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主要养殖鱼类
总之,经过水量和盐分的逐渐增加,及地质历史上的沧桑巨变,原始海洋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海洋。藻类、贝类、鱼类、虾蟹类的养殖。
咸海水养殖业_咸水养殖和海水养殖
咸海水养殖业_咸水养殖和海水养殖
选择作咸淡水鱼类养殖的池塘应靠近河口近岸,有咸水源,具潮灌或提灌、排水系统,排灌分流。供水盐度变幅0·5‰—16‰,pH值6·8—8·2,水质符合渔用水质标准。每口池塘面积5—15亩,面积30亩,蓄水深1·8—2·5米,装备有增氧机,部分池塘还安置自动喷料机。
池塘使用一后,干塘、暴晒至塘底龟裂,除去污泥,然后纳水,施放生石灰100—150公斤/亩。池塘放鱼种前需“培水”,养鱼即养水,池水能维持适当的微绿色或绿色,则养鱼已经成功了一半。水色和透明度是养殖业者鉴定池塘水质好坏的主要依据。咸淡水池塘养鱼的水色一般要调控以小球藻、衣藻和小环藻为主群体的绿、硅藻类,呈绿色或褐绿色,透明度30—40厘米。要设法控制硅藻类、藻类和蓝藻类的过量繁殖;又要设法控制枝角类和桡足类的徒长,使水色和水质保持相对稳定。
幼鱼中间培育
项目实施的11126·25亩咸淡水池塘,饲养的鱼类品种均为吃食型、吞食型鱼类,其天然苗或人工繁殖种苗,稚、幼、成鱼均有食性上的转变和取食方式的改变。其次是其大部分仔、稚鱼都生活在高盐度海水,早期幼鱼之后才逐渐进入咸淡水,以至纯淡水水域觅食、生长,生态环境也发生了改变;再次是人工饲养条件下,由于种质、人工饲养技术,鱼体取食能力的异,鱼类的个体生长异显著。以上这些均需要通过中间培育,以求得食性一致、规格整齐,对水生态,特别是盐度变化适应力强的健康养殖群体。中间培育包括驯化、分级饲养和人工诱食、驯饵两个过程,采用的方法有定置网箱、网围和小土池。网箱用尼龙网片制作,规格6—20平方米,箱深结合本人养殖生产实践体会,在池塘养殖条件下,饲料中粗蛋白的含量可以降低至23%以下,因为池塘中有相当的饵料生物可被利用,而在集约化养殖条件下,粗蛋白必须保证在32%以上,饲料中粗脂肪含量不宜超过10%,以6%~8%合适。1·2—1·5米。网箱定置在池塘内。网箱培育时可视池塘的水色、透明度,体长3厘米的花鲈、尖吻鲈、红拟石首鱼等放养量为150—200尾/平方米;体长1·5—2·5厘米的黄鳍鲷、灰鳍鲷等放养量为300—350尾/平方米,经20—25天,分别长成体长5厘米和3厘米,分筛后分别转入网围中间培育池塘内。5厘米体长的花鲈、尖吻鲈等放养量为80—120尾/平方米,经20—25天饲养长成7—8厘米之后,拆除网围,原池或转池继续培育,放养量改为15—25尾/平方米,经25—30天长成10—12厘米鱼种(幼鱼)。3厘米的黄鳍鲷等鲷类直接放入中间培育土池,放养量35—40尾/平方米,经70—90天长成5—8厘米鱼种。其他的饲养鱼类,包括鲻、紫红笛鲷、卵形鲳鲹、金钱鱼、细鳞鱼刺、黄斑蓝子鱼和中华乌塘鳢等依其不同的食性和取食习性,均可依上述的方法参照进行。
驯养是使稚幼鱼或早期幼鱼从原来生活于较高盐度的天然海区或培育场转变为适应咸水或淡水生境。原处于开放式海区转变为适应围隔式池塘生境。淡化过程中盐度的日下降值宜控制在5‰以内。人工诱食驯养是人为地使掠食性鱼类从原来捕食轮虫、桡足类、环虫及活鱼、虾、蟹、软体动物等习性改变为吞食人工投喂的鱼糜、鱼块及配合软、硬、膨化颗粒饲料。
饲养模式
1、单养 适宜单养的品种为主动摄食的肉食性鱼类以及排他性强的占地性鱼类。池塘单养模式见表1。2、间养 主养一种鱼,辅助性搭配养殖另一种鱼的池塘饲养鱼方式称间养,一般主养鱼占总产量的80%,辅助性鱼占20%左右。3、混养 混养有利于栖息水层的合理使用,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减少饲料的残留和污染池塘生境,减少病害发生,但混养应顾及收获的一致性、方便性以及混养鱼类所具有的互益性。由于多数鱼类具硬棘鳍条和颌齿,特别注意起捕鱼类时,防止伤及其他混养鱼类。
各种鱼类都有池塘饲养单位面积(或单位容量)的负载量,从健康养殖上说,为了保持养殖水体的可持续使用,一般使用单位面积(容量)的载鱼量或环境容养量为宜。依各种鱼类的养殖、日生长率、饲料系数和投资回报率等作为评价单位水体放养密度及负载量指标,推导出咸淡水鱼类池塘健康养殖单位面积载鱼量。详见表2。
饲料投喂
长。
各参加试验的养殖场都根据各自驯饲养鱼类的食性和摄食方式,在饲料选择和制做上分为植食性饲料和动食性饲料两类,动食性饲料又分为粉状和软颗料、干颗粒、膨化颗粒配合饲料4种类型。由于本项目的饲养鱼类多为动食性 鱼旨、鲷、笛鲷、鲹、石首科等鱼类,目前较多采用的是饲料厂家生产的鲈、鲷鱼类配合颗粒饲料,以代替传统的喂冰鲜或急冻海鱼糜或鱼块。植食性饲料主要应用在养鲻上,多为饲料厂家生产的杂食性鱼类饲料。
投喂方式分为人工撒喂、定置饲料篮投喂和喷料机投喂。主养花鲈、尖吻鲈、笛鲷、鲳鲹、拟石首鱼等,采用池塘设置小木桥、定点人工撒喂;黄鳍鲷等鲷类,金钱鱼、鱼刺、中华乌塘鳢等采用定点放置饲料篮喂养为主;鲻、蓝子鱼等采用遍洒或喷料机定时喷喂。投饲量一般为池塘总鱼体重的2%—3%(干重),早期幼鱼为3%—5%,幼成鱼为2%。
水质管理
项目的实施地点在珠江口沿岸池塘。珠江口水质污染日趋,因而,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如何调控好池塘本身的小生境,就成为本项目主要的技术措施。为此饲养期间的水质管理实际上是把池塘的几个重要指标控制在一定的标准之内,包括水的透明度30—40厘米,pH值7·2—8·2,溶解氧高于3毫克/升,有机物耗氧量8—12毫克/升,氨小于0·1毫克/升,浮游植物总生物量20—30毫克/升;浮游动物总生物量8毫克/升等。为了使饲养池的水质相对稳定,除了适当添换水,启动增氧机外,可采用复合微生物菌群,硝化水中的氨氮和亚氮,使有益菌落成为优势种群,保持良好、稳定的生态环境。斗门的试验池塘应用有益微生物池塘发病率相对比对照塘降低25%—30%。此外还可以使用底质改良剂,它既能净化水质,吸附各种残留物,又能沉淀螯合各种有毒物质,比如重金属离子等。
