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主要养殖鱼类
藻类、贝类、鱼类、虾蟹类的养殖。
细鳞鱼养殖技术与管理方法_电子签章工作原理
细鳞鱼养殖技术与管理方法_电子签章工作原理
选择作咸淡水鱼类养殖的池塘应靠近河口近岸,有咸水源,具潮灌或提灌、排水系统,排灌分流。供水盐度变幅0·5‰—16‰,pH值6·8—8·2,水质符合渔用水质标准。每口池塘面积5—15亩,面积30亩,蓄水深1·8—2·5米,装备有增氧机,部分池塘还安置自动喷料机。
池塘的使用期为5—7年,满期后需进行干塘、暴晒、全面整治,包括加深、疏通好排灌系统,用推土机、挖泥机把池塘淤积的污泥推挖至堤面,加深池塘至深度为3—3·2米。实际蓄水深度保持2·5—2·8米,池堤坡比1:2·5。堤基面5米,主基面8米。
池塘使用一后,干塘、暴晒至塘底龟裂,除去污泥,然后纳水,施放生石灰100—150公斤/亩。池塘放鱼种前需“培水”,养鱼即养水,池水能维持适当的微绿色或绿色,则养鱼已经成功了一半。水色和透明度是养殖业者鉴定池塘水质好坏的主要依据。咸淡水池塘养鱼的水色一般要调控以小球藻、衣藻和小环藻为主群体的绿、硅藻类,呈绿色或褐绿色,透明度30—40厘米。要设法控制硅藻类、藻类和蓝藻类的过量繁殖;又要设法控制枝角类和桡足类的徒长,使水色和水质保持相对稳定。
项目实施的11126·25亩咸淡水池塘,饲养的鱼类品种均为吃食型、吞食型鱼类,其天然苗或人工繁殖种苗,稚、幼、成鱼均有食性上的转变和取食方式的改变。其次是其大部分仔、稚鱼都生活在高盐度海水,早期幼鱼之后才逐渐进入咸淡水,以至纯淡水水域觅食、生长,生态环境也发生了改变;再次是人工饲养条件下,由于种质、人工饲养技术,鱼体取食能力的异,鱼类的个体生长异显著。以上这些均需要通过中间培育,以求得食性一致、规格整齐,对水生态,特别是盐度变化适应力强的健康养殖群体。中间培育包括驯化、分级饲养和人工诱食、驯饵两个过程,采用的方法有定置网箱、网围和小土池。网箱用尼龙网片制作,规格6—20平方米,箱深1·2—1·5米。网箱定置在池塘内。网箱培育时可视池塘的水色、透明度,体长3厘米的花鲈、尖吻鲈、红拟石首鱼等放养量为150—200尾/平方米;体长1·5—2·5厘米的黄鳍鲷、灰鳍鲷等放养量为300—350尾/平方米,经20—25天,分别长成体长5厘米和3厘米,分筛后分别转入网围中间培育池塘内。5厘米体长的花鲈、尖吻鲈等放养量为80—120尾/平方米,经20—25天饲养长成7—8厘米之后,拆除网围,原池或转池继续培育,放养量改为15—25尾/平方米,经25—30天长成10—12厘米鱼种(幼鱼)。3厘米的黄鳍鲷等鲷类直接放入中间培育土池,放养量35—40尾/平方米,经70—90天长成5—8厘米鱼种。其他的饲养鱼类,包括鲻、紫红笛鲷、卵形鲳鲹、金钱鱼、细鳞鱼刺、黄斑蓝子鱼和中华乌塘鳢等依其不同的食性和取食习性,均可依上述的方法参照进行。
饲养模式
1、单养 适宜单养的品种为主动摄食的肉食性鱼类以及排他性强的占地性鱼类。池塘单养模式见表1。2、间养 主养一种鱼,辅助性搭配养殖另一种鱼的池塘饲养鱼方式称间养,一般主养鱼占总产量的80%,辅助性鱼占20%左右。3、混养 混养有利于栖息水层的合理使用,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减少饲料的残留和污染池塘生境,减少病害发生,但混养应顾及收获的一致性、方便性以及混养鱼类所具有的互益性。由于多数鱼类具硬棘鳍条和颌齿,特别注意起捕鱼类时,防止伤及其他混养鱼类。
各种鱼类都有池塘饲养单位面积(或单位容量)的负载量,从健康养殖上说,为了保持养殖水体的可持续使用,一般使用单位面积(容量)的载鱼量或环境容养量为宜。依各种鱼类的养殖、日生长率、饲料系数和投资回报率等作为评价单位水体放养密度及负载量指标,推导出咸淡水鱼类池塘健康养殖单位面积载鱼量。详见表2。
饲料投喂
长。
各参加试验的养殖场都根据各自驯饲养鱼类的食性和摄食方式,在饲料选择和制做上分为植食性饲料和动食性饲料两类,动食性饲料又分为粉状和软颗料、干颗粒、膨化颗粒配合饲料4种类型。由于本项目的饲养鱼类多为动食性 鱼旨、鲷、笛鲷、鲹、石首科等鱼类,目前较多采用的是饲料厂家生产的鲈、鲷鱼类配合颗粒饲料,以代替传统的喂冰鲜或急冻海鱼糜或鱼块。植食性饲料主要应用在养鲻上,多为饲料厂家生产的杂食性鱼类饲料。
投喂方式保护和创造优质高产的生态系统分为人工撒喂、定置饲料篮投喂和喷料机投喂。主养花鲈、尖吻鲈、笛鲷、鲳鲹、拟石首鱼等,采用池塘设置小木桥、定点人工撒喂;黄鳍鲷等鲷类,金钱鱼、鱼刺、中华乌塘鳢等采用定点放置饲料篮喂养为主;鲻、蓝子鱼等采用遍洒或喷料机定时喷喂。投饲量一般为池塘总鱼体重的2%—3%(干重),早期幼鱼为3%—5%,幼成鱼为2%。
水 清塘消毒质管理
