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一类土、二类土、三类土?区别是什么?
对仙人掌没什么好处。二类土(普通土)潮湿的粘性土和黄土,软的盐土和碱土,含有建筑材料碎屑、碎石、卵石的堆积土和种植土。开挖方法及工具:用锹、条锄挖掘、需用脚蹬,少许用镐。
灰岩的养殖方法_灰岩的作用
灰岩的养殖方法_灰岩的作用
三类土(坚土)中等密实的粘性土或黄土,含有碎石、卵石或建筑材料碎屑的潮湿的粘性土或黄土。开挖方法及工具:主要用镐、条锄,少许用锹。
这三类土的主要区别如下:
1、土壤硬度不同。
一类土最软,二类土次之,三类土最硬。
一类土(松软土)略有粘性的砂土、粉土、腐殖土及疏松的种植土,泥炭(淤泥);二类土(普通土)潮湿的粘性土和黄土,软的盐土和碱土,含有建筑材料碎屑、碎石、卵石的堆积土和种植土;三类土(坚土)中等密实的粘性土或黄土,含有碎石、卵石或建筑材料碎屑的潮湿的粘性土或黄土。
3、开发方法及工具不同。
一类土用锹、少许用脚蹬或用板锄挖五类土(软石)硬的石炭纪粘土,胶结不紧的砾岩,软的、节理多的石灰岩及贝壳石灰岩,坚实的白垩,中等坚实的页岩、泥灰岩。开挖方法及工具:用镐或撬棍、大锤挖掘,部分使用爆破方法。掘;二类土用锹、条锄挖掘、需用脚蹬,少许用镐;三类土主要用镐、条锄,少许用锹。
扩展资料:
四类土(砂砾坚土)坚硬密实的粘性土或黄土,含有碎石、砾石(体积在10~30%重量在25kg以下石块)的中等密实粘性土或黄土,硬化的重盐土,软泥灰岩。开挖方法及工具:全部用镐、条锄挖掘,少许用撬棍挖掘。
六类土(次坚石)坚硬的泥质页岩,坚实的泥灰岩,角砾状花岗岩,泥灰质石灰岩,粘土质砂岩,云母页岩及砂质页岩,风化的花岗岩、片麻岩及正长岩,滑石质的蛇纹岩,密实的石灰岩,硅质胶结的砾岩,砂岩,砂质石灰质页岩。开挖方法及工具:用爆破方法开挖,部分用风镐。
七类土(坚石)白云岩,大理石,坚实的石灰岩、石灰质及石英质的砂岩,坚硬的砂质页岩,蛇纹岩,粗粒正长岩,有风化痕迹的安山岩及玄武岩,片麻岩,粗面岩,中粗花岗岩,坚实的片麻岩,辉绿岩,玢岩,中粗正长岩。开挖方法及工具:用爆破方法开挖。
八类土(特坚石)坚实的细粒花岗岩。花岗片麻岩,闪长岩,坚实的玢岩、角闪岩、辉长岩、石英岩、安山岩、玄武岩,最坚实的辉绿岩、石灰岩及闪长岩,橄榄石质玄武岩,特别坚实的辉长岩、石英岩及玢岩。开挖方法及工具:用爆破方法开挖。
参考资料:
一类土(松软土)粉质粘土;潮湿的黄土;夹有碎石、卵石的砂;粉质混卵(碎)石;种植土、填土
三类土(坚土)软及中等密实粘土;重粉质粘土、砾石土;干黄土、含有碎石卵石的黄土、粉质粘土,压实的填土
四类土(砂砾坚土)坚硬密实的粘性土或黄土;汗碎石、卵石的中等密实是粘性土或黄土;粗卵石;天然级配砾6.5.2 找矿方法选择及方法介绍石;软泥灰岩
四类土之后的是4个级别的石
建筑用灰岩和水泥用灰岩是一样的吗
建筑用灰岩和水泥用灰岩不一样,技术要求不同:
1、建筑灰岩(主要是物理指标):压碎指标(<10%)、表观密度(>1500kg/cm3)、碱集料反应(<0.1%)、饱水强度(>100MPa)等;
2、水泥灰岩((3)开挖的方法及工具:一般需要用爆破的方式开挖八类土。主要是化学指标):CaO>48%、MgO<3%、碱<0.6%、fSiO2<6%、Cl-<0.015%等。
灰岩(Limestone),俗称石灰岩,是一种沉积岩。
成分
几乎由纯的方解石构成,其它成分的总含量常在5%以下,其中较为常见的是国内的粉笔目前主要有普通粉笔和无尘粉笔两种,其主要成分均为碳酸钙(石灰石)和硫酸钙(石膏),或含少量的氧化钙。粘土矿物、石英粉砂、铁质微粒、海绿石、有机质等。在与砂岩过渡的灰岩中可含较多陆源碎屑,白云石化也可使白云石含量增加。
结构
较为复杂,有碎屑结构和晶粒结构两种。碎屑结构多由颗粒、泥晶基质和亮晶胶结物构成。颗粒又称粒屑,主要有内碎屑、生物碎屑和鲕粒等,泥晶基质是由碳酸钙细屑或晶体组成的灰泥,质点大多小于0.05毫米,亮晶胶结物是充填于岩石颗粒之间孔隙中的化学沉淀物,是直径大于0.01毫米的方解石晶体颗粒;晶粒结构是由化学及生物化学作用沉淀而成的晶体颗粒。
不一样,水泥用灰岩中的氧化镁要少于5%。
矿种不一样,建筑用灰岩主要是做碎石、骨料用;水泥用灰岩市制作水泥的原料,两个2.2沉降岛屿的立论矿种之间的工业指标要求是不一样的,所以,价值也是不一样的。
黄土公路边坡养护技术标准
2、组成成分不同。二:水文地质条件良好时,在天然湿度,层理均匀,不易膨胀的粘土、亚砂土和砂土内挖方,深度不超过3米,坡度为1:1-1:1.25;深度为3-12米时,坡度为1:1.25-1:1.5。