病害防治
咸炎水围隔式池塘中饲养鱼类所发生的病虫害既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普遍性方面表现在饲养鱼类的发病往往是多种病原体同时作用的结果,寄生虫病一般危害幼鱼期,尤其是早期幼鱼,传染性疾病主要危及成鱼;特殊性方面表现在枯水期,盐度较高的情况下,致病病原体多数为海水型,如隐核虫、圆鳞盘虫、东方虱、弧菌和海水屈挠菌,洪汛期盐度较低,致病的病原体多数为淡水型,如指环虫,中华鳋和气单胞菌等。所以咸淡水交汇的池塘,病害表现特别复杂。
病害防治除了做好养殖水体的小环境生态调控,采用科学的养殖模式,注意鱼类的饲料和营养组成外,应立足于以防为主,防治结合。本项目在推广使用寡糖分子防治上,总计对东莞片的尖吻鲈苗浸泡8万尾,斗门片花鲈苗浸泡8万尾,龙穴岛片的黄鳍鲷浸泡8万尾,在预防细菌性病害方面的起到一定的作用。基因工程的应用也正在进行和观察之中。包括组织、化学和工程的全面使用将是本项目的实施宗旨,也是走向健康养殖的必经之路。
由于传统习惯,许多防病措施无法一下子全面落实,病了之后只能采取积极治疗措施。东莞片除了作病原检测外,重点放在水体消毒。消毒的物主要是和复方稳定,几乎采用全封闭式的池塘养殖;斗门片和龙穴岛片采用换水后施放或季胺盐;口服物上多采用抗菌素类物,其中东莞片通过敏试验,较有针对性地采用了高敏感性物。
选择作咸淡水鱼类养殖的池塘应靠近河口近岸,有咸水源,具潮灌或提灌、排水系统,排灌分流。供水盐度变幅0·5‰—16‰,pH值6·8—8·2,水质符合渔用水质标准。每口池塘面积5—15亩,面积30亩,蓄水深1·8—2·5米,装备有增氧机,部分池塘还安置自动喷料机。
池塘使用一后,干塘、暴晒至塘底龟裂,除去污泥,然后纳水,施放生石灰100—150公斤/亩。池塘放鱼种前需“培水”,养鱼即养水,池水能维持适当的微绿色或绿色,则养鱼已经成功了一半。水色和透明度是养殖业者鉴定池塘水质好坏的主要依据。咸淡水池塘养鱼的水色一般要调控以小球藻、衣藻和小环藻为主群体的绿、硅藻类,呈绿色或褐绿色,透明度30—40厘米。要设法控制硅藻类、藻类和蓝藻类的过量繁殖;又要设法控制枝角类和桡足类的徒长,使水色和水质保持相对稳定。
幼鱼中间培育
项目实施的11126·25亩咸淡水池塘,饲养的鱼类品种均为吃食型、吞食型鱼类,其天然苗或人工繁殖种苗,稚、幼、成鱼均有食性上的转变和取食方式的改变。其次是其大部分仔、稚鱼都生活在高盐度海水,早期幼鱼之后才逐渐进入咸淡水,以至纯淡水水域觅食、生长,生态环境也发生了改变;再次是人工饲养条件下,由于种质、人工饲养技术,鱼体取食能力的异,鱼类的个体生长异显著。以上这些均需要通过中间培育,以求得食性一致、规格整齐,对水生态,特别是盐度变化适应力强的健康养殖群体。中间培育包括驯化、分级饲养和人工诱食、驯饵两个过程,采用的方法有定置网箱、网围和小土池。网箱用尼龙网片制作,规格6—20平方米,箱深1·2—1·5米。网箱定置在池塘内。网箱培育时可视池塘的水色、透明度,体长3厘米的花鲈、尖吻鲈、红拟石首鱼等放养量为150—200尾/平方米;体长1·5—2·5厘米的黄鳍鲷、灰鳍鲷等放养量为300—350尾/平方米,经20—25天,分别长成体长5厘米和3厘米,分筛后分别转入网围中间培育池塘内。5厘米体长的花鲈、尖吻鲈等放养量为80—120尾/平方米,经20—25天饲养长成7—8厘米之后,拆除网围,原池或转池继续培育,放养量改为15—25尾/平方米,经25—30天长成10—12厘米鱼种(幼鱼)。3厘米的黄鳍鲷等鲷类直接放入中间培育土池,放养量35—40尾/平方米,经70—90天长成5—8厘米鱼种。其他的饲养鱼类,包括鲻、紫红笛鲷、卵形鲳鲹、金钱鱼、细鳞鱼刺、黄斑蓝子鱼和中华乌塘鳢等依其不同的食性和取食习性,均可依上述的方法参照进行。
驯养是使稚幼鱼或早期幼鱼从原来生活于较高盐度的天然海区或培育场转变为适应咸水或淡水生境。原处于开放式海区转变为适应围隔式池塘生境。淡化过程中盐度的日下降值宜控制在5‰以内。人工诱食驯养是人为地使掠食性鱼类从原来捕食轮虫、桡足类、环虫及活鱼、虾、蟹、软体动物等习性改变为吞食人工投喂的鱼糜、鱼块及配合软、硬、膨化颗粒饲料。
饲养模式
1、单养 适宜单养的品种为主动摄食的肉食性鱼类以及排他性强的占地性鱼类。池塘单养模式见表1。2、间养 主养一种鱼,辅助性搭配养殖另一种鱼的池塘饲养鱼方式称间养,一般主养鱼占总产量的80%,辅助性鱼占20%左右。3、混养 混养有利于栖息水层的合理使用,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减少饲料的残留和污染池塘生境,减少病害发生,但混养应顾及收获的一致性、方便性以及混养鱼类所具有的互益性。由于多数鱼类具硬棘鳍条和颌齿,特别注意起捕鱼类时,防止伤及其他混养鱼类。
各种鱼类都有池塘饲养单位面积(或单位容量)的负载量,从健康养殖上说,为了保持养殖水体的可持续使用,一般使用单位面积(容量)的载鱼量或环境容养量为宜。依各种鱼类的养殖、日生长率、饲料系数和投资回报率等作为评价单位水体放养密度及负载量指标,推导出咸淡水鱼类池塘健康养殖单位面积载鱼量。详见表2。
饲料投喂
长。
各参加试验的养殖场都根据各自驯饲养鱼类的食性和摄食方式,在饲料选择和制做上分为植食性饲料和动食性饲料两类,动食性饲料又分为粉状和软颗料、干颗粒、膨化颗粒配合饲料4种类型。由于本项目的饲养鱼类多为动食性 鱼旨、鲷、笛鲷、鲹、石首科等鱼类,目前较多采用的是饲料厂家生产的鲈、鲷鱼类配合颗粒饲料,以代替传统的喂冰鲜或急冻海鱼糜或鱼块。植食性饲料主要应用在养鲻上,多为饲料厂家生产的杂食性鱼类饲料。
投喂方式分为人工撒喂、定置饲料篮投喂和喷料机投喂。主养花鲈、尖吻鲈、笛鲷、鲳鲹、拟石首鱼等,采用池塘设置小木桥、定点人工撒喂;黄鳍鲷等鲷类,金钱鱼、鱼刺、中华乌塘鳢等采用定点放置饲料篮喂养为主;鲻、蓝子鱼等采用遍洒或喷料机定时喷喂。投饲量一般为池塘总鱼体重的2%—3%(干重),早期幼鱼为3%—5%,幼成鱼为2%。
水质管理