项目的实施地点在珠江口沿岸池塘。珠江口水质污染日趋,因而,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如何调控好池塘本身的小生境,就成为本项目主要的技术措施。为此饲养期间的水质管理实际上是把池塘的几个重要指标控制在一定的标准之内,包括水的透明度30—40厘米,pH值7·2—8·2,溶解氧高于3毫克/升,有机物耗氧量8—12毫克/升,氨小于0·1毫克/升,浮游植物总生物量20—30毫克/升;浮游动物总生物量8毫克/升等。为了使饲养池的水质相对稳定,除了适当添换水,启动增氧机外,可采用复合微生物菌群,硝化水中的氨氮和亚氮,使有益菌落成为优势种群,保持良好、稳定的生态环境。斗门的试验池塘应用有益微生物池塘发病率相对比对照塘降低25%—30%。此外还可以使用底质改良剂,它既能净化水质,吸附各种残留物,又能沉淀螯合各种有毒物质,比如重金属离子等。
咸炎水围隔式池塘中饲养鱼类所发生的病虫害既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普遍性方面表现在饲养鱼类的发病往往是多种病原体同时作用的结果,寄生虫病一般危害幼鱼期,尤其是早期幼鱼,传染性疾病主要危及成鱼;特殊性方面表现在枯水期,盐度较高的情况下,致病病原体多数为海水型,如隐核虫、圆鳞盘虫、东方虱、弧菌和海水屈挠菌,洪汛期盐度较低,致病的病原体多数为淡水型,如指环虫,中华鳋和气单胞菌等。所以咸淡水交汇的池塘,病害表现特别复杂。
病害防治除了做好养殖水体的小环境生态调控,采用科学的养殖模式,注意鱼类的饲料和营养组成外,应立足于以防为主,防治结合。本项目在推广使用寡糖分子防治上,总计对东莞片的尖吻鲈苗浸泡8万尾,斗门片花鲈苗浸泡8万尾,龙穴岛片的黄鳍鲷浸泡8万尾,在预防细菌性病害方面的起到一定的作用。基因工程的应用也正在进行和观察之中。包括组织、化学和工程的全面使用将是本项目的实施宗旨,也是走向健康养殖的必经之路。
由于传统习惯,许多防病措施无法一下子全面落实,病了之后只能采取积极治疗措施。东莞片除了作病原检测外,重点放在水体消毒。消毒的物主要是和复方稳定,几乎采用全封闭式的池塘养殖;斗门片和龙穴岛片采用换水后施放或季胺盐;口服物上多采用抗菌素类物,其中东莞片通过敏试验,较有针对性地采用了高敏感性物。
7、8月份淡水鱼类养殖 盛夏季节温度高,养殖管理应加强。 炎热夏天,骄阳似火。7、8月份是全年气温、水温时期,也是养殖鱼类和虾、蟹、鳖等水生动物的生长旺季。同时,又是病害滋生蔓延的时期,是养殖管理的重点和难点。
选择作咸淡水鱼类养殖的池塘应靠近河口近岸,有咸水源,具潮灌或提灌、排水系统,排灌分流。供水盐度变幅0·5‰—16‰,pH值6·8—8·2,水质符合渔用水质标准。每口池塘面积5—15亩,面积30亩,蓄水深1·8—2·5米,装备有增氧机,部分池塘还安置自动喷料机。
池塘的使用期为5—7年,满期后需进行干塘、暴晒、全面整治,包括加深、疏通好排灌系统,用推土机、挖泥机把池塘淤积的污泥推挖至堤面,加深池塘至深度为3—3·2米。实际蓄水深度保持2·5—2·8米,池堤坡比1:2·5。堤基面5米,主基面8米。
池塘使用一后,干塘、暴晒至塘底龟裂,除去污泥,然后纳水,施放生石灰100—150公斤/亩。池塘放鱼种前需“培水”,养鱼即养水,池水能维持适当的微绿色或绿色,则养鱼已经成功了一半。水色和透明度是养殖业者鉴定池塘水质好坏的主要依据。咸淡水池塘养鱼的水色一般要调控以小球藻、衣藻和小环藻为主群体的绿、硅藻类,呈绿色或褐绿色,透明度30—40厘米。要设法控制硅藻类、藻类和蓝藻类的过量繁殖;又要设法控制枝角类和桡足类的徒长,使水色和水质保持相对稳定。
项目实施的11126·25亩咸淡水池塘,饲养的鱼类品种均为吃食型、吞食型鱼类,其天然苗或人工繁殖种苗,稚、幼、成鱼均有食性上的转变和取食方式的改变。其次是其大部分仔、稚鱼都生活在高盐度海水,早期幼鱼之后才逐渐进入咸淡水,以至纯淡水水域觅食、生长,生态环境也发生了改变;再次是人工饲养条件下,由于种质、人工饲养技术,鱼体取食能力的异,鱼类的个体生长异显著。以上这些均需要通过中间培育,以求得食性一致、规格整齐,对水生态,特别是盐度变化适应力强的健康养殖群体。中间培育包括驯化、分级饲养和人工诱食、驯饵两个过程,采用的方法有定置网箱、网围和小土池。网箱用尼龙网片制作,规格6—20平方米,箱深1·2—1·5米。网箱定置在池塘内。网箱培育时可视池塘的水色、透明度,体长3厘米的花鲈、尖吻鲈、红拟石首鱼等放养量为150—200尾/平方米;体长1·5—2·5厘米的黄鳍鲷、灰鳍鲷等放养量为300—350尾/平方米,经20—25天,分别长成体长5厘米和3厘米,分筛后分别转入网围中间培育池塘内。5厘米体长的花鲈、尖吻鲈等放养量为80—120尾/平方米,经20—25天饲养长成7—8厘米之后,拆除网围,原池或转池继续培育,放养量改为15—25尾/平方米,经25—30天长成10—12厘米鱼种(幼鱼)。3厘米的黄鳍鲷等鲷类直接放入中间培育土池,放养量35—40尾/平方米,经70—90天长成5—8厘米鱼种。其他的饲养鱼类,包括鲻、紫红笛鲷、卵形鲳鲹、金钱鱼、细鳞鱼刺、黄斑蓝子鱼和中华乌塘鳢等依其不同的食性和取食习性,均可依上述的方法参照进行。
饲养模式
