革任务全面推进
【关注】十三五期间,宁夏多少项重点改革任务全面推进
宁夏农业技术学院
始建于1949年的宁夏农业学校是一所以培养中等农业职业技术和经济管理人才的中职学校,在我区中等农业职业技术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现设23个中职专业,其中涉农专业15个,设施农业、畜牧兽医和农产品加工成为自治区骨干专业。建校62年来,累计培养中专毕业生21000余人,函授专本科学员3100人,举办中短期农业技术和管理培训班培训80000余人次,职业技能鉴定23000人次。他们中的许多人已成为我区各级行政、经济管理、科研、推广、生产部门的和技术骨干,为宁夏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显著贡献。的三中全会以来,学校以“”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方向,坚持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实施“改革、创新、建设和发展”战略,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了办学水平。形成了集中等职业教育、高等函授教育、职业培训、技能鉴定及为一体的多功能办学格局。1999年荣获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中专)称号。[1]
学校地处银川市西夏区文萃北街大连路职业教育园区,学校总占地面积778亩(518926 m2)。其中校园占地面积270亩(180090 m2),实习综合农场508亩(338836 m2)。教学设施齐全。图书馆藏书14.2万册,中外文期刊500余种。体育设施完善。有71个实验室,设有电子阅览室、多媒体电教室。建立了具有教学、管理和信息交流功能的校园网。
学校在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同时,在广夏贺兰山葡萄酿酒有限公司、宁夏家畜繁育中心等几十家科研单位和企业建立了稳固的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生产实习提供了良好的场所。
学校现有专教师280人,其中专任教师208人,教师72人,高级职称的教师98人,“双师”型教师109人。
六十二年的史,形成了学校“开放、合作、包容、发展”的办学传统,铸成了力争上流“白杨树精神”,培育了“笃信好学、志在生民”的校训。在全校师生中营造了浓厚的“技能成才、技能致富、技能创业”的氛围。
宁夏创立50年有哪些辉煌成就?拜托各位了 3Q
50年来,宁夏GDP由1957年的2.58亿元跃至2007年的834.16亿元,地方财政收入由0.37亿元增为80亿元,全固定资产投资由0.15亿元增为621.8亿元,实现进出口总额由1978年的0.3亿美元增为15.84亿美元,全年城乡居民储蓄余额由0.08亿元增为613.96亿元,农村人口由2002年的29.7万人减少到5万人左右。 9月23日,我区610万回汉各族群众迎来了自治区成立50华诞。50年,弹指一挥间。回顾50年来自治区经济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展望光辉前景,我区各族群众充满信心。 GDP是1958年的323倍 城乡居民储蓄增加600多亿 2007年全区GDP实现834.16亿元,是1957年的323倍,是1978年的64倍,连续9年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743元,是1957年的93.5倍,是1978年的37倍;地方一般预算收入80亿元,是1957年的216倍,是1978年的25.3倍。 自治区刚成立时,工业企业凤毛麟角,日用工业品绝大部分依赖外地。经过50年的建设,已形成门类较齐全的工业体系,经济效益不断提高。2007年,全区工业完成增加值420.28亿元,分别是1957年的10倍和1978年的63.6倍;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和综合经济指数均创历史水平。 2007年,全区农业完成增加值97.90亿元,分别是1957年的54倍和1978年的32倍。大柳树水利工程建成后远期可新增灌溉面积2000万亩。2007年,全区粮食总产量达316万吨,是1957年的5.6倍,1978年的2.7倍,且连续3年保持在300万吨的高产平台上,再次创出历史新高。 2007年,全区服务业完成增加值315.98亿元,分别是1957年的564倍和1978年的94.6倍;实现全区消费品零售总额233亿元,分别是1957年的197.29倍和1978年的46.19倍。