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养殖对环境污染的现状是怎样的
3、对养殖场的设备安装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原来以农户分散养殖的传统生产养殖习惯,逐渐被粗放型养殖模式所取代,各种集约型规模化养殖大户、各种养殖小区不断涌现。养殖业的不断发展为农民致富增收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但是随着养殖业的发展,污染问题也愈来愈,不少地方因养殖污染造成空气恶化、水质下降,对周围群众的生命财产和身体健康带来威胁和损害,农村畜禽养殖污染已成为农村的重要污染源。
一、农村畜禽养殖污染现状
1.畜禽粪便露天堆放、便液直接排放,造成了大气环境和水体环境的污染。大多对于养殖场来说,注意周边环境,选好养殖场地址是关键的步,养殖场要远离喧闹的地方,按照科学标准,养殖场应远离村庄、学校等人口集中区域、饮用水源地、屠宰加工场、公路、畜禽交易市场,距离在500 m以上;距离种畜禽场1000 m以上;距离动物诊疗场所200 m以上;两个养殖场之间不得少于500 m;距离动物隔离场、无害化处理场3000 m以上。数养殖场畜禽粪便随处排放、污水横溢,有的甚至直接堆积到公路两边,堆粪地点周围恶臭弥漫;有的养殖场就近将畜禽粪便直接排入河道或池坑,留下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的隐患。
3.个别畜禽养殖场选址不当。养殖场建在河流旁或人口居住区附近区域内,噪声及臭味会直接污染周围居民,所排放的污染物造成河流堵塞,影响居民日常生活用水,甚至对饮用水造成污染,影响群众生活,引发矛盾。
4.畜禽养殖户主环境保护意识淡薄,缺乏无害化处理观念。养殖场没有建设相应的污染防治设施,有的养殖场虽然修建了化粪池、沉淀池,对排污物进行处理,但却因容量小无法使污染物达到达标排放,设施几乎成了摆设。
有哪些办法可以治理缓解畜禽养殖污水?
2、注意养殖场的结构设计目前,我国很多养殖场的污水排量仍然很大,不仅增加了污染物治理的工作量,还导致污水防止工作发展的停滞不前,所以,应该采取多种方法和首段削减污水的排放总量。污染
首先,种植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纳一部分养殖的污水排放,可将种植业和养殖业有机的结合起来,建立起土地——种植业——养殖业三位于一体的农业生态系统。
,饲料是导致畜禽粪尿污染和畜产品有毒物质残留的根源。应注重环保饲料配方的设计,选择高品质、消化率高的饲料原料;尽量准确估计动物的营养需要量;添加酶制剂和微生态剂来提高饲料的消化吸收利用率。
养殖污水如何处理?有哪些设备
【主要废水】一般规模养殖场要考虑的废水主要为:猪的粪便水、猪圈冲洗废水、职工生活污水和初期降雨雨水。其中粪便水和冲洗水占主要部分。【废水量估算】根据《禽畜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596-2001),对规模化禽畜养殖场废水排放量以及同类养殖场的考察情况,确定每百头成年猪每天产生废水2.5t,你这边有两千头,预计每天产生的废水50t。【污水处理方案】选用“沼气发酵池+SBR处理+灌溉果园、蔬菜地”【SBR生化处理工艺介绍】SBR是序批式间歇活性污泥法(SequencingBatchReactor)的简称。它是近年来在国内外被引起广泛重视和日趋推广的一种污水生物处理新技术。SBR工艺由按一定时间顺序间歇作运行的反应器组成,每个间歇反应器在处理废水时的作过程包括由①进水期;②反应期;③沉淀期;④排水排泥期;⑤闲置期构成的运行周期。在一个运行周期中,各个阶段的运行时间、反应器内混合液体积的变化及运行状态都可根据具体污水的性质、出水水质及运行功能要求等灵活掌握。其主要特点有:1、占地小:由于SBR反应器结合了空间上完全混合和时间上的完全推流,因而其生化反应速度高,从而使为获得同样的处理效率SBR法的反应池体积明显小于传统连续式生化反应池体积。2、出水水质好:反应器内缺氧好氧并存、反应器中底物浓度较大、泥龄短、比增长速率大,SBR法能够有效地控制丝状菌的过量繁殖,从而使静止沉淀分离效果好,出水水质高。3、耐冲击负荷能力高:间歇进水、排放以及每次进水只占反应器的2/3右,其稀释作用提高了工艺对进水冲击负荷的耐受能力,另一方面由于进水结束后,原水与反应器隔离,进水水质水量变化不再影响反应器,因此工艺的耐冲击负荷能力高。4、运行管理简单:SBR工艺流程简单,构筑物少,占地省,造价低,设备运行管理费用低。运行方式灵活,可生成多种工艺路线。同一反应器仅通过改变运行工艺参数就可以处理不同性质的废水。
养殖场污水处理设备系统有好几种,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定,主要是看采用为了给养殖动物一个舒适安逸的环境,要有齐全的设备。养殖场中应该有消毒系统、灭火系统、灯照系统、还有给禽类治疗疾病的医务室,还应该有预备的空间,留给患有传染疾病需要隔离的畜类,除此之外还有物处理池,和污水处理。什么处理工艺,这就要看您要处理的水量,排放标准,预算等等,上次我有个朋友在春雷一体化设备商城上去找的,你也可以去看看。
有没有环评?是怎样要求的?现有处理方式是什么?水量多大?出水达到什么标准?废水来源什么?各种问题都会影响方案、工艺、设备、价格污染
环保对养殖厂的规定