1、单养 适宜单养的品种为主动摄食的肉食性鱼类以及排他性强的占地性鱼类。池塘单养模式见表1。2、间养 主养一种鱼,辅助性搭配养殖另一种鱼的池塘饲养鱼方式称间养,一般主养鱼占总产量的80%,辅助性鱼占20%左右。3、混养 混养有利于栖息水层的合理使用,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减少饲料的残留和污染池塘生境,减少病害发生,但混养应顾及收获的一致性、方便性以及混养鱼类所具有的互益性。由于多数鱼类具硬棘鳍条和颌齿,特别注意起捕鱼类时,防止伤及其他混养鱼类。
各种鱼类都有池塘饲养单位面积(或单位容量)的负载量,从健康养殖上说,为了保持养殖水体的可持续使用,一般使用单位面积(容量)的载鱼量或环境容养量为宜。依各种鱼类的养殖、日生长率、饲料系数和投资回报率等作为评价单位水体放养密度及负载量指标,推导出咸淡水鱼类池塘健康养殖单位面积载鱼量。详见表2。
饲料投喂
长。
各参加试验的养殖场都根据各自驯饲养鱼类的食性和摄食方式,在饲料选择和制做上分为植食性饲料和动食性饲料两类,动食性饲料又分为粉状和软颗料、干颗粒、膨化颗粒配合饲料4种类型。由于本项目的饲养鱼类多为动食性 鱼旨、鲷、笛鲷、鲹、石首科等鱼类,目前较多采用的是饲料厂家生产的鲈、鲷鱼类配合颗粒饲料,以代替传统的喂冰鲜或急冻海鱼糜或鱼块。植食性饲料主要应用在养鲻上,多为饲料厂家生产的杂食性鱼类饲料。
投喂方式分为人工撒喂、定置饲料篮投喂和喷料机投喂。主养花鲈、尖吻鲈、笛鲷、鲳鲹、拟石首鱼等,采用池塘设置小木桥、定点人工撒喂;黄鳍鲷等鲷类,金钱鱼、鱼刺、中华乌塘鳢等采用定点放置饲料篮喂养为主;鲻、蓝子鱼等采用遍洒或喷料机定时喷喂。投饲量一般为池塘总鱼体重的2%—3%(干重),早期幼鱼为3%—5%,幼成鱼为2%。
水质管理
项目的实施地点在珠江口沿岸池塘。珠江口水质污染日趋,因而,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如何调控好池塘本身的小生境,就成为本项目主要的技术措施。为此饲养期间的水质管理实际上是把池塘的几个重要指标控制在一定的标准之内,包括水的透明度30—40厘米,pH值7·2—8·2,溶解氧高于3毫克/升,有机物耗氧量8—12毫克/升,氨小于0·1毫克/升,浮游植物总生物量20—30毫克/升;浮游动物总生物量8毫克/升等。为了使饲养池的水质相对稳定,除了适当添换水,启动增氧机外,可采用复合微生物菌群,硝化水中的氨氮和亚氮,使有益菌落成为优势种群,保持良好、稳定的生态环境。斗门的试验池塘应用有益微生物池塘发病率相对比对照塘降低25%—30%。此外还可以使用底质改良剂,它既能净化水质,吸附各种残留物,又能沉淀螯合各种有毒物质,比如重金属离子等。
咸炎水围隔式池塘中饲养鱼类所发生的病虫害既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普遍性方面表现在饲养鱼类的发病往往是多种病原体同时作用的结果,寄生虫病一般危害幼鱼期,尤其是早期幼鱼,传染性疾病主要危及成鱼;特殊性方面表现在枯水期,盐度较高的情况下,致病病原体多数为海水型,如隐核虫、圆鳞盘虫、东方虱、弧菌和海水屈挠菌,洪汛期盐度较低,致病的病原体多数为淡水型,如指环虫,中华鳋和气单胞菌等。所以咸淡水交汇的池塘,病害表现特别复杂。
病害防治除了做好养殖水体的小环境生态调控,采用科学的养殖模式,注意鱼类的饲料和营养组成外,应立足于以防为主,防治结合。本项目在推广使用寡糖分子防治上,总计对东莞片的尖吻鲈苗浸泡8万尾,斗门片花鲈苗浸泡8万尾,龙穴岛片的黄鳍鲷浸泡8万尾,在预防细菌性病害方面的起到一定的作用。基因工程的应用也正在进行和观察之中。包括组织、化学和工程的全面使用将是本项目的实施宗旨,也是走向健康养殖的必经之路。
由于传统习惯,许多防病措施无法一下子全面落实,病了之后只能采取积极治疗措施。东莞片除了作病原检测外,重点放在水体消毒。消毒的物主要是和复方稳定,几乎采用全封闭式的池塘养殖;斗门片和龙穴岛片采用换水后施放或季胺盐;口服物上多采用抗菌素类物,其中东莞片通过敏试验,较有针对性地采用了高敏感性物。
山泉水养鱼最有效方法 山泉水怎么养鱼
驯养是使稚幼鱼或早期幼鱼从原来生活于较高盐度的天然海区或培育场转变为适应咸水或淡水生境。原处于开放式海区转变为适应围隔式池塘生境。淡化过程中盐度的日下降值宜控制在5‰以内。人工诱食驯养是人为地使掠食性鱼类从原来捕食轮虫、桡足类、环虫及活鱼、虾、蟹、软体动物等习性改变为吞食人工投喂的鱼糜、鱼块及配合软、硬、膨化颗粒饲料。1、要使用纯山泉水养鱼,这就要选择一些对水质要求很高的鱼类,比如广东的脆肉皖就是一种非常适合山泉水养殖的鱼,它的市场占有率高,肉质鲜美,基本上两广等省份的人们都知道它,只要草料不耽误,即便是在山泉水中,它反而可以生长得非常好。
2). 将规格均匀一致的能摄食颗粒饲料的鱼类(如鲫鱼)的鱼种和规格比较均匀的滤食性鱼种(如鲢鱼)放入已准备好的池塘中,大致分别占总产量的80%和20%。2、除了这种特殊的“草鱼”之外,还可以养殖山鲶鱼、锦鲤鱼、斑点鱒鲑、 娃娃鱼、细鳞鱼、鲟鱼等等,细想来也是很多的。
细鲶鱼是不是细鳞鱼?
