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农场

如何提高雏鸡养殖密度 如何提高雏鸡育雏成活率

梦想农场 1

如何提高雏鸡的成活率?

如鸡苗应来自有良好的母源抗体且无白痢、传染性脑髓炎、副伤寒、霉形体污染的种鸡场,同时鸡苗应来自种蛋50-65g(蛋用鸡种蛋)或52-68g(肉用鸡种蛋),且手感有力,叫声响亮,卵黄吸收良好,脚干饱满不脱水。__小鸡到达前充分做好准备工作:_育雏舍及器具设备的清洗及消毒。_各项空间要计算好,防止密度过大。_

由于雏鸡具有体温调节机能不完善,对营养要求高,对疾病抵抗力弱等生理特点,为提高雏鸡成活率和均匀度需注意以下几点:_

如何提高雏鸡养殖密度 如何提高雏鸡育雏成活率如何提高雏鸡养殖密度 如何提高雏鸡育雏成活率


如何提高雏鸡养殖密度 如何提高雏鸡育雏成活率


1.选择优良品种,引进优质的鸡苗_

空舍及隔离,空舍时间应在4周以上为宜。_小鸡到达前1天,所有育雏准备都必须完成;小鸡到达时,_尽快入舍,因长途运输等原因遭到热应激时可饮用电解质水,即50-100g电解质/100Kg水饮2天,先让小鸡喝水2—3小时,然后在喂料。_前3天要24小时点灯,灯光愈亮愈好。以便小鸡能充分的吃料和饮水。_

由于雏鸡体温调节机能不完善,既怕热、又怕冷,对温度要求严格,特别在最初2周,要求舍内温度高低适合,平稳均衡,切忌忽高忽低地剧烈变化。_加强饮水消毒,适时饮水。_

饮水是鸡感染细菌或性疾病的重要途径,因而要注重饮水消毒,除饮水中加入的物或正常饮水免疫外,饮水消毒在整个饲养期均不应间断。加量应以最远端饮水器或水槽中的有效氯控制在每公斤水中含3—5毫克范围内即可。_

3.搞好保持适宜温湿度和通风换气。 育雏期的温度,在出壳的周要保持在35℃左右,以后每周下降2-3℃。在保持育雏舍温度的同时,千万不要忽略通风换气,防止室内空气污浊。湿度对雏鸡的生长发育关系很大,头10天室内相对湿度保持60-65%,中后期注意防潮防疫,适时接种。_

育7.注意鸡群均匀度的控制。发现体重小的鸡应隔离饲养。雏期要实施“封闭式育雏”即饲养人员及技术员全部食宿在鸡舍内,严禁出生产区,尤其对有一定饲养规模的鸡场,这一点很重要。对于农户在育雏期间也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如不许乱串家门,不外购鸡产品等,若本村或邻村有鸡传染病发生,则应加强消毒,注意防范。_在提高鸡群的抗病力的很多因素中,有效的人工免疫是一项十分有力的措施,但要做好鸡群的免疫保健,须在实际生产工作中注意以下三个问题,即:质量,免疫程序的可靠性,接种质量等,现代家禽生产的兽医工作应该是以家禽保健为重点,并采用积极的、主动的监测手段,以确保鸡群的健康,提高生产水平,发挥其遗传潜能。

4.控制好球虫病的发生。_

5.其他 饲喂全价饲料,防止恶食癖发生,防止挤压及兽害。

光照、通风、饲养密度和保持适宜温度与雏鸡的疾病有何关系?

4、寄生虫病:球虫、盲肠肝炎;

不仅植物生长需要光照,动物的生长繁殖也离不开光照,人们比较熟悉的是动物的性成熟依赖于光照,适度的光照通过神经和内分泌系统,调节动物的生理活动和新陈代谢,促进动物生长发育,使等系统发育成熟。所以,在鸡的饲养管理中,需要给予适度的光照。其实,除此以外,鸡的免疫系统也同样通过上述途径受到光照的影响。雏鸡在光照作用下,包括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的免疫系统,才能在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作用下,正常发育,形成抵御外界病原体侵入的各种机能。比如重要的免疫器官胸腺和腔上囊(法氏囊)在出壳的幼雏鸡尚未发育,如果因各种原因(缺乏营养、光照不足等)影响其发育不良,就会导致鸡群正常的细胞免疫(细胞参与的免疫)和体液免疫(抗体反应)机能障碍,不能有效地抵御各种病原体的侵袭,因而易感染发病。

(二)育成期的饲养管理

雏鸡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物,主要包括粪便、呼出的二氧化碳和脱落的皮屑羽毛等。这些物本身含有的物质和它们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进一步分解形成各种低分子物质,比如氨、等。它们不异味,有的还有毒性。如果不及时地排除,将影响环境卫生。不仅使雏鸡正常新陈代谢的氧得不到保证,而且还会呼吸道,导致呼吸功能障碍;同时还影响雏鸡的体质,诱发其他疾病的发生。所以,鸡舍必须通风,以保持鸡舍中有新鲜空气。在小型鸡场,如果密度不大,可采用开闭门窗的自然通风法。但需注意在寒冷季节防止因通风而突然降温和冷风直吹。在密封式或鸡密度较大的鸡舍可安装通风机进行机械通风。