项目的实施地点在珠江口沿岸池塘。珠江口水质污染日趋,因而,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如何调控好池塘本身的小生境,就成为本项目主要的技术措施。为此饲养期间的水质管理实际上是把池塘的几个重要指标控制在一定的标准之内,包括水的透明度30—40厘米,pH值7·2—8·2,溶解氧高于3毫克/升,有机物耗氧量8—12毫克/升,氨小于0·1毫克/升,浮游植物总生物量20—30毫克/升;浮游动物总生物量8毫克/升等。为了使饲养池的水质相对稳定,除了适当添换水,启动增氧机外,可采用复合微生物菌群,硝化水中的氨氮和亚氮,使有益菌落成为优势种群,保持良好、稳定的生态环境。斗门的试验池塘应用有益微生物池塘发病率相对比对照塘降低25%—30%。此外还可以使用底质改良剂,它既能净化水质,吸附各种残留物,又能沉淀螯合各种有毒物质,比如重金属离子等。
病害防治
咸炎水围隔式池塘中饲养鱼类所发生的病虫害既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普遍性方面表现在饲养鱼类的发病往往是多种病原体同时作用的结果,寄生虫病一般危害幼鱼期,尤其是早期幼鱼,传染性疾病主要危及成鱼;特殊性方面表现在枯水期,盐度较高的情况下,致病病原体多数为海水型,如隐核虫、圆鳞盘虫、东方虱、弧菌和海水屈挠菌,洪汛期盐度较低,致病的病原体多数为淡水型,如指环虫,中华鳋和气单胞菌等。所以咸淡水交汇的池塘,病害表现特别复杂。
病害防治除了做好养殖水体的小环境生态调控,采用科学的养殖模式,注意鱼类的饲料和营养组成外,应立足于以防为主,防治结合。本项目在推广使用寡糖分子防治上,总计对东莞片的尖吻鲈苗浸泡8万尾,斗门片花鲈苗浸泡8万尾,龙穴岛片的黄鳍鲷浸泡8万尾,在预防细菌性病害方面的起到一定的作用。基因工程的应用也正在进行和观察之中。包括组织、化学和工程的全面使用将是本项目的实施宗旨,也是走向健康养殖的必经之路。
由于传统习惯,许多防病措施无法一下子全面落实,病了之后只能采取积极治疗措施。东莞片除了作病原检测外,重点放在水体消毒。消毒的物主要是和复方稳定,几乎采用全封闭式的池塘养殖;斗门片和龙穴岛片采用换水后施放或季胺盐;口服物上多采用抗菌素类物,其中东莞片通过敏试验,较有针对性地采用了高敏感性物。
人工养殖的基围虾是海鲜吗
基围虾是近岸浅海虾类,属于杂食性动物,环境适应性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海洋调查船在红海首先发现了深海热液矿藏。而后,一些又陆续在其他大洋中发现了三十多处这种矿藏。强,也是海虾淡养的典型品种。它们一般生长在淡水河口或河流底部,但也可以在盐水或半咸淡的海湾中找到这种虾。我们购买的基围虾在看到养在淡水中的时候会以为它是淡水虾,其实淡水养殖的基围虾只是淡化过的虾苗。
基围虾原本就属于海洋生物品种,现在海水品种淡水养殖的现象已经很普遍了。因此,虽然基围虾不是典型的海洋产物,但仍然可以被归类为“海鲜”范畴中的一部分。基围虾是一种广泛被食用的海洋产物,其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很多海鲜爱好者的。
选购海不过,科学家们还是找到了窍门:他们准备利用热带和亚热带海域表面层和深海的水温来发电。这就是所谓的海水温发电。这就是说,设计的海洋饲养场将和海水温发电站联合在一起。鲜的注意事项
1、新鲜度:选择新鲜的海鲜是最重要的。观察海鲜的外观,它应该有明亮的颜色,肉质应该坚实、有弹性,没有刺骨的异味。如果有条件,可以嗅闻一下,新鲜的海鲜应该有清香的海洋气味。
2、来源和质量:选择可靠的供应商和信誉良好的海鲜市场,确保海鲜的来源可追溯。适当的渔业管理和养殖法规有助于确保海鲜的质量和安全性。
3、季节性:了解不同海鲜的季节性。购买当季的海鲜,通常会提供新鲜和高质量的产品。如果海鲜是进口的,确保它们符合相应或地区的进口要求。
4、处理和保存: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确保海鲜按照正确的温度和湿度保存。避免购买已经腐烂或远超过保质期的海鲜。
5、有机海鲜:如果关注环境和可持续性问题,可以考虑选择有机或可持续捕捞的海鲜。有机认证的海鲜可能更注重环境友好和对生态系统的保护。
海洋资源开发展望
——海水养殖产量占比逐步提升自然界的大海
有些读者可能会想,在海洋中不能长粮食,怎么能成为未来的粮仓呢?1、
大海(seas and oceans; the ocean; the sea )即海洋。其实海与洋还是有些别的。 海和洋的区分:
广阔的海洋,从蔚蓝到碧绿,美丽而又壮观。海洋,海洋。人们总是这样说,但好多人却不知道,海和洋不完全是一回事,它们彼此之间是不相同的。那么,它们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关系呢?
洋,是海洋的中心部分,是海洋的主体。世界大洋的总面积,约占海洋面积的89%。大洋的水深,一般在3000米以上,最深处可达1万多米。大洋离陆地遥远,不受陆地的影响。它的水分和盐度的变化不大。每个大洋都有自己独特的洋流和潮汐系统。大洋的水色蔚蓝,透明度很大,水中的杂质很少。世界共有4个,即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
海,在洋的边缘,是大洋的附属部分。海的面积约占海洋的11%,海的水深比较浅,平均深度从几米到二三千米。海临近大陆,受大陆、河流、气候和季节的影响,海水的温度、盐度、颜色和透明度,都受陆地影响,有明显的变化。夏季,海水变暖,冬季水温降低;有的海域,海水还要结冰。在大河入海的地方,或多雨的季节,海水会变淡。由于受陆地影响,河流夹带着泥沙入海,近岸海水混浊不清,海水的透明度。海没有自己的潮汐与海流。海可以分为边缘海、内陆海和地中海。边缘海既是海洋的边缘,又是临近大陆前沿;这类海与大洋联系广泛,一般由一群海岛把它与大洋分开。我国的东海、南海就是太平洋的边缘海。内陆海,即位于大陆内部的海,如欧洲的波罗的海等。地中海是几个大陆之间的海,水深一般比内陆海深些。世界主要的海接近50个。太平洋最多,大西洋次之,印度洋和北冰洋不多。
2、海洋的形成
海洋是怎样形成的?海水是从哪里来的?