放养前的准备工作细鲶鱼不是细鳞鱼。
鲶鱼是无鳞的。
鲶鱼养殖技术
鱼池选址
进行本地塘角鱼的养殖,鱼池的建造选址至关重要,鱼池条件的好坏不仅影响到日常管理,同时也影响到养殖的经济效益。鱼池的选址应选择有水源保证、水质好、排灌水方便的房前屋后,便于日常管理,同时应尽量临近果园或种植的作物,充分发挥诱虫灯的作用。
鱼池建造
1、可根据地形选择下挖式建池或在地面上建池。下挖式建池鱼池条件:利于水温的稳定师冬季保温,利于鱼类的生长,但要有有效的排水的条件。做法是挖入地下约70厘米,地面上用砖砌高约50厘米,整个池深为1.2米左右。地面上建池做法是在地面用砖砌起高约1.2米的池体。鱼池的面积以10至20平方米为宜,形状一般为长方形。
2、鱼池要设有上、不排水口。上排水口设在离池壁上沿约25至30厘米处,用于预防雨季池水漫项,塘角鱼随水而逃;下排水口用于日常换水及放水捉鱼。
3、鱼池以砖体结构为佳,池壁、池底用水泥沙浆抹平滑,不漏水,注水深为0.9米左右,池底放一定数量的瓦筒、瓦坛等作人工洞穴,供塘角鱼栖息。
鱼池消毒
放鱼苗前,池要经消毒,其方法有两种,一是干池法,放干或抽干池水,经太阳曝晒后全池均匀撒放生石灰,每平方米面积用量75g,天注入新水,放置4至5天后再换新水,再放置2至3天后即可投放鱼苗;二是带水法,每立方米池水用220g生石灰,将生石灰化浆趁热全池均匀泼洒,待生石灰毒性消失后即开始培肥水质。
检查生石灰毒性消失的方法:
1、检验池水的PH值,若PH值降到7以下,说明生石灰的毒性已消失。
2、观察池水中有无水蚤,若有水蚤,说明毒性已消失。
培肥水质
在鱼池消毒完毕后,约在放养鱼苗前一周,开始培肥水质。注水达0.9来后可用沼渣作鱼池的基肥,每平方米鱼池投放沼渣g左右。
放养鱼苗
放养6天鱼苗应无伤、无病、体健活泼。鱼种规格应在3厘米以上,要尽量一致,以免鱼互相吃。在日常管理工作上,病害预防工作尤为重要,必须在鱼苗投放时,做好鱼体消毒。方法是将1公斤盐用30公斤水稀释,将鱼苗放入盐水中浸泡5分钟后,才可放苗。放苗前可将少量池水放入一容器中,把几条鱼苗放入试养;若鱼苗一天内生活正常,则可向鱼池中投放鱼苗。放养时间在晴天为宜,每平方米可放体长3至5厘米的鱼苗50至100尾。
怎样建池塘养鱼?
生长快,2-3冬龄可达3-5公斤,个体可达70公斤,长江中常见的个体重约15-20公斤。性成熟为4-5龄。养鱼池建设参考如下:
每年秋冬农闲季节,各地渔农或养殖户都要对养鱼塘进行维护或建造新鱼池,据笔者对所在地的十三个县(市、区)调查得知,维护或建造鱼塘普遍缺乏科学规划,存在着渗漏、塌方、作不便、成本偏高等问题。众所周知,养鱼池塘是池塘养鱼的场所和基地,应有利于满足鱼类正常生活、生长、发育、繁殖各阶段的需要,有利于生产管理、综合利用、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因此,在实际维护或建造中,应坚持慎重选址、科学设计、严格施工的原则,使新建鱼塘或改造的山塘、滩涂、小水库等能为鱼类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增产增收奠定基础。下面从五个方面系统规范地介绍养鱼池塘的建造技术,以供参考。 一、养鱼场址的选择 兴建理想的养鱼场在选址上必须综合考虑水源、水质、土质、交通条件以及饲料、肥料来源等因素,具体应把握四个方面: 1、水源充足,水质良好。养鱼的首要条件就是有水,养殖期内不论丰水期、枯水期都要能够满足池塘的用水量。因此在河流、湖泊、水库的附近开挖鱼塘,建设养鱼场,同时详细了解水质状况,避免工业污水、有毒污水等排放引起污染。总的来说水源水质应符合GB11607渔业水质标准,池塘水质应符合NY5051-2001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标准。 2、土质适宜。通常将土质分为三种,即壤土、粘土、沙土。通过实践检验得知壤土建池,其透水性、保水性适中,筑堤时凝聚力和抗剪强度适合。其次是粘土,最为砂土。三种土质的保水力、透气性状见下表。 土 质 分 类 名称 粘土含量(%) 含沙量(%) 保水力(%) 透气性 壤土 25.0~37.5 62.5~75.0 60.1 适中 粘土 -- -- 50.0 最小 沙土 12.5以下 87.5以上 45.4 3、地势适当。理想的地势是高度适中且平坦开阔,如在江河、湖泊的附近、水库大坝下的平坦地区建池,进、排水都可自流,既节省动力,作又方便。在实际作中应考虑:一是地势较低易被洪水淹没,高坡地易断水源而天旱;二是建梯级鱼池交通及日常作不便,且投资大;三是尽量避免占用良田,充分利用贫瘠的土地、荒丘、库岔等。 4、交通方便,饵料来源较好。养鱼场时常都有物质进出,因此建造地点要求交通便利,有利于养鱼物质购入和鱼产品外销。同时饵料(包括饲料、肥料)本源应有保障,尽量能够就地取材,发挥天然饵料的作用。此外电源必须具备,否则水泵、饲料机等动力设备无法运转。 二、养鱼场址的勘察 场址选定后,必须进行实地勘察,了解其自然条件和历史背景,必要时组织专家进行研讨和论证,力求设计方案。具体须抓住四个环节: 1、测量地形。就是对所使用的全部土地进行全面的测量,绘制出土地平面图和纵横断面图,根据图上显示的地形、水源、地势及交通情况,进行仔细的分析研究。一般可向当地测绘部门索购场址及其周围的地形图,与实测而绘制的地形图作比较,从节省土方和方便管理出发,提出全面规划的方案。 