该方法对地形、工作地域以及工作温度有一定的要求。地形起伏太大、沙漠和戈壁滩以及低于零度或高于40℃的温度等因素对测量结果都有较大的不利影响。该方法要求接地电阻小于2kΩ,如果大于2kΩ,所得到的成果效果也比较,对于接地电阻过高点位可采用浇盐水以降低电阻。另外不合适的工作温度也会影响仪器的正常工作。三:干燥地区内土的结构未经破坏的干黄土,坡度为1:0.3-1:1.2标绘的结果十分令人满意,风成灰岩的底部和4个化石土壤层与A,B,C,D,E5个明显的高峰出乎意料地完全匹配。因此,第Ⅰ~Ⅳ化石土壤层的形成年代相应为22.9,15.8,13.3和10.9ka左右,这些年代与我们根据地表样品年代划分的范围一致,第Ⅳ化石土壤层10.3~12.8ka,第Ⅲ化石土壤层为12.8~16.6ka,第Ⅱ化石土壤层为16.1万~18.1万a。曹家欣等对山东庙岛群岛和蓬莱沿岸的马兰黄土的研究表明,这些风成沉积物主要形成于距今10~30ka,而且在南长山岛信号山南的马兰黄土中也发现了古土壤层。这些研究成果也支持西沙石岛风成灰岩和古土壤层的形成年代,同时也说明无论南方海相和北方陆相风成沉积物的形成都受全球气候变化所支配。5。在碎石土和泥灰岩土内挖方,深度不超过12米时,坡度为1:0.5-1:1.5。
西沙石岛风成灰岩形成年代刍议
(4)地形平缓风化剥蚀出露的金矿体业渝光
(5)全风化:全风化岩石的岩体,被节理的裂隙分割成了散体状,而且岩体结构基本被破坏,只有外观仍保持着原岩状态。全风化岩石的碎石可以直接用手捏碎,用镐就能挖掘,干钻可钻进。(地质矿产部海洋地质研究所)
提要采用14C、系和氧同位素地层学3种的方法测定了西沙石岛风成灰岩的形成年代,结果异极大。其原因不是方法不成熟,而是经受淡水改造的风成沉积物样品未能满足一些方法建立的前提。通过对各种年代学方法的讨论和对比,认为石岛风成灰岩形成于距今28ka左右的末次冰期高海平面期,风成灰岩的基底是距今124ka末次间冰期高海平面期的产物。由于海平面的变化和石岛的微微下沉,其间有近10万a的沉积中断。
地质矿产部海洋地质研究所继1983年发现西沙石岛风成灰岩后,又于次年得到了长达200m的西石一井钻孔岩心(西石U-1),尔后采用14C和氧同位素地层学两种的测年方法对风成灰岩的形成年代进行了测定,用系法测定了风成灰岩的礁灰岩基底,为深入研究石岛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由于石岛特定的复杂地质环境,这些测定结果相甚大,14C法测得的校正后的年代为距今28ka,氧同位素地层学的结论为65ka,系法测定的礁灰岩基底年代为131ka。这几种方法都是比较成熟的,在不同的研究领域中都得到了成功的应用。然而,为何在对石岛风成灰岩形成年代的测定结果中会出现如此大的异呢?这些异是如何产生的?哪种方法的数据比较接近于风成灰岩的实际年代?为搞清楚这些问题,本文对用于石岛测年一些样品和测年方法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检验和讨论。
1测年方法和样品的讨论
1.114C测年
我们不但对西沙石岛许多地表样品进行了14C年代测定,还测定了西石一井岩心样品的14C年代,结果见表1。
西石一井的位置和剖面的描述已由文献给出。由表1可看出西石一井的14C年代普遍比地表样品的14C年代老,这说明岩心样品经受淡水改造的程度比地表样品小。10#样品取自风成灰岩的最下部,位于水下18.7m(井口标高6.0m),为此我们又做了10#和11#样品的化学分析和X射线衍射分析,以确定其化学成分和矿物成分,从而进行年代校正。分析结果见表2。
按照文献的方法计算出10#样品次生碳酸盐所占的比例范围是6%~38%。据大洋海平面变化曲线-18.68m处在距今大约8ka时被海水淹没不再受到淡水的作用,由此计算出校正后的年代范围是23.0~29.6ka。
表1西石—井风成灰岩14C测年结果 1.2系测年
对风成灰岩的基底(西石U-1)用系方法进行了测年,测定结果见表2。现代珊瑚礁大都是由文石质的六射珊瑚所建造,样品中文石含量是一项重要指标。珊瑚礁与其他海湖相生物成因的碳酸盐不同,珊瑚骨骼中的Sr/Ca摩尔比应与海水一致,在开阔大洋海水的Sr/Ca摩尔比为0.009,Sr/Ca摩尔比也可反映样品的化学封闭程度。分析结果见表2。
表2分析结果及校正后的年代 这两个样品的年代是用锾-法测定的,简化的测年计算为:
地质年代学理论与实践
