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处理的六个步骤
污水处理的六个步骤为水质处理、确定污水排放标准、确定污水处理方案、把控施工质量、人员培训、日常维护。
枝江渔业养殖水质处理方案_渔业养殖废水达标排放标准
枝江渔业养殖水质处理方案_渔业养殖废水达标排放标准
1、水质处理
2、确定污水排放标准
确保污水符合排放标准,影响整个项目的造价。
3、确定污水处理方案
确定污水处理方案,寻找有经验、做过类似案例的环保单位,审核通过的环评资料以及指定污水处理设施规划场地。
4、把控施工质量
施工前进行准备工作、施工过程中的隐蔽工程检查工作,按照设计规范进行有序施工。
5养猪场废水处理方案、人员培训
项目施工完成后进行设备试(4)系统能耗低,运行费用低:本方案加强了预处理及厌氧处理效果,使污染在需能耗的好氧处理之前大大去除,从而减少好氧生化处理负荷,同时节省能耗。车、联动设备试车,严格按照相关技术规范进行作。
6、日常维护
设备日常维护按照环保单位提供的相关维护资料作,严禁私自维修变更设备型号等。
以上内容参考:
污水处理方案及措施
1.2通过厌氧、好氧的生物菌群的培养,微生物达到快速繁殖的效果,能够有效的把污水中的氮和磷进行吞噬,通过曝气系统的曝气进行氧气的污水处理主要是国内外多年的实践证明,对于易生物降解的有机废水,生化处理是最为有效和经济的处理技术,包括厌氧、好氧技术和稳定塘等。对于浓度较高的有机废水单独的厌氧处理一般不能够达到处理要求,单独的好氧处理运行费用高,厌氧—好氧串联工艺结合了厌氧处理工艺和好氧处理工艺的优点而避免了各自的缺点,厌氧处理工艺能耗低、污泥产量低,负荷高,但出水不达标;好氧处理工艺出水水质好,运行稳定,但需能耗,污泥产量较高。因此厌氧—好氧串联工艺在能耗、投资、处理成本和治理效果方面都具有较大的优越性。我们根据废水的水质特点及种猪场具体条件,结合多项工程的成功经验,本着投资省、运行费用低、作管理方便的原则,确定了UASB厌氧—改良SBR—消毒—兼性塘处理工艺。指通过污水处理工艺以及技术,食物水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过程。
1通过对污废水水质进行分析,进入污水处理厂的污水主要包括悬浮物SS、有机污染物CODCR、无机营养盐N/P等等。活性污泥法是城市污水处理的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
污水处理厂广泛应用传统的活性污泥法处理工艺,能够有效地对BOD、COD和SS进行处理。但是这种工艺对污水中的氮和磷的去除,就有技术的局限性。对于氮和磷的去除工艺,主要采用污水脱氮、除磷工艺的污水处理方法。
在污水脱氮除磷工艺处理过程中,通常有生物处理法和物理化学法两种工艺。物理化学法主要存在消耗量大、污泥产生多、污水处理运行费用比较高的缺点。传统的活性污泥法对污染物的去除主要是通过微生物培养和生物吸附进行分解代谢,达到污水处理的效果。
1.1活性污泥处理工艺
城市污水进入污水处理厂后,通过截流井流入粗格栅进入沉砂池,经过沉淀污水流入生化池,投入培养的生物菌,通过生化池曝气工艺处理,进行污泥、污染物的吞噬,沉淀;在流入细滤池,进行紫外线的消毒,污水达到排放标准。生化池、沉淀池中的污泥部分送入污泥脱水车间进行脱水处理,进行外运、填埋处理的过程。
目前,比较成熟的工艺厌氧—缺氧—好氧活性污泥法。污水通过流经不同的功能区间,在不同的微生物的作用下,使污水中的氮和磷、有机物等达到去除的目的。
供应,促进微生物快速的吞噬污水中的污染物。在沉淀池中进行污泥沉淀,这种处理工艺能很好的达到去除氮和磷的效果。
在污水中COD、N/P是影响污水中的氮磷去除的重要因素,脱磷除氮的工艺处理中,曝气环节必不可少。
1.3污水中SS的去除
SS是指污水中的悬浮固体物,这种物质不溶于水,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能进行沉淀。SS又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两种,在污水处理工艺上,主要采用二沉池表面负荷、利用活性污泥的悬浮层,以及螯合作用把废水中的SS去除。运用合理的工艺能使污水出水指标达到SS出水指标。