对这个问题目前科学还不能作出的,这是因为,它们与另一个具有普遍性的、同样未解决的太阳系起源问题相联系着。
现在的研究证明,大约在50亿年前,从太阳星云中分离出一些大大小小的星云团块。它们一边绕太阳旋转,一边自转。在运动过程中,互相碰撞,有些团块彼此结合,由小变大,逐渐成为原始的地球。星云团块碰撞过程中,在引力作用下急剧收缩,加之内部放射性元素蜕变,使原始地球不断受到加热增温;当内部温度达到足够高时,地内的物质包括铁、镍等开始熔解。在重力作用下,重的下沉并趋向地心集中,形成地核;轻者上浮,形成地壳和地幔。在高温下,内部的水分汽化与气体一起冲出来,飞升入空中。但是由于地心的引力,它们不会跑掉,只在地球周围,成为气水合一的圈层。
位于地表的一层地壳,在冷却凝结过程中,不断地受到地球内部剧烈运动的冲击和挤压,因而变得褶皱不平,有时还会被挤破,形成与火山爆发,喷出岩浆与热气。开始,这种情况发生频繁,后来渐渐变少,慢慢稳定下来。这种轻重物质分化,产生大动荡、大改组的过程,大概是在45亿年前完成了。
地壳经过冷却定形之后,地球就像个久放而风干了的苹果,表面皱纹密布,凹凸不平。高山、平原、河床、海盆,各种地形一应俱全了。
在很长的一个时期内,天空中水气与大气共存于一体;浓云密布。天昏地暗,随着地壳逐渐冷却,大气的温度也慢慢地降低,水气以尘埃与火山灰为凝结核,变成水滴,越积越多。由于冷却不均,空气对流剧烈,形成雷电狂风,暴雨浊流,雨越下越大,一直下了很久很久。滔滔的洪水,通过千川万壑,汇集成巨大的水体,这就是原始的海洋。
原始的海洋,海水不是咸的,而是带酸性、又是缺氧的。水分不断蒸发,反复地形云致雨,重又落回地面,把陆地和海底岩石中的盐分溶解,不断地汇集于海水中。经过亿万年的积累融合,才变成了大体匀的咸水。同时,由于大气中当时没有氧气,也没有臭氧层,紫外线可以直达地面,靠海水的保护,生物首先在海洋里诞生。大约在38亿年前,即在海洋里产生了有机物,先有低等的单细胞生物。在6亿年前的古生代,有了海藻类,在阳光下进行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慢慢积累的结果,形成了臭氧层。此时,生物才开始登上陆地。
3、海洋—21世纪的库
主题词或: 海洋科学
据有关医学专家预测,人类将在21世纪制服癌症。那么,人类靠的是何种灵丹妙?近年来,科学家们研究后发现,海洋将成为21世纪的库。
海参是一种含有高蛋白的名贵海味。然而,你可能没有想到,有几种海参会从释放出一种毒素,这种毒素具有抑制肿瘤的作用。
牡蛎——这种小小的贝类,十分鲜美可口,不过,它更大的价值却是由于含有一种抗生素。这种抗生素具有抗肿瘤作用。
目前,一些制业的研究人员正在进行从海藻和微小海洋生物提取有合物的实验,以作为医治某些疾病的有效手段。初步实验表明,从某种海绵状生物中提取的有毒物质,有抑制癌细胞发展的作用。从鱼体内提取的某种物质有助于治疗糖尿病,美国一位海洋问题专家形象地说:“海洋生物犹如一个可提供有关健康问题解决办法的咨询中心。”
鲨鱼是一种古老的海洋性鱼类,在全世界分布较广,共有多种。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上许多科学家对鲨鱼身体各部分的理、化学、生物化学及应用等方面进行了悉心的研究,特别是对鲨鱼体内抗肿瘤活性物质的研究更加引人注目。据有关资料,美国生物学家对鲨鱼进行了几十年的调查研究后,发现鲨鱼几乎不患任何病变,更极少得癌症,似乎对癌症有天然的免疫力。有些科学家将一些病原菌和癌细胞接种于鲨鱼体内,也不能使它们致病。看来,在鲨鱼体内有某种特殊的防护性化学物质。
的有关专家对鲨鱼的研究,几乎与上同步。1985年,上海水产学院和上海肿瘤研究所的专家们,首次发现鲨鱼血清在体外对人类红血球性白血病肿瘤细胞具有杀伤作用。这一科研成果为人类从海洋生物资源中寻找抗肿瘤物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5、海洋——矿物资源的聚宝盆
主题词或: 海洋科学
海洋是矿物资源的聚宝盆。经过20世纪70年代“10年海洋勘探阶段”,人类进一步加深了对海洋矿物资源的种类、分布和储量的认识。
(1)、油气田
人类经济、生活的现代化,对石油的需求日益增多。在当代,石油在能源中发挥位的作用。但是,由于比较容易开采的陆地上的一些大油田,有的业已告罄,有的濒于枯竭。为此,近20~30年来,世界上不少正在花大力气来发展海洋石油工业。
有浅海大陆架近200万平方千米。通过海底油田地质调查,先后发现了渤海、南黄海、东海、珠江口、北部湾、以及浅滩等7个大型盆地。其中东海海底蕴藏量之丰富,堪与欧洲的北海油田相媲美。
东海平湖油气田是东海发现的个中型油气田,位于上海东南420千米处。它是以天然气为主的中型油气田,深2000~3000米。据有关专家估计,天燃气储量为260亿立方米,凝析油474万吨,轻质原油874万吨。
(2)、稀锰结核
锰结核是一种海底稀有金属矿源。它是1973年由英国海洋调查船首先在大西洋发现的。但是世界上对锰结核正式有组织的调查,始于1958年。调查表明,锰结核广泛分布于4000~5000米的深海底部。它们是未来可利用的的金属矿资源。令人感兴趣的是,锰结核是一各种生矿物。它每年约以1000万吨的速率不断地增长着,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矿产。
目前,随着锰结核勘探调查比较深入,技术比较成熟,预计到21世纪,可以进入商业性开发阶段,正式形成深海采矿业。
(3)、海底热液矿藏
热液矿藏又称“重金属泥”,是由海脊(海底山)裂缝中喷出的高温熔岩,经海水冲洗、析出、堆积而成的,并能像植物一样,以每周几厘米的速度飞快地增长。它含有金、铜、锌等几十种稀,而且金、锌等金属品位非常高,所以又有“海底金银库”之称。饶有趣味的是,重金属五彩缤纷,有黑、白、黄、蓝、红等各种颜色。
在当今技术条件下,虽然海底热液矿藏还不能立即进行开采,但是,它却是一种具有潜在力的海底资源宝库。一旦能够进行工业性开采,那么,它将同海底石油、深海锰结核和海底砂矿一起,成为21世纪海底四大矿种之一。
6、海洋——未来的粮仓
主题词或: 海洋科学
是的,海洋里不能种水稻和小麦,但是,海洋中的鱼和贝类却能够为人类提供滋味鲜美、营养丰富的蛋白食物。
大家知道,蛋白质是构成生物体的最重要的物质,它是生命的基础。现在人类消耗的蛋白质中,由海洋提供的不过5%~10%。令人焦虑的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海洋捕鱼量一直徘徊不前,有不少品种已经呈现枯竭现象。用一句民间的话来说,现在人类把黄鱼的孙子都吃得不多了。要使海洋成为名副其实的粮仓,鱼鲜产量至少要比现在增加十倍才行。美国某海洋饲养场的实验表明,大幅度地提高鱼产量是完全可能的。