2、调查水文资料。主要是向气象水文部门和当地群众了解过去25年内供水情况和水位线(当地防洪堤顶限度一般应高出此水位线0.5米)。水库库区的养鱼场要兴建在安全水位线以上;山区丘陵地区应了解场地周围的集洪面积、山洪暴发频率,25年一遇的降雨量和暴雨力等有关资料,便于作出相应的排洪设施;平原地区或城市郊区要调查历年和每月、日、水位标高和平均水位标高,便于设计时确定池塘堤岸、排水泵房的基础标高。 3、调查气候资料。主要是了解掌握新建鱼场地区全年温度变化情况以及降水等资料,具体如降水量、洪峰水位、台风、年平均、温度和湿度等。调查以上气候资料,对于确定鱼场适宜放养哪些鱼类品种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4、调查土质资料。主要是通过地质钻探了解掌握兴建鱼场地区的土壤成分,测定渗水情况及地下水位的标高,避开地层结构不利的因素,减少发生渗漏水等。 三、养鱼场的规划与设计 (一)坚持全面布局与长远规划。在具体布局设计中,要从工程角度、生产要求、管理便利出发,利用地形、地貌、水源、交通等条件,因地制宜地进行总体布局和远景规划。在实际工作中应坚持三个原则: 1、合理设计的原则。合理设计的主要任务是节省投资以及便于生产管理。因此,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应尽量考虑节省材料、劳动力及施工便利等因素,同时应考虑布局合理和全面规划,使所建鱼场便于生产作、综合经营、提高效率、生活和谐。 2、统筹规划的原则。统筹规划是指在兴建鱼场时综合考虑规模、范围、房建面积、土地区划等因素,使规模大小适宜生产需要和场地面积以及投资力度,规划范围符合当地自然条件及便于开展多种经营,房建面积适合人员居住和生产作,土地区划有利于开展以渔业为主,全面协调发展的原则。 3、全面布局的原则。全面布局就是鱼场的总平面设计图,要根据建筑物之间的关系,全面合理地安排好建筑物的位置。一般来说以下几方面应重点考虑: (1)场房位置。是鱼场生产管理、人员居住的地方,实验室通常也连在一起。应尽可能居中,便于往返场内各个点。公路要通达门口。 (2)亲鱼池位置。亲鱼是生产经营的基础,位置应离场房近些,便于精心看护。 (3)产卵池、孵化设备位置。产卵池、孵化设备、亲鱼池应相互靠近,同时尽量接近场房,这样有利于开展孵化和管理工作。 (4)鱼池位置。鱼苗池应接近孵化设备,鱼种池围绕着鱼苗池,外围为成鱼池。如此安排位置,便于鱼苗下池、出塘分养、转池饲土法清塘:即冬季排干水,通过池底冻结、干燥和爆晒来清除敌害,改良底质。养。 (5)试验池位置。安排在实验室附近,便于试验以及各种作。 (6)配套水池位置。通常是指蓄水池、沉淀池、过滤池、晒水池等应依据其功用而合理设置。 (二)鱼塘设计。目前鱼塘大多采用机械作业挖土,将土围成长方形的储水池,长宽比例一般为2:1或3:2,东西向长于南北向,充分发挥太阳的光照。在具体设计中应考虑三大方面: 1、鱼塘规格。规格大小的确定,依据就是必须适宜池养鱼类不同时期的生活习性以及便于生产作。 (1)配套水池。主要功用是水质处理、储存备用、产卵孵化、预防疾病、补充用水等,既可以合为一池,也可以单独建造,关键是建好过滤设备。一般要求深度4-5米,面积则应以全场需要的用水量而定。 (2)成鱼池(含亲鱼池、后备亲鱼池)。是用来养大鱼用的,水面要求相对开阔宽敞,通常面积以2-10亩,池深3-3.5米,水深2.5-3.0米为宜。成鱼池可以用作后备亲鱼池,不必另建。 (3)鱼种池。面积通常为2-5亩,池深2.5-3.0米,水深2-2.5米。 (4)鱼苗池。面积通常为1-2亩,池深1.5-2.0米,水深1.0-1.5米。 2、鱼塘结构。鱼塘的结构大同小异,都是由堤坝和池底构成,形状为长方形,长宽比为2:1或3:2。其构造示意图见图1。 (1)堤坝。池塘堤坝为小型坝,高度一般在10米以内。堤坝顶面的宽度和坡度则按堤的功用及土质的不同情况而异。一般的堤面,宽度为3-4米,坡度为1:1.5。通行汽车的堤面宽为4-6米,防洪坡堤为4-5米,且需种植草皮或石块。水泥护坡,以防剧烈震动或风浪冲刷侵袭。坡度为1:2为宜(见图2)。 (2)池底。池底挖掘应平坦,注水一侧向排水一侧的池底要稍有倾斜,比降通常在1/300-1/200之间。从堤脚线向池也应有一个渐深的坡度,从注水口向排水口呈一深水线,排水口处为鱼池的最深点。如此便于排水和捕捞池鱼。 (三)进、排水系统的设计。设计时尽可能利用自然条件,使养鱼池水达到自流和自排。具体要求是进水口水源要高出鱼池水面,排水口要低于鱼池池底。鱼塘进水系统、排水系统应各自,不能兼用或相互贯通(见图3)。进、排水系统通常由进水渠、排水渠及其附属建筑设施,如渡槽、涵管、跌水、进排水闸门等组成。 1、进水渠。其分总渠、干渠和支渠,流量应保证在规定时间内满足需要供给的水量。采用明渠、暗渠或明、暗渠相结合由各养殖场因地制宜。具体设计时应掌握流量、安全流速、纵比降、渠道断面四个因素。 2、进水闸。通常采用槽式或涵管式,用砖、石、水泥砌成。闸口大小由池塘大小而定,依据是能能够保证在预定时间内进入足够的水量。
集洪面积×25年内暴雨力 3600秒 3、排水渠。其设计原则与进水渠相同。其高度应深于池底30厘米以上。排水量(流量)= ×经流系数。