1.4污水中BOD5的去除
BOD5是指生化需氧量,在污水处理环节中,微生物的繁殖、分解过程中对氧气的需求的数量。污水中的BOD5的去除,主要是通过微生物的分解、吸附以及微生物的代谢,达到污水中泥水的分离,在进行沉淀,达到去除的目的。
1.5污水中CODCR的去除
在这种合成代谢与分解代谢的过程中,溶解性有机物(如低分子有机酸等)直接进入细胞内部被利用,而非溶解性有机物则首先被吸附在微生物表面,然后被酶水解后进入细胞内被利用,由此可见,微生物的好氧代谢作用对污水中的溶解性有机物和非溶解性有机物都起作用,并且代谢产物均为无害的稳定物质,因此可以使处理后污水中的残余BOD5浓度很低。
养猪场废水处理方案
一.概述
养猪场污水主要包括猪尿、部分猪粪和猪舍冲洗水,属高浓度有机污水,而且悬浮物和氨氮含量大。这种未经处理的污水进入自然水体后,使水中固体悬浮物、有机物和微生物含量升高,改变水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群落组成,使水质变坏。污水中还含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将通过水体或通过水生动植物进行扩散传播,危害人畜健康。为了做到经济效益、效益和环境效益的三者有机结合,使企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必须对其污水 进行有效的治理。
针对以上污水特点,污水宝提出本处理方案。
二5、防病管理:池塘主养鳜鱼病害要以防治为主,注意选择无副作用的物。要求7月~9月份进行2~3次杀虫、消毒处理,做到无病早防。.进出水水质
三.处理工艺的选择
养猪场废水处理方法可简单地归纳为物理处理法、物理化学处理法、化学处理法和生物处理法,应用最广泛的是生物处理法,即主要通过微生物的生命过程把污水中的有机物转化为新的微生物细胞以及简单形式的无机物,从而达到去除有机物的目的。
我们参考国内比较成熟可靠的处理工艺,认为要做好本项目的污水处理工程,必须体现技术上的先进性、经济上的效益性和环境上的生态性,同时要考虑较低的运行成本,避免建成后因为运行费用过高而导致养殖成本提高,降低养猪场的整体效益。
养猪场废水的主要特征是:有机物浓度高、悬浮物多、色度深,并含有大量的细菌,因含有大量动物的屎尿而使NH3-N浓度很高。废水中的污染物主要以固态、溶解态存在的碳水化合物形式存在,使废水表现出很高的BOD5、CODcr 、SS和色度等,污染物可生物降解性好,此外废水中含有大量的N、P等营养物质。废水中的固体残渣主要为有机物质,如不进行有效固液分离,就会给后续处理带来困难,增加处理负荷,影响处理效果。因此在工艺上必须强化预处理。采用物理方法作为强化预处理工艺,对废水进行固液分离是降低有机物负荷最有效方法,物理方法占地面积小,处理效率高,不受负荷、水质、温度等其它条件影响,不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四.工艺流CODCR是生化需氧量,主要是指在污水处理中的微生物的分解、代谢过程中,需要的氧气的数量。去除方法和BOD5的去除方式相同,是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代谢及吸附功能,达到泥水分离的效果,对溶解性有机物需要靠微生物的代谢来完成,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在有氧的条件下,将污水中一部分有机物进行分解代谢以便获得细胞合成所需的能量,最终产物是CO2和H2O等稳定物质。程说明