目前,全区每百人拥有电话23.22部,每百人拥有移动电话44.68部;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由50年前的0.08亿元增为613.96亿元。 自2005年新农村建设以来,宁夏投入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扶贫开发、百万农民培训等资金超过80亿元,实现了乡乡通油路、通宽带、行政村通公路、户户通电、村村通电话、通广播电视的目标。 城市化率达到45% 人均发电量 城市建成面积和绿化面积扩大一倍以上,城市化率提高到45%,位居西部第三。以银川市为中心、地级城市为骨干、县城和中心镇为基础的城市体系初步形成。目前,宁夏有12个市县的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过亿元,2个县级市进入西部百强。 作为一个小省区,我区能源非常丰富,煤炭储量居全国第6位,人均产煤列全国第3位。2007年,煤炭产能达到4000万吨,是1957年的117.6倍,是1978年的4倍。 已建成的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和沙坡头水利枢纽工程以及规划建设的大柳树水利枢纽工程,总装机容量可达240万千瓦。依托水资源和煤炭资源的优势,电力工业发展潜力巨大,规划建设火电装机0万千瓦左右。2007年,电力装机容量达到800万千瓦,人均发电量在全国占第1位。 被称为宁夏“一号工程”的宁东能源化工基地集中了宁夏80%的煤炭资源,是全国重要的煤炭基地、电力基地和煤化工基地。据测算,到2020年基地总投资将达到3000亿元,全部项目建成后,将新增工业增加值近800亿元,可带动宁夏及周边省区100万人口脱贫致富。 高速公路突破1000公里 97万人饮水难得到解决 自治区成立前,宁夏没有。1958年包兰建成通车,361公里干线横贯宁夏;1995年宝中建成通车,成为欧亚大陆桥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2月太中银破土动工,东起山西太原榆次编组站,西至我区中卫迎水桥编组站和银川站,穿过了宁东能源化工基地,打开了宁东通向全国的出口通道,成为宁夏连接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便捷的通道,将银川由交通的末梢城市转变为全国网西北地区的枢纽中心。 “十五”期间我区共完成公路建设投资165.2亿元,是“九五”实际投资规模的2.6倍,新增公路2601公里,其中新增高速公路468公里,一、二级公路2133公里。2007年末,宁夏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0562公里,“三纵六横”骨干路网形成,京藏、银青、银福高速宁夏段建成通车。目前,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超过1000公里,人均拥有高等级公路通车里程在全国名列前茅,实现了所有县(市、区)1小时内上高速公路、乡镇通油路、行政村通公路,城乡居民的出行条件大为改善。 50年来,宁夏先后建成了青铜峡水利枢纽、固海扬水、盐环定扬水等一大批水利骨干工程,初步形成了灌溉、排水、防汛、抗旱等一整套完备的水利工程体系。“十五”期间,总计投资66亿元 (相当于1949至2000年投资总量的2倍多),建成了一大批事关发展全局的重点工程,新增灌溉面积70万亩,解决了97万人的饮水困难,增加和恢复水库库容1.8亿立方米。水安全、水经济、水环境、水景观、水文化“五位一体”的大水利格局初步形成。 通过实施全面禁牧和天然草场退牧还草工程、百万亩人工种草工程等,人工种草留床面积累计达到680万亩,天然草原围栏达到1500万亩,草原生态得到初步恢复。累计治理沙化土地46.7万公顷;实现了治理速度大于扩展速度的历史性转变,成为个“人逼沙退”的省区。 招商引资740亿元 人口减至5万 50年来,宁夏外贸从无到有,目前已与121个(地区)发展贸易往来,2007年实现进出口总额15.84亿美元,是1978年的53.5倍。近5年宁夏累计进出口总额56亿美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740亿元。 截至2005年,宁夏共在引黄、扬黄灌区建设吊庄基地24处,开发耕地83万亩,搬迁南部山区农民32.8万人,就地旱地改水浇地安置8.4万人。农村人口由五年前的29.7万人减少到5万人左右。 2007年,宁夏城镇居民人均收入达1085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180元,与5年前比,年均分别增长12.3%和10.7%。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6210元,增长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