由式(1)看出实测的230Th/234U直接与所测定的年代有关,230Th/234U比值越大,测得的年代越老。就矿物中的238U和234U而言,238U的衰变使矿物的晶格广泛地受到损伤,这使234U迁移到矿物的微毛细裂痕中去,在这里230U被氧化形成溶于水的双氧离子,与占据着稳定晶格位置的238U相比,234U优先进入水相,丢失234U的过程发生在淡水淋滤时,结果使230Th/234U的比值增大。由表2我们可见基底样品(西石U-1)保持化学封闭体系,年代结果可信;样品86047的化学封闭体系就一些,年代偏老。根据文石在淡水改造下转变为方解石的比例,可判断丢失234U的程度,从而对样品年代进行校正,校正后的年代也列入表2。基底样品校正后的年代和Kaufman统计的世界上100余个末次间冰期高海平面期珊瑚礁的系年代完全一致,因此,风成灰岩基底的系年龄还是准确可信的。样品86047校正后的年代和下面岩心系年代的顺序也是一致的,这种校正方法看来切实可行。
1.3氧同位素测年
把δ18O作为测年工具最成功的应用是在深海沉积物上,因为深海沉积物在海洋中的自然沉积,一般认为是连续的,随着深度增加,年代也增大。对测定的δ18O曲线,也就是古气候变化记录的解释取决于沉积记录是否具有连续性,而且必须知道岩心中不同深度沉积物年代。用西石一井的岩心做稳定同位素分析无疑使石岛风成灰岩的研究更加深入,然而就岩心24.7m以上的风成灰岩而言,可能在以下几方面值得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1)没有放射性同位素年代时间尺度 西石一井的δ18O曲线不是按照年代顺序排列,而是按岩心深度排列的。诚然,深海沉积物的δ18O曲线也是按岩心深度排列的,但是这种排列和石岛氧同位素曲线的排列却决然不同。未受扰动的深海沉积物,如果是连续的而且沉积速率恒定,可以把深度也看成年代尺度,但必须有一些放射性同位素测年的数据来限定时间尺度。西石一井的氧稳定同位素曲线却没有一个放射性同位素年代数据,这是一个很大的不足,对未受扰动的深海沉积物也许影响不大,但对石岛却至关紧要。最棘手的是,石岛风成灰岩的氧同位素曲线可能并没有反映当时的气候史,因为在风成过程中,出现了不同年代沉积物的上下层混合甚至颠倒等现象,这已为许多14C年代数据所证明,所测样品在岩心中没有反映出沉积的时间顺序,因而难以反映气候史。
图1现代软体动物和珊瑚的δ18O范围(据Aharon,1986)
(2)分析的样品为全岩 风成灰岩氧同位素分析的样品全部是全岩,这是一个极好的尝试,可是也带来了一些复杂的问题。西沙石岛风成灰岩是由珊瑚、珊瑚藻、有孔虫、软体动物和棘皮动物等生物骨骼所组成,这些生物在全岩样品中所占的比例并不恒定,全岩的氧同位素记录实际上是组成灰岩所有生物种属氧同位素记录叠加的结果。
虽然各种生物都可能由于气候的冷暖变化而改变其δ18O值,但对单一种属,氧同位素变化幅度并不十分大。被称为“标准”深海沉积物氧同位素记录的东太平洋V19-30岩心,在同位素2~4阶段(相当于10~75ka左右)δ18O的变化也没有超过1.16×10-3,而西石一井δ18O的变化幅度都十分大,可达(5~60)×10-3。如此大的变化似乎不大可能是由于冰期和间冰期的气候变化而引起的,很可能是由于被分析样品中生物种属所占比例的不同而引起的。如图1所示,我们可以看出现代珊瑚和软体动物的818O相很大,这种变化大超过气候变化而引起的δ18O的变化。同一年代形成的全岩样品,由于其中的软体动物和珊瑚所占的比例不同,都可能引起类似冰期或间冰期的δ18O变化,软体动物所占的比例大,全岩样品的δ18O值就能引起类似冰期的特征富重,珊瑚占的比例大则可能类似间冰期的特征富轻。
2地一类土(松软土)砂土、粉土、冲积砂土层;疏松的种植土、淤泥(泥炭)质意义的讨论
2.1风成灰岩和化石土壤层的形成年代
世界上许多风成碳酸盐岩都形成于海侵过程中,只有在这个过程中才能提供足够的沉积物的物源,西沙石岛也不例外。如上所述,假如西沙石岛风成灰岩的14C年代在23.0~29.6ka间,在这个阶段,V19-30岩心的氧同位素曲线δ18O最轻处(4.35)的年代为28ka,此时氧同位素曲线上有一明显的高峰,表明气候温暖,海平面上升(图2),因此,我们有理由推断西沙石岛风成灰岩的形成年代为28ka。以28ka为基准,也就是风成灰岩的下限年代。由于西沙石岛没有全新世的沉积物,以10ka为上限年代,把西石一井的深度、风成灰岩的底部和各化石土壤层的位置标绘在年龄界限10~28ka的V19-30氧同位素曲线图上,在岩心各化石土壤层的位置下找出相应的高峰,其下的年代就是在暖湿气候下形成的化石土壤层的年代。
图2西石一井岩心与V19-30深海沉积物氧同位素曲线对比(A,B,C,D,E为同位素曲线高峰位置)