废水首先经过筛滤池预处理,筛滤池分二格,分别安装筛滤装置,筛滤装置采用100目不锈钢丝网过滤,可去除废水中绝大部分固体物质,从而减少后续工艺的处理负荷。同时靠出口一端池底设砂滤装置,在池交替使用时滤干积水。筛滤滤出的固体残渣每天人工清理外运与粪渣一起处理。筛滤池出水经提升泵进初沉池,初沉池分四格,废水在初沉池内进一步分离出细小颗粒(如粪便、饲料等)。在初沉池进口投加石灰乳溶液,一方面,投加石灰改善废水的沉降功能,使废水中的胶体物质发生电中和形成絮体,使微小颗粒能共同沉淀下来,在初沉池得到分离;因废水排放量有波动性,为保证后续处理单元的连续稳定运行,废水经初沉池后进调节池进行水质水量调节。调节池的水缓慢地连续均匀加入处理系统,减少对系统的冲击负荷。 调节池出水经提升泵进入UASB高效厌氧池、改良SBR池二级处理工艺,UASB高效氧池内,废水中蛋白质等大分子有机物质在厌氧菌的作用下首先分解成小分子物质,小分子物质部分降解成CH4等物质,厌氧池出水自流进改良SBR池进行生物氧化。改良SBR池在运行方面兼曝气、沉淀一体,其工艺过程分五个阶段,即进水阶段、反应阶段、沉淀阶段、排水阶段、待机阶段,在处理效 果方面集中了好氧氧化与消化—反消化功能,可同时去除废水中COD及NH3—N。为加强SBR池消化—反消化功能,在池内安装潜水搅拌器,在SBR池静置阶段开启搅拌机,从而更利于消化—反消化反应的进行。改良SBR池出水中含有微生物及病菌,为使出水中有害菌和微生物达到标准要求,在改良SBR池后设接触消毒池,采用发生器对改良SBR池出水进行消毒,杀灭废水中的有毒有害菌和微生物。接触池出水进入现有兼性塘进一步净化。
初沉池、调节池、UASB厌氧池、改良SBR池、二沉池所排污泥进污泥浓缩池。浓缩后的污泥经污泥泵输送至污泥干化床,干化后干泥饼外运,因污泥是一种很好的有机肥料,经堆肥无菌处理后,亦可作为农肥出售。浓缩池上清液回流至调节池。调节池提升泵安装液位控制装置,提升泵根据调节池内水位自动启动与停机,从而不仅减轻作强度,而且起到了保护水泵的作用。
五、工艺技术特点
本设计方案具有以下特点:
(1)强化预处理:废水预处理是处理系统的关键之一,如不能及时、有效清理固体悬浮物,就会给后续处理带来困难,增加处理负荷,影响处理效果。因此在工艺上必须强化预处理,设计中采用滤网为100目机械筛滤机,以去除100目以上的固体颗粒物,便CODcr、BOD5浓度大大降低,渣水分离后小于100目的悬浮物在初沉池进一步沉淀处理,再进入调节池进行水质、水量调节,通过沉淀处理后废水CODcr、BOD5又可很大程度降低,这样通过强化预处理,不仅可大大降低CODcr、BOD5浓度,减轻后续工艺的处理负荷,还能防止固体物质对设备造成堵塞。
(2)采用先进的厌氧生物净化技术:厌氧池采用UASB厌氧结构,它既函括于复合式厌氧反应装置的生化功能。复合式厌氧反应装置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由美国开发的新技术,其反应装置上部为填料,下部为悬浮污泥床,具有容积负荷高、运行稳定、耐冲击负荷、受气温变化影响小,所采用填料表面积大,无堵塞现象,所生成性能优良的颗粒污泥净化效果好,CODcr 、BOD5净化效率可达到 80—90%,复合式厌氧反应装置内设垂直水流方向的多块挡板以维 持反应器内较高的污泥浓度。挡板把反应器分成若干上向流室和下向流室,上向流室比较宽,便于污泥的聚集,下向流室比较窄,两室之间设导流板,便于将水送至上向流室,使泥水充分混合。因而复合式厌氧装置是厌氧中容积利用率的,即投资最省的一种形式。同时,因使用了三相分离器,废水中固液汽得以有效分离。
(3)采用成熟可靠的好氧生物处理技术:本方案采用的改良型“序列间歇式活性污泥法(SBR)”工艺作为后续好氧工艺,能达到很好的处理效果,是目前高浓度有机废水普遍采用的好氧处理工艺,是一种简易、高效、低能耗的废水生化处理法。具有如下优点:A、工艺简单,剩余污泥处置麻烦少,节约投资。B、投资省、占地少、运行费用低。C、反应过程基质浓度梯度大,反应推动力大,效率高。D、耐有机负荷和毒物负荷冲击,运行方式灵活,由于是静止沉淀,因此出水效果好。E、厌(缺)氧和好氧过程交替发生、泥龄短、活性高,有很好的脱氮除磷效果。基于该方法的上述优越性,使该法在国内外的有机废水处理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应用。它实际是活性污泥法的演变和延伸,但运行较之更为灵活、稳定和高效。
如何让水产养殖和生态环境平衡发展?