4、排水闸。一般采用梯级排水闸,便于开关。闸口大小 应以1-2天内能完全排干池水为宜。 四、养鱼场施工步骤和方法 1、绘制施工平面图。根据鱼场总体平面图、各堤坝所处位置的地形高度和堤坝坡度,经过计算绘制出施工图。施工图上必须标明各地取土线,即坡脚线,堤面中心线,断面图需标明各鱼池取土深度和堤坝填土的高度。 2、地面放样。根据地形测量时的标准桩放出与平面图相对应的中心线,用皮尺在中心线量出各鱼池堤面的中心点,钉上木桩,重复校正,使地面各个桩与图纸一致。用经纬仪以中心线上各木桩中心再画出各鱼池堤面中心线,反复校对,使之与图纸完全相符。以各鱼池堤面中心线为基础,再画出各池塘的取土线,钉上脚桩。堤坝两端搭建断面样架,高度应高出设计高度的10%。 3、清基。就是在施工前事先清理场地杂物,有利于施工。 4、埋设进、排水管道。在进土之前埋设进、排管道,避免返工。 5、填土夯实。从取土线开始斜线挖土,土方倒入堤基内,每填一定的厚度应夯实,以防漏水、渗水。 6、分配土方。鱼池土方、挖方和填方要平衡,在施工中以最近距离进土为原则,合理分配土方。 7、坡度整修和池底平整。鱼池土方即将完成时,根据设计采用经纬仪、水准仪修整坡度及平整池底。 五、养鱼场的验收 1、准备资料:通常有5项,即批准项目的任务书、总体规划图、单项工程施工图、经费使用情况决算表、工程进度情况及竣工设计说明书。 2、参与部门:一般由建设、设计、施工单位和上级主管部门共同参与,逐项检查。 3、检查内容:主要是池形、堤坝、渠道等工程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工程质量是否达到设计标准,测量方基高程、丈量土方。 4、签字存档:如验收合格达标,则参与验收有关人员须在竣工设计说明书上签字,由建设单位存档保存。
淡水鱼类养殖的基本概念 淡水鱼类养殖是将鱼种投放到水体并加以一定的饲养管理,或对水体中的鱼类资源进行繁殖和保护,从而获得高产量鱼的生产方式。目前的淡水鱼类养殖品种有30余种,根据养殖鱼类的特点,水体条件,以及养殖措施等,淡水鱼类养殖分为如下方式: 根据养殖鱼类对水温的要求分类:温水性鱼类养殖,一般水温为15_30℃,如鲤鱼、草鱼、鲢、鳙、鲫和团头鲂等;冷水性淡水鱼类养殖:一般适温为10_20℃,如虹鳟、细鳞鱼等;热水性鱼类养殖:一般适温为18_30℃,如罗非鱼、淡水白鲳等。 2. 根据养殖水体条件,养鱼种类和规格、水域类型及养殖措施,淡水鱼类养殖又分为如下方式: a. 静水养鱼和流水养鱼 b. 单养、混养和套养 c. 池塘养鱼、稻田养鱼、河道养鱼、湖泊养鱼、水库养鱼、网箱养鱼、围网与围栏养鱼及工厂化养鱼等。 d. 精养、半精养、粗养等。 3.以下就池塘鱼类养殖技术的重要环节,做一要述。 池塘养鱼 池塘养鱼是大部分地区使用的养鱼方式,目前产量约占淡水养鱼的60%以上,具有投资小、收益大、见效快、生产稳定等特点。 鱼池条件: 面积:一般成鱼池面积为5_10亩,这样易于管理。亲鱼池、鱼苗池、鱼种池以3-5亩为宜。 水深:一般成鱼池水深2_3米。北方的越冬池以严寒最厚冰层以下1.5-2米为宜。鱼苗池、孵化池水深为1.0_1.5米为宜。鱼种池一般要求水深1.5-2.0米。 水质:水源充沛、水质良好是养鱼的根本条件。 底质的要求:池塘底质是壤土,砂壤土,其次是黏土。 4.放养前的准备工作 休整池塘,清除池底杂草、杂质、平整池塘。 a.清塘消毒 土法清塘:即冬季排干水,通过池底冻结、干燥和爆晒来清除敌害,改良底质。 物清塘:可使用生石灰或漂。 b.注水和培育水质 池塘消毒后,待物毒性消失,即可住新水,在鱼种放养前7_10天,既投基肥,培育水质。 5. 鱼种放养 放养大规格鱼种是池塘养鱼的一项高产措施。大规格鱼种具有抗病力强,成活率高,生长迅速的特点。在池塘饲养条件下,草鱼一般放养体重0.25公斤的鱼种,经过4个月饲养到秋季可达规格0.5_0.75公斤,如放养0.5_0.75公斤的可长到1.0_1.5公斤。鲢鳙鱼一般放一龄鱼种,12_18厘米规格,到出塘可达0.5_0.75公斤。其他鱼如鲤鱼、鲫和团头鲂都放养一龄鱼种,密度偏稀一些,规格为12_14厘米左右,经过几个月的饲养,鲤鱼可达规格0 .5公斤,团头鲂150_350克,鲫鱼100克以上。 6.高产放养模式: 各地根据多年养殖经验,经过科学总结,制订了许多放养模式,在此不一一列举。在此仅介绍80:20放养技术: 1). 用上述标准方法准备池塘。 2). 将规格均匀一致的能摄食颗粒饲料的鱼类(如鲫鱼)的鱼种和规格比较均匀的滤食性鱼种(如鲢鱼)放入已准备好的池塘中,大致分别占总产量的80%和20%。 3). 以一种营养完全、物理性状好的颗粒饲料,按规定的和方法饲喂80%的鱼类。 4). 在整个养殖周期中,始终将池塘水质维持在一个不会引起鱼类应激反应的水平。 5). 在收获时,主养鱼(80%)的个体应大小均匀、达到上市规格。 7.鱼种放养密度 各地使用的放养密度应根据池塘条件因地制宜。对于首次采用80:20池塘养鱼技术的养殖者,每亩水面收获时主养鱼的重量不超过以下的: a. 在增氧受限制、不能冲水的池塘,其鱼重量定为167公斤; b.在增氧不受限制、冲水受限制的池塘,其鱼重量定为267公斤; c.在增氧和冲水均不受限制的池塘,其鱼重量定为400公斤; d. 连同配养鱼20%的重量,a、b、c三类池塘的总产鱼重量分别为209公斤、333公斤和400公斤。 e. 若希望出塘平均规格为500克,则a、b、c三类池塘放养鱼总数量分别为418尾、666尾和800尾。