据西石一井资料,这套风成灰岩基底明确,侵蚀面清楚,部校正后的14C年代为28ka,原生礁最上部经检验处于化学封闭体系的系测年为124ka。由此我们可看到原生礁到这套风成沉积物间有近100ka的沉积中断。
124ka前是末次间冰期的高海平面期,此时海平面的高度与现今海平面不多,有可能稍高一点。据与西沙石岛经纬度不多的南海北部深海平原晚更新世以来沉积环境和古气候变化的研究,130ka前的古海面比现在高 10m左右,现在风成灰岩基底位于水下18.7m,由此可求出130ka的平均下沉速率为0.2m/ka左右。
有近100ka沉积中断的主要原因就在于西沙石岛是微微下沉的。在末次间冰期高海面期后,海平面升升降降,但总的趋势是下降,海平面的下降速率大于西沙石岛的下沉速率,因此,珊瑚及其他生物种属不会生长在130ka的原生礁上,而在古岛礁坪的四周发育;在降到28ka的高海平面期,此时西沙石岛的高度与海平面相无几,这样才能接受风成沉积物作为其基底。
2.3风成灰岩的形成过程
西沙石岛风成沉积物来自古石岛本身及邻近的礁坪。124ka的原生礁在距今大约28ka成为海侵礁,具备接受沉积物的物源条件后,逐渐进入末次冰期最盛期。干冷的气候是形成风成灰岩的主要条件。海平面急剧下降,风成灰岩的基底处仍没有珊瑚礁发育,但所在礁坪四周继续发育着珊瑚礁,它们在西石一井岩心中不能看到。随着气候的变化,古风向的变化,海平面剧烈变化或相对稳定,礁坪周围发育的珊瑚厚薄不一样。当海平面相对稳定时,礁坪不再沿垂直方向发育而是向侧向发育,外侧较年轻,内侧较老;海平面变化较快时,仅发育成较薄的一层珊瑚礁。海浪的冲蚀、海潮流的分选和风力的搬运使这些生物碎屑经过无数次的磨蚀,沉积在现今的西沙石岛上。这些外界营力不仅改造了珊瑚礁,而且也使一些基底较老的生物碎屑沉积在西沙石岛上,那时古礁坪的范围可能比现在大得多,这样才能提供一个沉积物多次磨蚀的古地理环境。进入全新世时,气候温暖,冰盖融化,海平面迅速上升,淹没了许多古礁坪,断绝了沉积物的来源,失去了多次磨蚀的古地理环境,这也是这套风成灰岩缺失全新世界质的原因。假如这个过程是真实的,对西沙石岛已测定的14C年代数据都能做出较好的解释。
3结语
沉积物测年方法至今已发展到近20种,每一种方法都有自己的假设前提,都有测定的年代范围,都有最适宜的样品。同一地质背景的样品采用不同的方法可能获得不同的结果,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地质学家;每年都有大量的年代学数据发表,如何使用好这些数据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开展各种测年方法的互相交叉和对比的研究,以满足地球科学日益发展的需要。笔者试图通过对西沙石岛样品不同测年方法的初步讨论,而引起地质学家和年代学家的注意,期待进一步做更深入的研究。
(第四次海洋湖沼科学会议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51~57页)
灰岩山地区隧道存在哪些岩体力学问题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思路(包括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3)受淡水的影响 西沙石岛风成灰岩受到大气降水强烈的淋滤,次生成分很多,占相当比例的文石和高镁方解石,由于重结晶的胶结作用而转变成低镁方解石,淡水在这个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样品的氧同位素组成可能已发生了变化。大气水中的δ18O值变化范围极大(0~60×10-3),这些淡水改造了西沙石岛的风成灰岩,这也可能是西石一井δ18O变化幅度大的原因之一。岩石力学是一门研究岩石在外界因素(如荷载、水流、温度变化等)作用下的应力、应变、破坏、稳定性及加固的学科。又称岩体力学,是力学四:深度在5米以内的基坑(槽)、管沟边坡,坡顶无荷载时,其最陡坡度:中密砂土为1:1碳质灰岩在勘察中的描述是:剖面含炭屑、煤屑或植物的根、茎、叶部化石。,中密砂石为1:0.75,中密的碎石类土为1:0.50,老黄土为1:0.3,软土(经井点降水后)为1:1,硬塑的亚粘土、粘土为1:0.30。的一个分支。
研究目的在于解决水利、土木工程等建设中的岩石工程问题。它是一门新兴的,与有关学科相互交叉的工程学科,需要应用数学、固体力学、流体力学、地质学、土力学、土木工程学等知识,并与这些学科相互交叉。
郭兄弟,同求!