污染源、水量、水质处理,确定污水中的有毒有害物质的来源,确定水质情况。沿江养鱼企业表示,当前在科学养殖和水质保护方面是在打一系列“组合拳”。除了《方案》外,还实施了“水十条”等,明确了各断面的考核指标。因此,很多水面已被划为禁止或限制养殖区,企业就转移到允许养殖的江段,并在养殖时选择市场受欢迎、经济效益高的鱼类,控制养殖数量,减少投放饲料,按要求建设环保设施等。
担任过宿鸭湖生态养殖公司技术总顾问的武汉市农科院水产科学研究所鱼病与水环境研究室主任艾桃山说,很多养殖企业正尝试进行生态食物链各层次的开发利用。如根据当地水域中的富营养化物质,选择食用这些物质的鱼虾,这样一来,可实现“水清藻淡鱼儿肥”,从农业到水产、环保、生态,通过1.6氧化沟工艺构造简单、易于维护管理,得到广泛应用,到目前已发展成为多种形式。Carrousel氧化沟系多沟串联系统,在沟体内存在缺氧区和好氧区,但是缺氧区要求的充足的碳源和缺氧条件不能很好地满足,因此,脱氮效果不是很好。为了提高脱氮效果,在沟内增加了一个预反硝化区,从而形成了Carrousel2000型氧化沟工艺。物质循环等形成生态渔业和健康养殖。在“一水连三省(区)”的贵州万峰湖,针对网箱养殖泛滥、违法捕鱼行为频繁等现象,当地通过制定发展规划,实施生态化养殖等,实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渔民上岸转产。来源:科技日报
天然湖无公害养殖鳜鱼方案
根据养猪场的清粪方式,结合污水宝以往的养殖污水处理经验,得到养猪厂水的进水水质。优化鳜鱼养殖方式:进行鳜鱼主养池与饵料鱼池1:3配
过度捕捞也是加剧渔业资源衰退的重要诱因,当前我国重点流域的经济鱼类种群数量明显减少。总体而言,长江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正呈现逐年降低的趋势,上游受威胁鱼类种数占总数的27.6%。因此《方案》要求科学布局水产养殖,合理确定江河湖库养殖规模,积极发展生态健康养殖。比方式、鳜鱼与饵料鱼同池养殖方式和“黑麦草-克氏螯虾-鳜鱼”生态养殖等三种养殖方式的和推广。
四、技术要点
1、大规格苗种培育:将体长2.5~3.3厘米的夏花培育至8~10厘米的大规格苗种,主要培育方式有两种:池塘培育和网箱培育。池塘培育放养密度为3000~4000尾/亩;网箱培育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50~100尾。经过20~30天左右精心培育养成8~10cm的大规格鱼种。
2、鳜鱼种投放:每亩放养8~10厘米大规格鳜鱼种600~800尾,经过120天左右养殖,90%可达标准鳜(0.4~0.75千克)上市。
3、饵料鱼培育与投喂
(1)、饵料鱼培育:按1︰3比例配套饵料鱼培育池塘,饵料鱼品种可以选择草、鳙、鲢、鳊、鲂、鲮等鱼苗,每亩投放30万~40万尾。饵料鱼的饲养方法同常规鱼一样,但值得注意的是要控制好饵料鱼的规格,使其适合鳜鱼摄食。
(2)、饵料鱼的投喂:当池内饵料鱼不足时,要及时补充投喂。每7~10天拉网捕饵料鱼一次,捕捞量按池中鳜鱼总重量10%~20%,视鳜鱼吃食、天气和饵料鱼消长等情况增减。
4、水质管理:鳜鱼对水质和溶氧的要求较高,一般池塘溶氧量在5毫克/升左右,氨氮低于0.025毫克/升,为此,应采取适时开启增氧机,注换水,泼洒生石灰等多种措施调控水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