其中主养鱼占80%,配养鱼养鱼占20%。 8.池塘养鱼的饲养管理 好的管理是养殖成功的重要因素。养殖的最终目的是获得的利润。的利润是通过维持生产成本与鱼种的质量和数量、饲料的质量和投喂量、环境质量之间的平衡来取得的。科学的饲养管理具体可概括为以下八个方面: a.经常巡塘,观察池塘中鱼群动态 每天早、中、晚巡塘,黎明前观察鱼类有无浮头现象,浮头的程度如何;日间可结合投饵和测水温等工作,检查鱼活动和吃食情况。在高温季节,天气突变时,鱼类易发生浮头,还应在半夜前后巡塘,以及时制止浮头,防止泛池。 b.除草去污,保持水质清新和池塘环境卫生,及时防除病害。 c.掌握池塘注排水,保持适当水量,防涝抗旱,防止逃鱼 根据情况,10_15天注水一次,以补充蒸发消耗,使鱼类有充裕舒适的活动空间和良好的生活环境。 d.根据天、水温、季节、水质、鱼类生长和吃食情况,确定投饵量,及时做好防病工作。 e.做好全年饲料、肥料需求量预算和分配。 f.合理使用增氧机,投饵机等渔业机械,搞好维修保养和用电。 g.注意市场行情,及时安排出塘,有条件的地方可搞好轮捕轮放。 做好池塘日记记录和统计分析 具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鱼种放养和收获、实际收获记录、投饵施肥记录、水质管理和鱼病记录、经济效益分析。 以上是池塘养鱼技术的主要要点。用八个字可系统地加以概括: a.水要有充足的水源,良好的水质,适宜的水温,宽敞的水面; b.种要有优质的品种和体格健壮的大规格鱼种; c.饵要有营养全面的人工配合颗粒饲料; d.密以较高的密度获得较高的产量; f.混适当混养肥水性鱼类; g.轮搞好轮捕轮放,也可搞轮作即上茬养成鱼,下茬养鱼苗; 防认真做好防病治病的工作,贯彻“有病早防,无病先防,防重于治”的原则。
大连淡水鱼养殖技术。在大连养淡水青鱼两年能长多大
淡水鱼类养殖是将鱼种投放到水体并加以一定的饲养管理,或对水体中的鱼类资源进行繁殖和保护,从而获得高产量鱼的生产方式。目前的淡水鱼类养殖品种有30余种,根据养殖鱼类的特点,水体条件,以及养殖措施等,淡水鱼类养殖分为如下方式:
根据养殖鱼类对水温的要求分类:温水性鱼类养殖,一般水温为15--30℃,如鲤鱼、草鱼、鲢、鳙、鲫和团头鲂等;冷水性淡水鱼类养殖:一般适温为10--20℃,如虹鳟、细鳞鱼等;热水性鱼类养殖:一般适温为18--30℃,如罗非鱼、淡水白鲳等。
根据养殖水体条件,养鱼种类和规格、水域类型及养殖措施,淡水鱼类养殖又分为如下方式:
b. 单养、混养和套a. 静水养鱼和流水养鱼养
c. 池塘养鱼、稻田养鱼、河道养鱼、湖泊养鱼、水库养鱼、网箱养鱼、围网与围栏养鱼及工厂化养鱼等。
以下就池塘鱼类养殖技术的重要环节,做一要述。
池塘养鱼
池塘养鱼是大部分地区使用的养鱼方式,目前产量约占淡水养鱼的60%以上,具有投资小、收益大、见效快、生产稳定等特点。
鱼池条件
面积:一般成鱼池面积为5--10亩,这样易于管 经济效益分析理。亲鱼池、鱼苗池、鱼种池以3--5亩为宜。 水深:一般成鱼池水深2--3米。北方的越冬池以严寒最厚冰层以下1.5--2米为宜。鱼苗池、孵化池水深为1.0--1.5米为宜。鱼种池一般要求水深1.5--2.0米。
水质:水源充沛、水质良好是养鱼的根本条件。底质的要求:池塘底质是壤土,砂壤土,其次是黏土。 放养前的准备工作
物清塘:可使用生石灰或漂。 注水和培育水质 池塘消毒后,待物毒性消失,即可住新水,在鱼种放养前7--10天,既投基肥,培育水质。 鱼种放养
放养大规格鱼种是池塘养鱼的一项高产措施。大规格鱼种具有抗病力强,成活率高,生长迅速的特点。在池塘饲养条件下,草鱼一般放养体重0.25公斤的鱼种,经过4个月饲养到秋季可达规格0.5--0.75公斤,如放养0.5--0.75公斤的可长到1.0--1.5公斤。鲢鳙鱼一般放一龄鱼种,12--18厘米规格,到出塘可达0.5--0.75公斤。其他鱼如鲤鱼、鲫和团头鲂都放养一龄鱼种,密度偏稀一些,规格为12--14厘米左右,经过几个月的饲养,鲤鱼可达规格0.5公斤,团头鲂150--350克,鲫鱼100克以上。
怎样维持生态平衡
清塘消毒问题一:怎样保持池塘中的生态平衡 开始时不要放太多的水生植物和鱼,在以后根据水的肥力,鱼的摄食和水草的生长情况慢慢调整,才可能达到基本的生态平衡。
水生植物以水花生、水葫芦等浮水种类比较好,如果过多也便于清理;
鱼类养殖是将鱼种投放到水体并加以一定的饲养管理,或对水体中的鱼类资源进行繁殖和保护,从而获得高产量鱼的生产方式。目前的淡水鱼类养殖品种有30余种,根据养殖鱼类的特点,水体条件,以及养殖措施等,淡水鱼类养殖分为如下方式:
根据养殖鱼类对水温的要求分类:温水性鱼类养殖,一般水温为15_30℃,如鲤鱼、草鱼、鲢、鳙、鲫和团头鲂等;冷水性淡水鱼类养殖:一般适温为10_20℃,如虹鳟、细鳞鱼等;热水性鱼类养殖:一般适温为18_30℃,如罗非鱼、淡水白鲳等。
2. 根据养殖水体条件,养鱼种类和规格、水域类型及养殖措施,淡水鱼类养殖又分为如下方式:
b. 单养、混养和套养
c. 池塘养鱼、稻田养鱼、河道养鱼、湖泊养鱼、水库养鱼、网箱养鱼、围网与围栏养鱼及工厂化养鱼等。
3.以下就池塘鱼类养殖技术的重要环节,做一要述。
池塘养鱼
池塘养鱼是大部分地区使用的养鱼方式,目前产量约占淡水养鱼的60%以上,具有投资小、收益大、见效快、生产稳定等特点。