土质分类五类土及照片
回答一般可以把土质分成8类,分别为一类土(松软土)、二类土(普通土)、三类土(坚土)、四类土(砂砾坚土)、五类土(软石)、六类土(次坚石)、七类土(坚石)和八类土(特坚石)。其中,一类土是略带有粘性的砂土、粉土、腐殖土以及疏松的种植土,可用铁揪、板锄来挖掘。
一、土质分类
1、一类土
(1)1、五类土岩和土的名称土壤类型:一类土指的是松软土。
(2)岩和土的名称:一类土是略带有粘性的砂土、粉土、腐殖土以及疏松的种植土。
(3)开挖的方法及工具:一般可以用铁揪、板锄挖掘一类土,少量的一类土在用铁揪挖掘时能用脚蹬。
2、二类土
(1)土壤类型:二类土指的是普通土。
(2)岩和土的名称:二类土是潮湿性的粘性土和黄土,软的盐土以及碱土,含有建筑材料碎屑、碎石、卵石的堆积土以及种植土。
(3)开挖的方法及工具:通常情况下,可以用铁揪、条锄来挖掘二类土,在挖掘二类土的时候需要用脚蹬,少许的二类土需要用镐。
3、三类土
(1)土壤类型:三类土指的是坚土。
(2)岩和土的名称:三类土是中等密实的粘性土或黄土,含有碎石、卵石,或者有建筑材料碎屑潮湿的粘性土、黄土。
(3)开挖的方法及工具:主要用镐、条锄来挖掘三类土,少许的三类土用锹来挖掘。
4、四类土
(3)开挖的方法及工具:四类土全部用镐、(2)岩和土的名称:四类土是坚硬密实的粘性土或者黄土,含有碎石、砾石(体积在10-30%重量在25kg以下的石块)的中等密实粘性土或者黄土,硬化的重盐土,软泥灰岩。条锄进行挖掘,少许的四类土用撬棍挖掘。
5、五类土
(1)土壤类型:五类土指的是软石。
6、六类土
(1)土壤类型:六类土指的是次坚石。
(2)岩和土的名称:六类土是坚硬的泥质页岩,坚实的泥灰岩,角砾状花岗岩,泥灰质石灰岩,粘土质砂岩,云母页岩及砂质页岩。风化的花岗岩、片麻岩及正长岩,滑石质的蛇纹岩,密实的石灰岩,硅质胶结的砾岩,砂岩,砂质石灰,质页岩。
7、七类土
(1)土壤类型:七类土指的是坚石。
(2)岩和土的名称:七类土是白云岩,大理石,坚实的石灰岩、石灰质以及石英质的砂岩。坚硬的砂质页岩,蛇纹岩,粗粒正长岩,有风化痕迹的安山岩以及玄武岩。片麻岩,粗面岩,中粗花岗岩,坚实的片麻岩,辉绿岩,玢岩,中粗正长岩。
(3)开挖的方法及工具:需要用爆破的方式开挖七类土。
8、八类土
(1)土壤类型:八类土指的是特坚石。
(2)岩和土的名称:八类土是安山岩、玄武岩、花岗片麻岩、坚实的细粒花岗岩、石英岩、辉长岩、辉绿岩、玢岩、闪长、角闪岩、辉长岩、石英岩、安山岩、玄武岩等。
二、五类土及照片
五类土是坚硬的石炭纪粘土,胶结不紧的砾岩,软、节理多的石灰岩以及贝壳石灰岩,坚实的白垩,中等坚实的页岩、泥灰岩。
2、岩石不同风化的程度
(1)未风化:未风化的岩石岩质新鲜,偶见一些风化痕迹,但岩石组织结构未变。
(3)中等风化:中等风化的岩石,构造层理清晰,但被节理裂隙切割成了岩块状,裂隙里填充着少量风化物。它的结构部分被破坏,但矿物质的成分基本没发生变化,只沿着节理面出现了次生矿物。中风风化的岩石,用锤子锤,声音脆,岩体不容易击碎,用镐难挖掘,只有用岩芯钻一:土质的挖方深度值不得大于:砂土1米,亚砂土1.25米,粘土1.5米,特别坚实的土2米。才可以钻进去。
(4)强风化:强风化岩石的岩体被节理的裂隙分割成,成块的碎块状,而且岩体大部分结构被破坏,构造层理不清晰,岩石中矿物质的成分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在锤击强风化岩石时,发出的声音较哑,碎岩能用手折断,干钻不容易钻进,用镐可以挖掘。
粉笔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啊?能把它混在花土里养仙人掌么?
一类土(松软土)略有粘性的砂土、粉土、腐殖土及疏松的种植土,泥炭(淤泥)。开挖方法及工复杂的风成机制使西沙石岛上的沉积物不是按年代顺序堆积的,因此,建立西沙石岛风成灰岩的时标比较困难。但是,无论海洋的或陆地的风成沉积物(黄土)的形成都受全球气候变化所支配,而深海沉积物的δ18O曲线也反映了全球的气候变化,将它们和风成沉积物的气候旋回进行对比应该是比较合理的。国内一些学者采用控制年代点的方法用类似的办法将西石一井的岩心剖面和深海沉积物岩心V19-30的δ18O的变化曲线进行对比,以求出各土壤层的形成年代。具:用锹、少许用脚蹬或用板锄挖掘。现在,国内使用的粉笔主要有普通粉笔和无尘粉笔两种,其主要成分均为碳酸钙(石灰石)和硫酸钙(石膏),或含少量的氧化钙。
无尘粉笔属普通粉笔的改进产品,旨在消灭教室(3)开挖的方法及工具:要用爆破的方式开挖六类土,部分六类土用风镐。粉笔尘污染。它只是在普通粉笔中加入油脂类或聚醇类物质作粘结剂,再加入比重较大的填料,如粘土、泥灰岩、水泥等这样可使粉笔尘的比重和体积都增大,不易飞散,但在实际应用中,它对粉笔尘污染的降低效果并不十分明显。
应该不行。
本次接替资源找矿思路及找矿部署
除去一类土、二类土、三类土还有其他类土如下所示:6.5.1 找矿思路