近年来,我国城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初见成效,但目前畜禽养殖业集约化程度的不断加强,其所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明晰了畜禽养殖业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及污染物处理的基本原则之后,应该致力于寻找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畜禽养殖业污水处理措施及防治预案,坚持“防大于治、防治结合”的基本原则,有效处理畜禽养殖业生活处理。随着环保压力增大,人们逐渐认识到空气清洁度对畜禽的影响是很大的。颁发的农业行业标准 《NY/T388-1999畜禽场环境质量标 准》的规定,按照日平均值计算,禽舍内的氨气(NH3)含量,雏鸡为10mg/m3,成鸡为15 mg/m3;(H2S)含量,雏鸡为2mg/m3,成鸡为10mg/m3,二氧化碳(CO2)含量不分成鸡与雏鸡均为1500 mg/m3;猪舍内的氨气(NH3)含量25mg/m3;(H2S)含量为10mg/m3,二氧化碳(CO2)含量为 1500mg/m3;牛舍内的氨气(NH3)含量为 20mg/m3;硫 氢(H2S)含量为8 mg/m3;二氧化碳(CO2)含量为 1500mg/m3。此外,根据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的标准《中 、小型集约化养猪场环境参数及环境管理》(GB/T17824-1999),猪舍空气中的氨气(NH3)、(H2S)、二氧化碳(CO2)含量不得超过下表的规定 。
(一)有与其饲养规模相适应的生产场所和配套的生产设施;
(二)有为其服务的畜牧兽医技术人员;
(三)具备法律、行政法规和畜牧兽医行政主(四)有对畜禽粪便、废水和其他固体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的沼气池等设施或者其他无害化处理设施;管部门规定的防疫条件;
(五)具备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养殖场建设要求
1、注意养殖场的周边环境
合理设计养殖场的光照时间,对于养殖场的灯光铺设要尽量简单,养殖场的灯管颜色要满足所饲养禽类的喜好。养殖场的规模要适当,太小显得拥挤,太大对于群居累的家禽来说反而不适应,养殖场中应该有动物饮水池、消毒池、草坪植被等。
养殖场污水如何处理
现在养殖场的污水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而有关部门也加大了对养殖场环境卫生以及环保方面的监督力度,但是很多的养殖场的环保根本就不达标,所以对此实施了禁养政策。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下养殖场污水如何处理。
1、 物理处理方法。物理方法处理污水的效果其实本不是特别的理想,但是对于小面积养殖的伙伴来说是非常值得借鉴的。它主要是通过粪池以及过滤网等能够用于过滤或沉淀污水并将污水中的悬浮物过滤出来的一种处理方法,它的缺陷就是还有残留下很多的污染物,需要后期进一步作出处理,否则是不达标的。
2、 化学处理方法。化学处理3、 生物处理方法。生物处理污水的方法是最环保、最并且成本的一种方式,它其实就是利用微生物对污水中污染物的分解来达到净化水质的作用,虽然说污水中原本就含有微生物,但是由于经过污染之后他们的活性已经基本消失,所以我们需要引进微生物。它的一个缺点就是净化的时间比较长,所以需要购买促进微生物活动的活性剂和营养液,这样可以加快他们分解的速度。方法主要是根据污水中污染物的成分研究出来的一种用于溶解物质或凝固污染物的化学品。其中最常见的是利用氯化物进行水质消毒,比如说将倒入污水中凝结杂质,达到进行净化水质目的。它处理的污水的程度要比物理处理方法很多,但是也可能会产生其他的污染物质,而且成本也比物理处理法要高很多。
4、 其他处理方法。养殖场污水的处理方法还有很多,比如说活性污泥处理法、生物过滤法、生物分层法、普通过滤法、普通凝结法以及养沟法等,这些处理的方式在很养殖环境中的温度、湿度、气流、密度和空气清洁度,都要通过科学的养殖管理,严格把关。其中空气中的氨气含量还能通过饲料管理得到调整,张博士建议养殖过程中日粮中长期添加丝兰提取物(优兰宝),其特有的丝兰皂苷、丝兰多糖和丝兰多酚,长期协同作用下,能有效提高动物对饲料蛋白的消化吸收,从源头上降低肠道内氨气、有有害气体的产生,从而大大降低随粪便排出到养殖环境的有害气体,并且天然、安全,无配伍,促进畜禽养殖的生长和健康。多的情况下也是可以利用的。
以上就是关于养殖场污水如何处理的介绍了,养殖场中污水的处理也是一个大问题,要是不知道怎么处理的朋友,可以参考以上的方法哦。
中小养殖场污水怎么处理
2.畜禽粪便综合利用方法单一。畜禽粪便未经过消毒灭菌处理就直接还田利用,极易造成细菌传播、蚊蝇滋生;有些养鸡场的鸡雏粪便直接出售喂猪,人食猪肉,有可能导致食物链污染,对人体造成危害。家禽养殖场一般所产生的废水中含有粪便、羽毛、高浓度无机物等 家禽养殖污水处理主要采取生化处理设备或生化处理工艺。建议采用生化处理和物理处理相结合的方式。污水通过格栅把悬浮物初步处理,污水在经过生物氧化反应等工序最终消毒排放。其次,应将注意力集中在如何减少污水产生上,而不是将重点放在污水排出之后的治理上,应从污染物产生的源头入手,坚持防大于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