在自然界中,存在着数不清的食物链。在海洋中,有了海藻就有贝类,有了贝类就有小鱼乃至大鱼……海洋的总面积比陆地要大一倍多,世界上屈指可数的渔场,大抵都在近海。这是因为,藻生长需要阳光和硅、磷等化合物,这些条件只有接近陆地的近海才具备。海洋调查表明,在1000米以下的深海水中,硅、磷等含量十分丰富,只是它们浮不到温暖的表面层。因此,只有少数范围不大的海域,那儿由于自然力的作用,深海水自动上升到表面层,从而使这些海域海藻丛生,鱼群密集,成为不可多得的渔场。
海洋学家们从这些海域受到了启发,他们利用回升流的原理,在那些光照强烈的海区,用人工方法把深海水抽到表面层,而后在那儿培植海藻,再用海藻饲养贝类,并把加工后的贝类饲养龙虾。令人惊喜的是这一系列试验都取得了成功。
有关专家乐观地指出,海洋粮仓的潜力是很大的。目前,产量的陆地农作物每公顷的年产量折合成蛋白质计算,只有0.71吨。而科学试验同样面积的海水饲养产量可达27.8吨,具有商业竞争能力的产量也有16.7吨。
当然,从科学实验到实际生产将会面临许许多多困难。其中最主要的是从1000米以下的深海中抽水需要相当数量的电力。这么庞大的电力从何而来?显然,在当今条件下,这些能源需要量还无法满足。
据有关科学家计算,由于热带和亚热带海域光照强烈,在这一海区,可供发电的温水多达6万亿立方米。如果人们每次用1%的温水发电,再抽同样数量的深海水用于冷却,将这一电力用于饲养,每年可得各类海鲜7.5亿吨。它相当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人类消耗的鱼、肉总量的4倍。
通过这些简单的计算,不难看出,海洋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是完全可行的
80年代以来,我国海洋经济稳步发展,尤其是进入90年代后,海洋产业发展迅速,海洋经济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达20%以上。1990年我国海洋经济总产值为447.37亿元,1993年为978.78亿元,1996年则达2855.22亿元。1996年海洋产业的增加值为1266.3亿元,占整个沿海地区国内生产总值(GDP)的3.3%,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9%。1996年我国海洋产业结构如图2-5所示,其中,海洋水产业总产值达1445.27亿元,占海洋产业总产值的50.6%;海洋油气业总产值212.74亿元,占海洋产业总产值的7.5%;海洋盐业总产值为45.5亿元,占1.5%;沿海造船业总产值达193.84亿元,占6.8%;海洋交通运输业的总产值达540.6亿元,占18.9%;滨海旅游业收入达419.75亿元,占14.7%。
1.海洋水产业
我国海洋捕捞是传统产业。1950年有非机动渔船7.8万条,机动渔船仅200艘左右,海洋捕捞产量仅为54.5万吨。1965年海洋机动渔船迅速增加到7500多艘,非机动渔船也发展到12.9万条以上,海洋捕捞产量增至1万吨。1980年机动渔船增到12万艘,非机动渔船仍为12万条左右,海洋捕捞产量上升为281.3万吨。70年代以前,对黄、东海渔业资源的利用主要在124°E以西
海域进行捕捞。70年代以后,开始开发利用东经124°以东海域的鱼类资源。1994年的海洋捕捞量895.9万吨中,海洋鱼类占捕捞总产量的71.1%,虾蟹类占18.0%,贝类占8.0%,其它类占2.9%。1997年海水产量2176万吨,居世界位。在近海的主要捕捞对象是小黄鱼、大黄鱼、带鱼、马面鲀、真鲷、鲳鱼、鲐鱼、曼氏无针乌贼、对虾、毛虾、鹰爪虾、文蛤、杂色蛤、毛蚶、海参、海蜇等种类。这些传统经济鱼类由于我国近海的过度捕捞,一些名贵的鱼种如大黄鱼、小黄鱼、带鱼和墨鱼等的捕捞量急剧下降,资源衰退。例如,大黄鱼,在50~70年代,年均产量在10万吨以上,到80年代末还不到2万吨。不仅产量大幅度减少,而且质量也普遍下降,个体日趋小型化、低龄化,劣质鱼比重不断增加。沿海贝类资源也因过度采捕而呈衰减趋势,如辽东湾的毛蚶资源量,1975年为53万吨,1983年还不足4万吨。
海水养殖业我国始于80年代中期,现从北到南,放流港湾已有100多处,其中以黄海北部海洋岛渔场和山东南部渔场放流量。品种包括对虾、扇贝、鲍鱼、海参、海蜇、魁蚶、毛蚶、梭鱼等。我国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的生产情况如表2-16所示。
2.海洋油气业
我国陆架区海域面积达200多万平方公里,其中含油气盆地面积近100万平方公里,共有大中型新生代沉积盆地16个。我国自60年代以来在海上进行了大量油气资源勘探工作,尤其是1979年引进外资和勘探技术以来,海上石油勘探和开发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1990年底,累计完成测线59万公里,钻探井多口。1980年我国开发的海洋油气田仅5个,年产石油16.57万吨,1995年海洋石油年产量已达927.5万吨,1998年达到1631万吨。我国海洋天然气产量从1993年的2.89亿立方米,到1998年猛增至38.6亿立方米。
90年代以来,我国海洋油气业得到迅猛发展,这与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和我国多年来海洋油气勘探工作所取得的巨大成绩是分不开的。80年代以来我国海洋油气的开况如表2-17所示。
3.海洋运输业
我国现有大、中、小型商港160多个。这些港口大体上分为两类:一类是海湾港,共102个;另一类是河口港,共64个,分布在42条入海江河的河口附近。我国主要商港有40多个,其中上海、广州、大连、天津、秦皇岛、青岛、连云港、宁波、湛江等大型海港年吞吐量都在千万吨以上。据统计我国主要海港年吞吐量在50万吨以上的有36个,100万吨以上的32个,500万吨以上的有13个,1000万吨以上的有9个,2000万吨以上的有7个,3000万吨以上的有5个。
1995年,我国56个主要海港生产性码头泊位1263个,其中万吨级泊位394个,码头岸线长140多公里。我国海港货物吞吐量达8.02亿吨,其际集装箱吞吐量0.49亿吨,外贸货物吞吐量3.10亿吨。1998年海洋运输已承担起我国对外贸易70%的货运量。发展中的交通运输网,除沟通我国沿海地区外,还通过众多的航线加强了我国和世界各国的海上联系。可以说,我国运输船舶已通行于世界洲的各主要港口。
