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蚕地区有哪些?
养蚕大棚的推广适应了蚕茧生产产业化的趋势,规模大,桑叶、蔟具等生产资料的运输量也大,因此选择棚址要考虑交通方便。同时考虑到管理条件,把大棚设在离住宅较近,平时便于管理的地方,一旦遇到台风或者暴雨等自然灾害,也好及时处理。【卖废品就上废品之家 您的问题我来回答】
传统桑蚕养殖区在哪里建设 桑蚕养殖地区
传统桑蚕养殖区在哪里建设 桑蚕养殖地区
(4)土壤
太湖流域、四川盆地和珠江三角洲
太湖流域、四川盆地和珠江三角洲合称为我国的三大桑蚕基地。
选择养蚕大棚搭建地点时应考虑哪些因素?
由于养蚕期间劳动密集,必须考虑桑叶采摘与储运的方便。为了降低劳动强度,节约养蚕成本,养蚕大棚的搭建位置应该选择在离桑园与住宅不远的地方。同时,为了防止大田施用农引起的蚕中毒,养蚕大棚必须远离农作物良田、果园等场所。不同的养蚕地区有不同的气候特点,即使在同一地区、同一乡镇或养蚕专业村,自然条件也不尽一样。因此,在选择搭建塑料养蚕大棚养蚕大棚保护设备的抗风能力,但又要经常通风,如果建在窝风的地方,就不利于养蚕大棚的通风换气,影响蚕的生长发育,特别是棚内上蔟时,如果不能保证大棚良好的通风换气,会影响大棚蚕茧的质量。所以,建造养蚕大棚既要考虑避强光,也要选择通风良好的地方。时必须考虑有利于养蚕的环境条件。
光照是塑料大棚的主要能源,它直接影响着大棚内部的温度变化,但是,养蚕大棚不同于专业蔬菜大棚,强烈的日光照射不但会引起桑叶的快速干瘪,还会直接影响蚕的正常生长发育,因此养蚕大棚在搭建时需要考虑避光,棚址选择在四周有遮荫的高大建筑和树木的地方,地形平整,如果是在丘陵或山区养蚕,可以选择向北倾斜5~10度的地形较好,搭建时选择这样的地形非常方便。这样的地方,每天日照时间最短,在高温季节,有利于塑料大棚内的温度调节,降低棚内饲育温度,并且避免了强光辐射,有利于大棚内桑叶的保鲜和蚕的正常生长发育。当然,倾斜度也不是越大越好,如果超过了10度,整理棚内蚕畦、搭建大棚等都会相当不便,甚至无法在棚内养蚕。
(2)通风
(3)位置
土壤决定地温又影响排水,建造塑料养蚕大棚要选择地势较高的土壤,这样可以保证大棚内排水良好,避免夏秋季因雷雨引起的大棚积水。此外,还要考虑到地下水位不宜过高,因为地下水位高,土壤含水量大,在大棚地蚕育时增加蚕座内的相对湿度,易滋生病菌诱发蚕病。
(5)水源
养蚕大棚搭建时水源往往容易被忽略,其实水源对大棚的科学养蚕很重要,养蚕大棚附近有充沛的水源并非为大棚的灌溉,而是在高温季节调节大棚棚内温度时提供水资源。在各个蚕期遇到高温时,可以利用大棚附近的水资源在日中进行喷水降温。如果大棚离有水的地方距离近,给大棚的降温作带来极大的便利。因此,建造塑料养蚕大棚附近有水源可以利用。
(6)交通
桑蚕适合养殖的地域在哪些地方
我国是位居世界的种桑养蚕大国,蚕桑生产主要分布在26个省(区、市)1000多个县,桑园面积1200多万亩,年产蚕茧1240多万担,涉及农户近2000万户,蚕农收入120多亿元。
长期以来作为我国蚕桑主产区的东部地区近年来经济发展快,土地资源大大减少,劳动力成本提高,蚕桑产业发展空间缩小。因此,种桑养蚕由东部向地域广阔、气候和土壤适宜种桑养蚕的中西部内陆省份转移,显得势在必行。
2006年3月下旬,由实施的东桑西移工程,重点选择广西、江西、四川、重庆、陕西等桑蚕生产基础较好的中西部15个省(区、市)50个县,拟定到2010年末,在全国建设200个万亩以上的桑蚕基地。
中西部蚕桑基地凸显效益
项目实施1年后,让我们看看东桑西移的哥哥地方都有养蚕的地区呀,而且养蚕真的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个过程“实战”成绩单。
据统计,至2006年底50个蚕桑基地在中西部全面建成,中西部15个省(区、市)的桑园面积占全国的7.3%,蚕茧产量占到全国总产量的59.1%,已经超过东部的蚕茧产量。在工程规划之列的50个龙头企业在投资蚕桑基地的同时,一半以上就地发展缫丝,每个企业平均为农民提供800个~1200个就业岗位。初步统计结果显示,这50个蚕桑基地共实现销售收入8.4亿元,带动15万户农民增收4.5亿元,户均实现收入5600元,同比增长1倍。
资料表明,广西壮族自治区已经跃居我国(1)光照蚕桑业主产区的位,2006年底,广西以发展桑园面积180万亩,养蚕505万多张,蚕茧产量达18万吨的实力稳坐国内桑主产区把交椅。
广西的蚕桑业得以高速发展得益于自去年4月份开始实施的“百万亩桑蚕优质高效种养及深加工技术集成应用”项目,目前,广西的桑树优良品种已占到全区育苗总量的80%,桑蚕优良品种的应用占项目区养蚕量的95%以上。去年实现新增产值8亿多元,利润2.7亿元,新增税收6761万元。
茧丝绸协调办公室副主任房爱卿在工程实施之初,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指出,东桑西移工程是以提高竞争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为目的,使蚕桑生产成为部分中西部地区的支柱产业。上面的一组数字足以表明东桑西移工程已初见成效,在“十一五”开局之年为系列工程打了好基础,开了好头。
以科技的力量延伸桑产业链
在种桑养蚕产业西移为中西部地区农民带来更高收入的同时,将东部现代农业生产理念、生产方式、生产技术移到中西部,实现当地农民、企业家的思想、观念的更新和转变,相比产业产值的增长则更为深远而有益。
东桑西移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东部地区通过优化现有优质茧丝生产基地和丝绸加工园区现代化水平,带动西部发展。
广西优良的桑树种质资源有力促进了其蚕桑产业链的延伸。蒙山县通过招商引资组建的蒙山华虹丝绸有限公司,原来是个乡镇企业小厂,现已发展成为广西区级重点产业化龙头企业。2006年,华虹公司生产缫丝产量达400吨,产值9800万元,并不断加大技改投入,提升产业的科技含量,一期投资5000万元建成了全区条捻线丝生产线,二期投资3500万元用于扩大自动缫丝生产线。待所有的技改项目投产后,华虹公司将具备年产白厂丝、捻线丝各600吨的生产能力,加上利用缫丝副产品、双宫茧、下茧生产绢纺产品,年产值将超3亿元,可为地方提供税收1500万元以上。
蚕桑产业已经成为广西的支柱产业。目前,广西正全面展开蚕桑科技入户工程,年内培训蚕农40万人次,打造广西“蚕业人才小高地”,以科技的力量打造“国内外重要的茧丝绸生产加工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