遥感资料显示,控制峪耳崖岩体产出的NE向平行断裂有多条,其中北侧偏道沟至长河便是其中之一。重力测量结果也在偏到沟和长河分别出现负值异常,尤其是长河异常强度大、范围广,推测形成峪耳崖花岗岩体深部岩浆可能沿该断裂上侵形成隐伏的花岗岩株。矿床与峪耳崖花岗岩体具有密切的时间、空间和成因联系,金矿属于与峪耳崖岩体有关的斑岩型金矿,寻找“峪耳崖式岩体”成为找矿的关键。峪耳崖金矿控矿的特点是受燕山期浅成花岗岩控制,查明岩体及其三维空间形态是隐伏矿体定位预测瓶颈所在。目前地表出露花岗岩体的位置已经开展了详细的勘探评价,为进一步拓展(2)微风化:微风化的岩石岩质新鲜,沿着节理面有铁锰质渲染的痕迹,或者略有变色,有少量风化的痕迹,没有疏松物质,而且矿物质和岩石的组织结构,基本上没有发生改变。矿区的找矿空间,针对隐伏花岗岩体及其中含矿性评价是的途径。
由于岩体侵入受控于断裂构造,尤其是NE向区域性大断裂控制,而赋存与岩体中或其附近的金矿体则受次级断裂、裂隙带的控制,寻找控岩、控矿构造也是找矿优先考虑的因素。金矿化的强度与金属硫化物含量呈正比,寻找金属硫化物富集地带是寻找金矿体的有效指标。这些地质认识为找矿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也是找矿方法选择有效性评价的基础。
矿区找矿关键问题一是要查明花岗岩体三维空间形态,尤其是深部隐伏岩体的空间位置;二是要寻找赋矿有利部位,主要指含矿断裂构造和金属硫化物富集地段和金化探异常分布位置。目前拟选择的重点工作区之一北部偏道沟-长河测区,南西延伸部位镇矿测区均为覆盖区,上部第四系覆盖(3~10m)、下城系高于庄组灰岩覆盖(深度不详)。需要开展深部隐伏矿体找矿。
矿区内产出的岩石类型非常简单,除第四系冲、洪、残坡积物外,只有元古代长城系高于庄组白云质灰岩、燧石灰岩、泥灰岩和燕山晚期侵入的浅色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和肉红色中粗粒、粗粒黑云母花岗岩等。各种类型的岩石都是由各种矿物组成的,而各种矿物的电阻率是不同的,因此由不同矿物组成的各种岩石的电阻率也必然不同,同时同种矿物可有不同的电阻率值,所以同种岩石的电阻率也必然有较大的变化范围。一般说来,火成岩与变质岩的电阻率值较高,而沉积岩电阻率值较低。就本区而言,燕山晚期花岗岩的电阻率值一般在0.5×103~n×105Ω·m之间,长城系灰岩的电阻率值一般在n~2×103Ω·m之间。
当然,不同岩类的电阻率值的变化固然与其矿物成分有关,但在很大程度上却取决于它们的孔隙度或裂隙度及其中所含水分的多少。岩石孔隙度或裂隙度高、所含水量多则电阻率较低,而岩石致密、含水量少则电阻率较高。从本区情况看,浅部花岗岩由于风化或构造破坏作用使其裂隙或节理较发育,电阻率较低,可达n×102Ω·m,几乎接近灰岩的电阻率值。而地表或浅部灰岩由于裂隙或节理较发育并充水,电阻率值仅为n×10Ω·m,甚至达nΩ·m。总体来说,从电阻率测量结果来看,花岗岩表现为高电阻率特征,而灰岩表现为相对低电阻率特征。
考虑围岩灰岩和花岗岩具有比较明显电性异,电阻率法可以有效区分着两类地质体深部分布状态。电法选择上,深部和浅部要综合考虑,因此选择EH4连续电导率剖面测量和高密度电法测量开展工作,前者可以有效探测深达1000m地质体,而高密度电法可以弥补EH4方法对浅部信息精度不足,2种方法具有互补性。再者,高密度电法同时具有测量激发激化(IP)功能,可以有效查明地质体中金属硫化物含量,为寻找金矿化可能富集地段提供信息。
6.5.2.1 EH4连续电导率剖面测量工作原理及仪器
本次采用的EH4连续电导率测量系统是美国EMI和Geometrics公司联合生产的,采用了的数字讯号处理硬、软件装置,使用天然的和人工的电磁场信号,能够测量几米到1000m深度的电阻率,测量得出电阻率连续剖面,是目前上一种先进的大地电磁测深仪。
值得指出的是,由于本方法主要用来解决深部的问题,对于浅部和细节情况的反映还不够明显、。再者,EH4连续电导率测量系统是一套灵敏度很高的仪器,受测区动力电和工业游散电流影响;另外,附近进行的采矿活动,加之植被很发育,大风使树木摇摆,树根带动泥土会有轻微晃动,这些因素都会给测量工作带来一定程度不利影响,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测量结果的精度。尤其是高压电线产生的电磁波影响,在其200m的范围内测量结果偏较大,利用该方法要充分考虑这一点。
6.5.2.2 高密度电法测量工作原理及仪器
高密度电法就其原理而言,与传统的直流激电方法基本相同,它仍然是以岩(矿)石的导电性异和激电性异为基础的一类电探方法,研究在施加电场的作用下,地中传导电流和由传导电流激发的2次电流的分布规律。该仪器和方法的优势是可以探测150m深度以内的电阻率和充电率的精细结构,可以比较准确地推断地下精细的地质和电子性导电矿物结构,能对地下浅部的矿体等异常进行准确的划分,定性说明。充电率异常是电子性导电矿物的一种客观表现,是金属硫化物(包括炭质页岩和炭质地层)的客观反映,并且充电率异常不受地形影响。可以说充电率异常与金属硫化物(包括炭质页岩和炭质地层)是一一对应的。