内蒙古水产养殖专业有没有海水养殖啊
世界上各大洋锰结核的总储藏量约为3万亿吨,其中包括锰4000亿吨,铜88亿吨,镍164亿吨,钴48亿吨,分别为陆地储藏量的几十倍乃至几千倍。以当今的消费水平估算,这些锰可供全世界用33,000年,镍用253,000年,钴用21,500年,铜用980年。海水养殖
业务培养目标:培养从事海产经济动植物、海珍品及海洋
物生物的生产、研究和经营管理的高级渔业科学技术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要掌握海产经济动植物的生物学、生
态生理学基本理论、苗种培育、增养殖技术。能胜任海产经济动
植物的苗种生产增养殖技术、病害防治及相应的管理、研究和开
发等方面工作。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知识和能力:
1.海产动植物生理、 生态和遗传育种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
术在考虑从海洋中采的时候,医学专家们十分重视对珊瑚的开发和利用。实验表明,从珊瑚礁中提取的有毒物质,和某种海绵状生物中提取的毒物一样,也具有抑制癌细胞发展的作用;而从珊瑚礁中提取的其他物质对关节炎和气喘病可起到减轻炎症作用。有一种产于夏威夷的珊瑚,它含有剧毒,可用于制成治疗白血病、高血压及某些癌症的。南海一种软珊瑚的提纯物,具有降血压、抗心率失常及解痉等作用。;
2.海产经济动植物的增养殖和海藻栽培;
4.海水(或半咸水)池塘、浅海、滩涂的渔业调查、规划、
增养殖工艺设计和利用。
主干学科:水生生物学、海产动物增养殖、海藻栽培学。
主要课程:海洋学、鱼类学、水生生物学、海藻学、养殖水
化学、组织胚胎学、海藻生物技术、水产饲料学、饵料生物培养、
海产动物增养殖、海藻栽培学、海产动植物病害防洽。
修业年限:四年。
毕业生适宜在沿海各省、市、区水产、农业、农垦、水利和
水环境监测保护系统等各部门从事水产增养殖的生产,技术行政
管理,学校的水产养殖专业教学,各级水产研究所科学研究和技
术推广站的工作等。
授予学位:农学学士。
相近专业:淡水渔业。
现状和前景:
深层海水,是指海洋深处的水。它富含营养物质,温度较低且稳定,一般在1-9℃,水质清洁,病原菌少。这是因为海洋深处几乎没有太阳光射入,有机物分解的速度远远高于合成的速度。而在有机物大量分解的过程中,会产生极为丰富的含氮和磷的营养成分。在距陆地5公里的范围内,离海面200-300米以下的地方藏有大量的这种深层海水。这些深层海水若加以开发利用,未来将会使人类受益无穷。
日本近年开发研制了一系列深层海水食品,如深层海水豆腐、酱油、果汁、酒类、瓶装水、豆浆、果冻、糕点以及天然盐等产品陆续登场。由于深层海水清洁少菌,且所含微量元素和矿物质几乎已到均衡状态,因而用深层海水生产的食品日益受到欢迎。
深层海水还可用于制造物和。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起就用深层海水成功地研制出抗癌物,甚至将深层海水去涩去盐处理作为保健饮料。日本除了利用深层海水大量培养微细藻类作为健康食品的原料外,还建造了许多深层海水浴室,进行深层海水浴疗,吸引了不少观光游客。
深层海水用于水产养殖业,也是独特优势。日本抽取深层海水用以人工饲养某些鱼虾类,大大提高了鱼虾成活率。除了用深层海水大量生产龙虾和虾苗,还养殖名贵的鳟鱼、鲆鱼和海豚等,已取得了良好成效。
20万元养殖罗非鱼好吗
池塘的使用期为5—7年,满期后需进行干塘、暴晒、全面整治,包括加深、疏通好排灌系统,用推土机、挖泥机把池塘淤积的污泥推挖至堤面,加深池塘至深度为3—3·2米。实际蓄水深度保持2·5—2·8米,池堤坡比1:2·5。堤基面5米,主基面8米。1 罗非鱼养殖概况
1.1 养殖方式罗非鱼系热带鱼类,原产于非洲,广泛分布于非洲大陆的淡水、咸淡水水域,为当地河流、湖泊等天然水域的主要经济鱼类。罗非鱼普遍具有食性杂、生长快、抗病力与抗逆性强、肉质好、繁殖力强、易养殖、群体产量高等一系列优点,而且能在淡水、咸淡水乃至海水中养殖。FAO在1976年向世界其为“最有希望的养殖鱼类”。目前全世界有80多个和地区养殖。2002年产量达到140万t,成为仅次于鲤鱼的世界性重要养殖鱼类。
目前我国养殖的罗非鱼主要有莫桑比克罗非鱼、尼罗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福寿鱼、红罗非鱼、奥尼罗非鱼等。养殖方式主要有池塘养殖、网箱养殖、流水养殖,还有稻田养殖等,前3种养殖方式既可在淡水中进行,也可在半咸水或盐度低于25‰以下的海水中养殖。
1.1.1 池塘养殖
池塘面积宜大不宜小,以10亩左右为佳,水深1.5~2m。在鱼种放养前同样要进行清整、消毒和施肥。放养的鱼种可以是5cm以上的鱼种,也可以是更大规格的鱼种。前者产出的商品鱼规格较小,在300~500g,而后者可达700~1000g。鱼种放养水温必须稳定在18℃以上时方可进行。放养密度因养殖时间长短、商品鱼规格、养殖方式及设施条件不一而灵活掌握。通常单养情况下,放养5cm鱼种3000~4000尾/亩或越冬大鱼种(8~10cm)2000~3000尾/亩,将来亩产可达1000kg,甚至1500kg。
1.1.2 网箱养殖
罗非鱼非常适合网箱养殖,因为他们耐低溶氧,抗病力强,还能摄食网箱上的附着藻类而保持网目畅通。设置网箱的水域要求背风向阳、水面宽阔、无污染的湖泊、水库、海湾。水深在4~8m,网箱设置后使箱底离开水底1m以上。有0.2m/s以下的微流水,有利于箱内外水体交换。网箱通常有3m×3m×2.5m、4m×4m×(2.5~3m)、5m×5m×(2.5~3m)等多种,以聚乙烯无结节网片制成,网目视鱼种大小,在1.5~3cm左右。放养的鱼种最小6cm,以10cm以上较好,能提高成活率。
鱼种投放水温必须稳定在18℃以上,鱼种经过拉网锻炼和浸泡消毒后才能入箱。消毒方法可用2%~4%食盐水浸洗5min。然后经过筛鱼、计数,按不同规格分箱投放。放养密度因养殖者技术水平和水域环境条件而不同,尚无统一标准。通常可放养8~10cm的鱼种100~200尾/m3水体,通过5~6个月的饲养,奥尼罗非鱼、红罗非鱼普遍可超过500g/尾,单产达到80kg/m3。
在网箱养殖条件下,由于放养密度大及水体中饵料生物少,因此罗非鱼主要依靠人工投饲。每天投饲2~4次,日投喂量为鱼总体重的3%~4%,且饲料的营养水平必须满足罗非鱼的生长需要。预防大风大浪、防止网箱破损和观察鱼的活动情况,是网箱养殖管理的重要内容,只要精心管理,必然能收到良好的养殖效益。