合适的饲养密度实际上也是使鸡舍容易保持新鲜空气。因为密度过大,雏鸡产生的物和二氧化碳就多,在鸡舍空气中有害气体浓度也大,影响雏鸡的摄食和饮水,不利于它们的生长发育,时可使之抵抗力下降,容易感染疾病。但是密度过低影响经济效益。一般来讲,根据不同的季节和饲养规模,以每群300只至1000只为宜。

此外,由于雏鸡的体温调节机能不完善,在其生长期内必须通过各种方法提高环境温度,并且与外界相对隔绝,以保持稳定的环境温度。但是,鸡舍中的新鲜空气是鸡新陈代谢和保持健康的重要条件,尤其是正处于新陈代谢特别旺盛的雏鸡,特别需要足够的氧气。所以,在饲养管理中尤其要处理好30%,让蛋鸡在短时间内换羽,经过40~50天,产蛋量可恢复60%,进入第2个产蛋期。另外,在日粮中添加2.5%氧化锌,能促进蛋鸡换羽,缩短换羽时间,提前产蛋。通风和保温的关系。

如何提高肉鸡养殖的经济效益

1.选择轻型蛋鸡 产蛋量相同的母鸡,体重每多

0.25kg,每年约多耗料

(三)产蛋期的饲养管理

3kg。因此,生产上应选择体型较小的品或低的温度、湿度都会导致饲料利用率、产蛋量下降。蛋鸡可采用间隙光照,每天16小时,光照强度以鸡能看见觅食为准。饲养密度要合适。夏季圈养以4~6只/平方米为佳,笼养以不超过10只/平方米为好;冬季饲养密度可提高30%左右。雏鸡7日龄左右要断喙,防止产生啄癖。采用底尖肚大口小的船形长食槽,装料多且不易外撒。每天清扫鸡舍,严格消毒,每2个月给鸡群驱1次虫,搞好疫病的免疫接种工作,禁止滥用物。经常观察鸡群,发现病鸡及时隔离诊治。种,同一品种以中等体重为宜,成年鸡体重约2kg。

2.科学配制日粮 饲料原料要求新鲜无霉变,豆类制品要经高温去毒处

理。气温高时应提高日粮中蛋白质的含量,天冷时适当增加能量饲料。蛋鸡产蛋初期饲料中的蛋白质含量应稍高于饲养标准,产蛋高峰期应将日粮中蛋白质的含量提高到19%。将饲料加工成直径0.5cm的颗粒料,利于提高饲料的适口性,减少浪费。

3.精心饲喂 据观察,饲槽加满料,饲料浪费40%;加料2/3,浪费12%;

加料1/2,浪费5%;加料1/3,浪费2%。因此,添加饲料时要少量多次,每次加料不宜超过料槽的1/3。同时要供给充足洁净的饮水,补喂优质新鲜的青绿多汁饲料。另外,要让蛋鸡采食直径4~5mm的砂粒,以利于食物消化。育成期蛋鸡可限喂20%~30%的饲料,以控制体重。一般以产蛋高峰为界(40周龄左右),前期限喂量少,后期限喂量大,控制饲料用量6%~10%。

4.使用添加剂 在日粮中加入3%~5%的油脂可提高产蛋率10%~12%;在

日粮中添加0.02%~0.1%的维生素c可提高产蛋率4%,提高饲料利用率8%~10%;在日粮中加50mg/kg的色氨酸可提高产蛋率10%。此外,在日粮中添加杆菌肽锌、北里霉素等既可防病又能提高产蛋率。

5.科学管理 鸡产蛋前的适宜温度为13~23℃,湿度为50%~55%,过高

6.强制换羽 当蛋鸡产蛋量下降

养鸡的饲养管理

2.育雏温、湿度要平稳。_

散养鸡的饲养管理方法

二、精心选种选雏,确保成活率。要选择适合本地饲养的优良品种,雏鸡确实有效接种马立克氏病,雏鸡体重大小均匀,是来自同一种鸡群。体力充沛、活泼好动、反应敏捷、叫声脆响,抓在手中时挣扎蹬腿有力。绒毛整洁、有光泽,腹部大小适中,脐带愈合良好。脚趾圆润,无存放时间过长、干瘪脱水的迹象。还要从种鸡场孵化厂了解以下情况:出雏时间和存放环境。如果出雏后存放时间过长、温度过低、通风不良,会影响雏鸡质量。另外种蛋的受精率、孵化率、健雏率等也是影响雏鸡质量的重要指标。一般情况T种鸡高产期的种蛋孵出的鸡雏更健壮。有可能的话,再了解一下种鸡群的免况。

三、做好饲养管理工作,尤其是育雏期的饲养管理。

(一)雏鸡的饲养管理(0~45日龄)