本次工作中使用的高密度电法仪(Sting-swift)是美国劳雷公司生产的当前比较先进的物探设备之一。仪器硬件由主机、开关转换器、开关、电缆、不锈钢电极和固体不充电电极等部件组成。仪器软件由管理仪器硬件配置和进行数据反演计算及成图显示两部分组成。仪器可自动进行电极排列切换和测量,系统的电极数为254个,组合方式任选。该方法通过得到电阻率剖面和充电率(IP)剖面,来反映地质体中电阻率和充电率异常体或异常区段,以推断可能的矿化体或矿化区段。
6.5.2.3 快速偏提取化探找金矿机理及方法原理
众所周知,金的地球化学特征决定了其成矿的复杂性,不同类型的金矿有它不同的成因,但不论什么类型的金矿体,一旦形成后,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由于受物理化学作用,特别是近地表,都要遭受次生变化。由于地下水沿构造裂隙的流动与渗透蒸发,植物根系的吸收,再加上电场、离子充电、浓扩散、离子对流等作用,使含金物质发生迁移,在矿体的周围及上方,形成了含易溶于水的金离子或金配合离子的离子晕。
当地表水分沿毛细管的蒸发,使金溶液浓度发生改变、pH值的变化、植物根系富集、腐殖酸增多和遇到其他还原条件时,金的配合物或金盐也随之破坏,形成微细的金粉析出,或被硅、铝、铁等胶体所吸附,以微细粒金或胶体分散金形式存在。从而,在金矿体上方,必然形成了含有离子态、胶体分散和微细粒的金晕,这些晕与矿体关系十分密切,正是寻找隐伏矿体和盲矿体的重要信息和标志。
泡塑埋入法找金,是测其土壤中含金的偏量,故称之为偏提取。主要提取附在土壤颗粒表面的离子态、胶体分散和微细粒金。由于样品不加工,保持原生状态,对大颗粒金和石英包裹的金,稀溶剂短时间的接触不可能提取出来,即便提出来的仅是大颗粒金表面的小部分。为此,泡塑埋入法可排除“粒金效应”,减少次生晕运移现象,圈出的浓集中心能准确反映出矿体存在位置;另外,由于用样量多、接触面大、提取量大、富集面广、代表性好,对深部矿体地表微弱异常能起到明显的强化作用,易于发现隐伏矿体和盲矿体。
由以下4种类型金矿体说明泡塑偏提取化探和常规土壤测量2种方法找矿效果不同特点(图6.16):
(1)出露地形坡度较陡的金矿体
由图6.16a可以看出,该类型矿体出露部位,经常年风化剥蚀,残坡积物随地形坡度往下运移,近至几米,远至几公里,其中离子态、胶体、微细粒金大部分为雨水带走,剩下不溶于水的大颗粒金和包裹体金被搬运到远离矿体的无矿地段。当地表土壤取样测量时,在矿体出露部位可能只有1×10-9~n×10-9的微弱异常显示,接近背景值,易被忽视;而运移到无矿地段的大颗粒金和包裹体金,取到一粒则峰值很高,取不到则很低,忽高忽低,易出现假异常,其浓集中心远离矿体,这就是有异常找不到矿的根本原因。
而泡塑埋入法则不然,尽管矿体出露部位大部分金被冲刷带走,由于矿体的存在,受蒸发、毛细管等作用,地表金离子仍有矿体补充来源,尽管只出现1×10-9~n×10-9的微弱离子晕,但这部分金正适合泡塑吸附,再加上泡塑与土壤接触面积大,能提取出上百克样品中的金,从而强化了异常。对搬运到无矿地段的大颗粒金和包裹体金,受溶剂浓度和接触时间控制,泡塑则提不出来,也就没有异常显示。因此,对此种类型矿体,泡塑法能消除“粒金效应”,减少次生晕运移现象,所以,其浓集中心能较准确地反映矿体的赋存位置。
(2)地表覆盖厚的隐伏金矿体
如图6.16b所示,该类矿体一般经风化剥蚀后,为第四纪沉积物所覆盖,形成隐伏矿体,地表土壤中不可能出现大颗粒金和包裹体金,只有离子晕存在,其强弱随覆盖层的厚度、金矿体中金的品位、氧化溶解扩散程度而变化。一般覆盖厚的矿体,离子晕较弱,土壤测量法没有高灵敏度的测试方法,很难发现异常,矿体易被忽略。而泡塑适合吸附这部分金,且接触面积大,能强化异常。所以,泡塑法在找隐伏矿体时优于土壤测量法。
(3)围岩包裹的盲矿体
如图6.16a,该类矿体一般为岩浆岩侵入体或成矿后因地壳运动被其他岩体覆盖或包裹,经漫长的地质年代,矿体受物理化学作用,金离子沿围岩的裂隙向地表扩散,形成原生晕。在地形较为平缓的地段,地表围岩再次风化形成薄层土壤,其中必然含有金离子晕。如山东招远陈家金矿区即属此种类型。泡塑法在矿体上有明显的异常显示,而土壤测量法则不明显。因此,泡塑法对寻找盲矿体同样有效。
如图6.16d,该类金矿体经风化剥蚀已出露地表,无论离子态、胶体、微细粒、大颗粒及包裹体金等都未远离矿体,在矿体上方形成叠加的晕区。此时,土壤测量法和泡塑法所圈出的异常是重合的,其浓集中心都落在矿体出露位置,异常强弱随各种状态金的含量高低而增减。因此,泡塑法与土壤测量法圈出的异常均与矿置吻合,其峰值高低随各相态含量多少而变化。
从上述4种类型金矿体找矿效果研究与探讨表明:①由此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对找岩金矿取土壤样而言,不加工保持原生颗粒表面要比细加工获得的找矿信息准,为了强化信息,必须增大取样量。虽然这一认识可能暂时并不被分析界所普遍接受,但理论与实践的证明是如此。②泡塑埋入法提取的金,大部分是与矿体关系密切的离子态、胶体分散、微细粒金,可排除“粒金效应”引起的次生晕运移现象,找矿位置准。同时,对深部矿体厚覆盖区能强化异常,易于发现隐伏矿体和盲矿体,找矿效果明显优于普通土壤测量法。