1.2 罗非鱼常用饲料
罗非鱼和其他养殖鱼类一样,在不同生长阶段,对营养的需要不同。如0.3~0.8g重的尼罗非鱼稚鱼,最适蛋白质为35%~40%;体重50g以上的幼鱼,为20%~25%。奥利亚罗非鱼稚鱼最适蛋白质要求大约为36%,体重21g时为26%~36%,粮农组织1987年了罗非鱼主要营养指标(表1)。
表1 罗非鱼主要营养指标
生长阶段
(g/尾)
粗蛋白
%粗脂肪
%粗纤维
%糖类
%赖氨酸
%蛋氨酸
%代谢能
(kJ/kg)
<0.5 50 10 8 25 4.1 1.7 10460~14226
0.5~3.5 35 8 8~10 25 4.1 1.7 10460~14226
>3.5 30 6 8~10 25 4.1 1.7 10460~14226
罗非鱼对磷的需要量比较高,其矿物盐配方应以磷为主体,要减少骨粉、蚌壳粉添加量,需添加含磷丰富的混合盐,其添加量在3%~5%之间。诸多学者研究表明,硒对提高罗非鱼免疫功能、抗炎症、抗氧化、加速生长等有重要作用,饲料中添加硒0.5mg/kg,生长速度可提高36%;添加3mg/kg生长速度提高65%。在池塘养殖条件下,罗非鱼可从饵料生物获得各种维生素,饲料中可不必添加,但在集约化养殖条件下,则是必须考虑的问题。罗非鱼除可使用配合饲料养殖外,也可以用糠麸类、饼粕类、糟渣类、谷类等饲养,但从营养原理和对饲料资源利用的角度看是不合理的。
2 罗非鱼养殖发展前景
2.1 罗非鱼——永远是理想的养殖鱼,因为其具有生长快、食物杂(饲料源广)、抗逆性强、繁殖快、肉质好、易养殖、产量高,又适合于淡水、半咸水和海水,池塘、网箱、水池、工厂化循环水等养殖等一系列优点,因而受到世界各国重视。上世纪70年代,FAO原来仅将其作为“穷人的鱼” 向世界养殖,让贫穷农、渔民解决蛋白源和脱贫。然而近10多年、特别是近五六年来,对罗非鱼的观念发生了根本转变。在国内,罗非鱼已从“干部鱼”(肉质好,价格比较便宜,适合机关干部消费)的概念上升到是出口创汇主导品种、是占领水产品市场拳头产品、是最适应世界水产品市场需求增长的一大新品种、是全球消费需求和发展前景的养殖鱼类之一的高度(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李珠江,2003);在上,随着鳕鱼、鲑鱼(三文鱼)的短缺,包括欧、美、日等发达(地区)在内,罗非鱼已被认为是可替代鳕鱼、鲑鱼的“白色三文鱼”,为越来越多的的中产阶层所青睐,并被喻为“21世纪的鱼”。
2.2 消费市场正在迅速崛起
目前,罗非鱼不仅已成为世界养殖最广泛的鱼种之一,而且成为继三文鱼和对虾之后拥有性市场的养殖水产品。目前已有80多个和地区在养殖罗非鱼。其世界年产量从上世纪80年代初的12万t急增至2002年的140万t左右,同期我国(大陆,下同)年产量从约1万t增至75万t左右,占世界总产量的53.6%。
随着世界鳕鱼等资源的锐减,捕捞量大幅下降,造成全球鳕鱼等产品价格上升。、日本、韩国等白鱼肉市场加紧,寻找替代品,罗非鱼产品越来越被市场看好,全世界罗非鱼消费量逐年增加,罗非鱼消费市场正在迅速崛起。
罗非鱼的出口主要市场是美国、欧洲、日本和中东,其中以对美国出口量,增长速度最快。1996年我国对美国出口121.6t,26.66万美元;2000年为2.65万t,4 410万美元。2002年对市场总出口达3.19万t,5 066万美元。2000年广东罗非鱼出口8 700t,占全国的60%;2002年出口又迅速上升至18 600t,创汇3040万美元,占全国的58.3%和60%。罗非鱼已成为广东继鳗鱼、对虾之后第3大出口创汇水产品。罗非鱼之所以受到美国和欧洲市场如此青睐,因其鱼肉呈白色、刺少、无腥味、味道柔和、顺应它们以白肉鱼为主导的传统嗜好和适合于不同形式的烹调。
美国的罗非鱼市场发展最令人瞩目,消费增长速度甚至高于令人乐观的消费品。在不到30年时间里,美国已从不识罗非鱼变为世界罗非鱼进口国。2002年进口量占世界进口总量的81%,约4.5万t,1.13亿美元,并已占领了美国传统上以白肉鱼为主导的一部分市场。尽管美国在过去几年里自身罗非鱼养殖产量大幅度增长,成为美国水产养殖发展最快的品种,产量从1988年的20t,剧增到2001年的8 000多t,但年进口量仍占其总消费量的90%以上。
我国省历来是美国罗非鱼产品的供应源,但出口量每况愈下。1998年出口美国2.1万t,2000年下降到1.74万t。大陆与此正好相反,并不断占据在美国罗非鱼市场的份额。对美出口量从1993年的230t增至2000年的2.65万t,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大陆的生产成本明显低于省。
欧洲罗非鱼市场近几年也不断升温,主要在英国、法国、比利时和荷兰,其次是奥地利、意大利、瑞士、丹麦、瑞典等国。欧洲1996年从省进口罗非鱼产品889t。而在1999年上升到了3 711t。
是另一个重要市场。1996年该地区从省进口2 854t,1999年几乎翻番,达5 936t,主要进口国是沙特、阿联酋、巴林、约旦和卡塔尔。
在过去几年中,加拿大的罗非鱼消费也出现大幅增长,从省进口的罗非鱼已从502t上升到1 830t。此外,日本、韩国罗非鱼产品市场也在迅速扩大,近几年,日本消费者喜欢用红罗非鱼替代真鲷来烹制日本传统清汤和烤鱼片。
2.3 国内消费市场潜力巨大
2.4 我国罗非鱼产业化发展具有良好基础
2.4.1 罗非鱼养殖区相对集中,有利于形成规模化生产产业带 我国罗非鱼主产区集中在广东、福建和广西3地,其次为山东、海南。2001年我国罗非鱼总产量69万t,以上5省区分别为24.9、10.5、10.2、6.4、2.7万t,占全国总产量的85%。广东为龙头,2002年占全国总产量的41%、全球的20%。虽说目前广东罗非鱼养殖已达相当规模,然而其发展空间依然非常巨大。 2003年8月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李珠江在谈到罗非鱼产业发展战略时称:广东把罗非鱼作为品牌,作为一项大产业来发展,目前时机已经成熟。因此,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提出实施“一条鱼工程”,即开发一个品种,深化一门科学,形成一个产业,造福一方群众;要围绕罗非鱼产业做强做大文章,就是养殖规模大,养殖产量大,产品占领市场份额大,产品出口创汇比例大。