由于雏鸡的生理特点如不完善的体温调节机能,旺盛的新陈代谢,及消化力弱、抗病力。在饲养管理中必须注意以下几方面:

1.育雏前的卫生消毒工作。在进雏前6天,要把育雏舍内外清扫干净,地面用1%。2%的火碱水冲刷后再用清水冲洗干净;洗净、晾干的鸡笼等用具与育雏室一同用、熏蒸消毒1~2天后,排尽气味后调试加温系统,在进雏前一天使室温达到30℃以上。

2.育雏舍温度及湿度。周以33℃~ 35℃为宜,以后每周降2℃—3℃,五周后降到22℃~ 25℃。温度计所示温度作为参考,鸡群在适宜的温度中表现为不聚堆,不张嘴喘。育雏室相对湿度保持在65%~ 70%可提高雏鸡的成活率。

3.光照主要控制光照时间和光照强度。育雏前3天光照时间23~24h,40w灯泡,灯间距3米,距地面2m。以后每周减2-3h,5w灯泡,光照强度3w/m2,直至自然光照。

4.饲养密度。1~10日龄,50只/m2;11~20日龄,30只/m2;31~40日龄,20只/m2;41~60日龄,15只/m2;60~ 90日龄,8只/m2。

5.饮水管理

(1)为防止雏鸡脱水,进雏l-2h即可让雏鸡学会饮水。可轻轻抓住雏鸡头部,将喙部按入水中1秒左右,每100只雏鸡教5只,则全群能很快学会。

(2)长途运输和存放过长的雏鸡,让鸡休息1~2h后饮水。在凉开水中适量添加“电解”和葡萄糖。饮水的温度应接近室温(16℃—20qC),每天清洗消毒饮水器。

6.饲喂管理

(1)用玉米粕子开食防糊肛,促进胎粪排出.

(2)应该用高能高蛋白质量好营养全价的雏鸡饲料以满足其生长需求。

1.育成期即46—120日龄,可将鸡放养。放养要有人员看守,以防止其他动物对鸡的伤害。根据鸡嗉囊大小,分别于中午、傍晚时进行补饲。补饲可用育成鸡料,也可用粉碎后的玉米、谷子、小麦等原粮;补饲时可固定用哨音、打鼓或敲锣等声音召集鸡回来,使散养鸡熟悉并形成条件反射,便于管理。

2.整个育成期宜采取逐渐缩短的光照程序,但对于散养鸡不便控制可采用自然光照。

3.饮水。散放地如有小溪、山泉等可不给鸡加水;否则,应在补饲50%时,可采取人工手段使鸡体重下降的同时给鸡饮水。

鸡养到130日龄以后,散养鸡陆续产蛋,此时是关键期。

1.光照。从120周龄开始补充光照,每周增加0.5~1h直至16h后始终固定光照时间,光照强度以4w/m2为宜,灯距地面不超过2m。

2.补饲。在饲料中适量添加豆粕、贝壳粉等,饲料配方为:豆粕20%、玉米62%、麸皮10%、贝壳粉7%、食盐0.35%、维生素微量元素蛋氨酸等0.65%。也可以用50/0的预混料并按厂家的配方配制。

4.产蛋期要在鸡舍内准备产蛋窝。训练散养鸡在固定地点产蛋,数量为鸡数的三分之一。

四、做好疫病的防治工作

(一、做好准备,量力而行。养鸡不但要做好场地、饲料、用具等物质准备,要好做好养殖知识的准备,首先要结合现状比如技术水平、经济能力、设施状况、市场信息、当地环境等实际情况综合考虑是否育雏及育雏的数量。切忌盲目而上,贪大求多。一)散养蛋鸡常发病的种类

1、性病:马立克、新城疫、法氏囊;

2、细菌性病:大肠杆菌、白痢、霍乱;

3、营养缺乏症:硒缺乏、啄癖症;

5、中毒性病:霉菌中毒。

(二)防病措施

1、一定要求孵化场注射马立克;

2、饲喂全价饲料;

4、定期饲喂球虫及驱虫;

5、定期检查垫料和饲料是否霉变;

6、选用适合本地的免疫程序做好新城疫、法氏囊、鸡痘等传染病的免疫工作。

鸡苗成活率怎样提高

3、每月补硒一雏鸡在15—45日龄球虫病为高发期,尤其是采用平养的方式,球虫病是鸡场危害的最主要的寄生虫疾病,正逢雨水较多季节或温暖潮湿环境,就有利球虫发育而至球虫病流行。次;

一:鸡苗对光照要求不太严格,初雏1~3天保持24小时光照、4~7天保持20~22小时光照,此后,根据雏雉采食情况 转入自然光照,3周前后转入立体笼时、个晚上要全加光照,这样可使雏雉尽快适应新环境,待雉群大部分采食,饮水后即可采用自然光照。

二:室内空气流通不好,氨气浓度过大,会直接影响雉鸡的生长发育并可诱发3.饮水中可适量添加电解或料中加青菜以满足产蛋时维生素的需要。疾病的发生。经常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及时清粪,清扫地面,维持适宜的温度,及时疏散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