6.5.3 接替资源勘查工作部署
峪耳崖金矿是一个百年老矿,勘查工作始于新成立前。在目前采区范围内,在1.41km2的矿区范围内历年来累计投入钻探55612.53m,钻孔156个,控制深度接近1000m。总体看,目前矿山生产地段控制程度比较高,深度比较大,已有的深部工程含矿性明显减弱,虽然目前控制段仍然有新发现矿体的可能,但大的突破难度比较大。矿山可以在开采过程中,利用坑内钻进行加密控制,发现新的、小的矿体。
峪耳崖金矿深部找矿受到限制,原因一是工程控制程度高,二是深部出现大面积红色花岗岩,而金矿化主要位于红色花岗岩的上部、边部,成矿深度限制了深部找矿前景。因此,峪耳崖金矿接替资源找矿重点集中在矿区边部、外围。
峪耳崖岩体侵入于长城系灰岩中,岩体顶部有灰岩捕虏体和顶垂体存在,说明剥蚀较浅。因此,我们认为,峪耳崖花岗岩并不仅仅是现有出露的0.59km2,推测深部可能有较大的岩浆房存在,在其延伸部位和外围还有隐伏的花岗岩体和矿体存在。由于峪耳崖花岗岩体受NE向断裂控制,岩体沿断裂延伸方向侵位成为选区的主要依据。通过野外调研,发现南西部西沟镇矿16线以西出现灰岩大理岩化现象,推测深部有隐伏岩体分布。矿山在本区开展的1∶5000高精度重力测量该部位显示了与峪耳崖岩体一致的负异常(图6.17)。
从前期研究资料看,矿区北部偏道沟-长河、北东部龙潭沟,以及南西延伸部位(镇矿)是找矿有利部位,也是本次接替资源勘查的工作选区。
为验证上述认识,本次选择矿区16线以西镇矿和北河作为物探工作区。其中镇矿测区为灰岩覆盖区,长河测区为第四系河流砂泥土覆盖区。
炭质灰岩结构怎么描述啊?
有人应用西沙石岛的14C年代数据,根据其海拔说明西沙石岛是上升的岛屿。然而近年来西沙石岛风成灰岩的发现,越来越多的14C年代数据,尤其是西石一井风成灰岩基底年代的确定,均不能支持西沙石岛是上升岛屿的结论。西沙石岛非同一般的珊瑚礁岛,风成机制使所测得样品的位置没有反映出古海面的变化,因此,也就难以推测出石岛的上升速率。灰岩,是一种沉积岩。沉积岩中常常含有数量不同的其他矿物,沉积岩岩石的定名以其主矿物和次矿物(含量仅次于(2)开挖的方法及工具:一般可以用镐或者撬棍、大锤来挖掘五类土,部分五类土可以用爆破的方法开挖。主矿物的其他矿物)的含量来确定。
参考文献(略)炭质灰岩中的炭质含量是25%-50%。
实验室鉴定方法:从其层面是否含炭屑、煤屑或植物的根、茎、叶部化石来做进一部的确定。首先,点酸起泡,确定为灰岩类,然后刻痕为黑色,且层面含化石或炭屑,就可以确定为炭质灰岩。
岩土的工程分类方法及其意义是什么
为进一步确定成矿有利地段,加之工作区多为土壤覆盖,本次选择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方法。由于矿区地势陡峻,常规土壤化探方法不能有效解决异常漂移和颗粒金效应问题,难以准确定位,加之工作区多属厚层覆盖,需要深穿透地球化学找矿方法,因此,本次工作选择泡塑图6.16 不同类型金矿体两种方法找矿效果对比示意图偏提取化探找矿方法。岩土(rock and soil)从工程建筑观点对组成地壳的任何一种岩石和土的统称。岩土可细分为坚硬的(硬岩)、次坚硬的(软岩)、软弱联结的、松散无联结的和具有特殊成分、结构、状态和性质的类。习惯将前两类称岩石,后三类称土,统称之谓“岩土”。
分类
1、从岩土的分类来看有不同的方面以及标准,主要的分类有成因的分类,还有按坚硬的程度来进行划分、按完整度来进行划分、岩土按风化程度进划分、按岩体结构类型进行划分、岩体按岩石的质量指标进行划分、以及按岩体基本质量等级来进行分类。
2、从开挖的岩土的分级来看,主要的类别是一类土也可以说是松软土,这种土也叫砂土、粉土、冲积砂土层、疏松的程度可以达到种植土、淤泥或是泥炭,坚固系数可以达到0.5-0.6左右,平均容重是6.0-15.0之间,开挖的方法用锨、锄头等进行挖掘就可以了。对于二类土来说也叫普通土,这种土是粉质粘土,也可以是潮湿的黄土、夹有碎石、卵石的砂,粉土混卵碎石的植土或是填土,坚固系数是0.6-0.8之间,平均的容重是11.0-16.0之间,开挖的方法可以用锨、锄头进行挖掘,少用镐翻松处理。三类土是坚土,这种土是软及中等密实的粘土,重粉质粘土、砾石土、干黄土、含有的碎石卵石的黄土、粉质粘土、压实的填土,坚固系数是0.8-1.0之间,平均的容重是17.5-19.0之间,开挖的方法主要是用镐,很少用锨,锄头等方式来挖掘,对于部分用撬棍来进行挖掘。
岩土的分类方法很多 不同行业的不同 得看看你的教材上是采用的哪种
意义可能是对岩土统一分类肯定对学科发展,工程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呗。
参考《土质学与土力学》(交通出版社,袁聚云等主编)
蝮蛇螫手硕(1)土壤类型:四类土指的是砂砾坚土。鼠硕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