2.4.2 产业开发技术日趋成熟,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我国罗非鱼养殖业始于20世纪50年代,大规模养殖业80年代。经过数十年发展,不仅已经形成池塘、网箱、水池、工厂化循环水等5个养殖模式,而且无论在规模、产量、制种或养殖技术及饲料研发等方面,均处于世界先进行列。近几年,水产品加工技术与质量控制技术也日趋成熟,罗非鱼的产业链正在形成。
2.5 罗非鱼产业化发展将带动相关行业发展
罗非鱼养殖广阔的前景,就是饲料和加工出口等企业的福音。即以目前广东年产30万t商品罗非鱼而言,每年至少要消耗配合饲料50万t,产值在12亿以上,约1亿元利润。即使每个饲料企业能销售5 000t罗非鱼配合饲料,至少要100家企业才能满足供应。每家企业年产值可达1200万元,获利100万元以上。因此,围绕罗非鱼这一产业,饲料企业拥有无限商机,也面临激烈竞争。制胜的关键在于如何抓住这一契机,在观念、信誉、产品质量、成本、促销、服务等方面做好文章,不断提升、打造品牌。
水产养殖业的发展
虽然2002年我国水产品的人均占有量已超过30kg,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5倍,但水产品实际人均消费不到11kg,低于世界人均水平,是日本的1/7~1/8。在我国,无论沿海还是内地,无论南方还是北方,由于罗非鱼肉好味美,价位适宜,而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成为千家万户餐桌上的当家鱼之一。但我国罗非鱼人均占有量不到0.5kg,因此供不应求。加上传统的国内市场以活鱼为主,条冻鱼、鱼片等加工品市场尚未形成,供需矛盾在我国缺水的内陆及低温的北方更加突出。目前,不少大中型罗非鱼养殖企业已着手罗非鱼加工产品的开发,许多大型超市、高中档餐馆也已推销罗非鱼产品,可以断言,其国内消费市场愈来愈大。行业主要上市企业:水产养殖行业主要公司包括獐子岛(002069)、天马科技(603668)、大湖股份(600257)、好当家(600467)等。
7、8月份淡水鱼类养殖 盛夏季节温度高,养殖管理应加强。 炎热夏天,骄阳似火。7、8月份是全年气温、水温时期,也是养殖鱼类和虾、蟹、鳖等水生动物的生长旺季。同时,又是病害滋生蔓延的时期,是养殖管理的重点和难点。本文核心观点:海水养殖面积、淡水养殖面积、水产养殖产量等
——海水养殖面积整体呈现下跌趋势
海水养殖面积是利用海涂、浅海、海湾进行鱼、虾、贝、藻类等海生动植物养殖的水面面积。人工开挖的虾池、鱼池和报废的盐场等水面进行人工养殖海水产品的面积也包括在内。海水养殖面积按养殖对象,可分为鱼类养殖面积、虾类养殖面积、贝类养殖面积、藻类养殖面积、海珍品养殖面积等;按养殖场所,可分为浅海养殖面积、滩涂养殖面积、港湾养殖面积等;按经营方式,可分为精养面积和粗养面积。把已养殖面积与可养殖面积加以比较,可反映海水水面的利用程度。根据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2015-2020年海水养殖水域面积整体呈现下跌趋势,2020年,全国海水养殖面积199.56万公顷。
——海水养殖面积中占比的是海域
海水养殖面积分水域来看,2020年,海水养殖面积中占比的是海域,养殖面积约112.33万公顷,占海水养殖面积的56.29%;其次是滩涂,养殖面积56.20万公顷,占比28.16%。
——淡水养殖面积呈现下跌趋势
淡水养殖是指利用池塘、水库、湖泊、江河以及其他内陆水域(含微咸水),饲养和繁殖水产经济动物(鱼、虾、蟹、贝等)及水生经济植物的生产,是内陆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2015-2020年淡水养殖水域面积呈现逐年下跌趋势,2020年我国淡水养殖面积504.06万公顷。
——淡水养殖面积中占比的是池塘
从淡水养殖面积分水面类型来看,2020年,淡水养殖面积中占比的是池塘,养殖面积为262.54万公顷,占比34.53%;其次是稻田,养殖面积约256.27万公顷。
——水产养殖总产量仍然保持稳定增长
我国水产养殖是农业结构中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我国水产品产量主要来自水产养殖,水产养殖产量仍然保持稳定增长,2020年,全国水产品养殖产量为5224.20万吨,同比增长2.86%。
2014-2020年,我国海水养殖的产量逐步增高,2020年我国海水产品产量2135.31万吨,2014-2020年,淡水养殖的产量先增高再降低,至2020年淡水产品产量3088.89万吨。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水产养殖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古雷镇的经济发展
3.海产经济动植物的病害防治;古雷镇经济以渔业为主,农业辅之。渔业以海水和滩涂养殖为主,海洋捕捞为次。全镇发展浅海滩涂养殖探测结果表明,世界石油资源储量为10,000亿吨,可开采量约3000亿吨,其中海底储量为1300亿吨。4?8万亩,养殖种类有鲍鱼、扇贝、牡蛎、对虾、花蛤、泥蚶、海带、紫菜、羊栖藻等。自1996年以来发展鲍鱼养殖业28家,养殖水体6.3万立方米,年产值8000万元。捕捞品种有剑虾、虾姑、鳗鱼、梭子蟹、丁香鱼、石斑鱼和 鱼 巴 鱼 良鱼等经济鱼。农业种植面积154万亩,种植适合沙壤的芦笋、葱、蒜、番薯、花生等。
在市场上买的海水晶能养海水观赏鱼吗
人工养殖的基围虾是海鲜。一般市场的海水晶都是养殖海产品用的,也就到说是养殖食用海鲜用的,要想养海水观赏鱼一定要用专用的海水晶,比如澳大利亚的海水晶,德国的AB公司的产品,都是养殖观赏鱼的好产品,但是都有些贵,大约15公斤的海水晶在300--400元左右,这还不够,要买些好的加热棒,蛋白分离器,生物球,生物鱼类对蛋白质的需求较高,一般适宜范围为22%—50%,与鱼类的食性、水温、水中的溶氧量等因素有关。但只注重饲料蛋白质的含量高低,不注重蛋白质的质量,即必需氨基酸平衡问题,将会引起许多弊端。氨基酸不平衡的蛋白质过高,并不能增加体内氮的沉积,反而会使氮增加,导致蛋白质利用率下降,生物价值降低,造成饲料浪费。由于高蛋白质必需氨基酸不平衡,导致用于生长沉积的蛋白质就不多,反而作为能源消耗,造成水体氨氮增加,污染水质,并且易诱发鱼类代谢性疾病,影响鱼类的健康生环,活性炭和珊瑚石,注意要掌握好养殖的温度,盐度,鱼的品种,先买些书好好看看在养吧!需要一定的经费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