面积:一般成鱼池面积为5_10亩,这样易于管理。亲鱼池、鱼苗池、鱼种池以3-5亩为宜。
水深:一般成鱼池水深2_3米。北方的越冬池以严寒最厚冰层以下1.5-2米为宜。鱼苗池、孵化池水深为1.0_1.5米为宜。鱼种池一般要求水深1.5-2.0米。
水质:水源充沛、水质良好是养鱼的根本条件。
底质的要求:池塘底质是壤土,砂壤土,其次是黏土。
4.放养前的准备工作
a.清塘消毒
物清塘:可使用生石灰或漂。
b.注水和培育水质
池塘消毒后,待物毒性消失,即可住新水,在鱼种放养前7_10天,既投基肥,培育水质。
5. 鱼种放养
放养大规格鱼种是池塘养鱼的一项高产措施。大规格鱼种具有抗病力d. 精养、半精养、粗养等。强,成活率高,生长迅速的特点。在池塘饲养条件下,草鱼一般放养体重0.25公斤的鱼种,经过4个月饲养到秋季可达规格0.5_0.75公斤,如放养0.5_0.75公斤的可长到1.0_1.5公斤。鲢鳙鱼一般放一龄鱼种,12_18厘米规格,到出塘可达0.5_0.75公斤。其他鱼如鲤鱼、鲫和团头鲂都放养一龄鱼种,密度偏稀一些,规格为12_14厘米左右,经过几个月的饲养,鲤鱼可达规格0 .5公斤,团头鲂150_350克,鲫鱼100克以上。
6.高产放养模式:
各地根据多年养殖经验,经过科学总结,制订了许多放养模式,在此不一一列举。在此仅介绍80:20放养技术:
1). 用上述标准方法准备池塘。
3). 以一种营养完全、物理性状好的颗粒饲料,按规定的和方法饲喂80%的鱼类。
4). 在整个养殖周期中,始终将池塘水质维持在一个不会引起......>>
问题二:如何维护生态平衡) 20分 控制人口增长
保护生态环境
不乱砍滥伐、不随意开采
合理利用环境资源
农村养殖鱼业
驯养是使稚幼鱼或早期幼鱼从原来生活于较高盐度的天然海区或培育场转变为适应咸水或淡水生境。原处于开放式海区转变为适应围隔式池塘生境。淡化过程中盐度的日下降值宜控制在5‰以内。人工诱食驯养是人为地使掠食性鱼类从原来捕食轮虫、桡足类、环虫及活鱼、虾、蟹、软体动物等习性改变为吞食人工投喂的鱼糜、鱼块及配合软、硬、膨化颗粒饲料。以下是转载的一批文章供参考,详细技术一定要咨询当地的有关技术人员。
淡水鱼类养殖是将鱼种投放到水体并加以一定的饲养管理,或对水体中的鱼类资源进行繁殖和保护,从而获得高产量鱼的生产方式。目前的淡水鱼类养殖品种有30余种,根据养殖鱼类的特点,水体条件,以及养殖措施等,淡水鱼类养殖分为如下方式:
根据养殖鱼类对水温的要求分类:温水性鱼类养殖,一般水温为15_30℃,如鲤鱼、草鱼、鲢、鳙、鲫和团头鲂等;冷水性淡水鱼类养殖:一般适温为10_20℃,如虹鳟、细鳞鱼等;热水性鱼类养殖:一般适温为18_30℃,如罗非鱼、淡水白鲳等。
根据养殖水体条件,养鱼种类和规格、水域类型及养殖措施,淡水鱼类养殖又分为如下方式:
a. 静水养鱼和流水养鱼
b. 单养、混养和套养
c. 池塘养鱼、稻田养鱼、河道养鱼、湖泊养鱼、水库养鱼、网箱养鱼、围网与围栏养鱼及工厂化养鱼等。
d. 精养、半精养、粗养等。
以下就池塘鱼类养殖技术的重要环节,做一要述。
池塘养鱼
池塘养鱼是大部分地区使用的养鱼方式,目前产量约占淡水养鱼的60%以上,具有投资小、收益大、见效快、生产稳定等特点。
鱼池条件
面积:一般成鱼池面积为5_10亩,这样易于管理。亲鱼池、鱼苗池、鱼种池以3_5亩为宜。
水深:一般成鱼池水深2_3米。北方的越冬池以严寒最厚冰层以下1.5_2米为宜。鱼苗池、孵化池水深为1.0_1.5米为宜。鱼种池一般要求水深1.5_2.0米。
水质:水源充沛、水质良好是养鱼的根本条件。
底质的要求:池塘底质是壤土,砂壤土,其次是黏土。
休整池塘,清除池底杂草、杂质、平整池塘。
土法清塘:即冬季排干水,通过池底冻结、干燥和爆晒来清除敌害,改良底质。
物清塘:可使用生石灰或漂。
注水和培育水质
池塘消毒后,待物毒性消失,即可住新水,在鱼种放养前7_10天,既投基肥,培育水质。
鱼种放养
放养大规格鱼种是池塘养鱼的一项高产措施。大规格鱼种具有抗病力强,成活率高,生长迅速的特点。在池塘饲养条件下,草鱼一般放养体重0.25公斤的鱼种,经过4个月饲养到秋季可达规格0.5_0.75公斤,如放养0.5_0.75公斤的可长到1.0_1.5公斤。鲢鳙鱼一般放一龄鱼种,12_18厘米规格,到出塘可达0.5_0.75公斤。其他鱼如鲤鱼、鲫和团头鲂都放养一龄鱼种,密度偏稀一些,规格为12_14厘米左右,经过几个月的饲养,鲤鱼可达规格0 .5公斤,团头鲂150_350克,鲫鱼100克以上。
高产放养模式:
各地根据多年养殖经验,经过科学总结,制订了许多放养模式,在此不一一列举。在此仅介绍80:20放养技术:
1. 用上述标准方法准备池塘。
2. 将规格均匀一致的能摄食颗粒饲料的鱼类(如鲫鱼)的鱼种和规格比较均匀的滤食性鱼种(如鲢鱼)放入已准备好的池塘中,大致分别占总产量的80%和20%。
3. 以一种营养完全、物理性状好的颗粒饲料,按规定的和方法饲喂80%的鱼类。
4. 在整个养殖周期中,始终将池塘水质维持在一个不会引起鱼类应激反应的水平。
5. 在收获时,主养鱼(80%)的个体应大小均匀、达到上市规格。
鱼种放养密度
各地使用的放养密度应根据池塘条件因地制宜。对于首次采用80:20池塘养鱼技术的养殖者,每亩水面收获时主养鱼的重量不超过以下的:
a. 在增氧受限制、不能冲水的池塘,其鱼重量定为167公斤;
b.在增氧不受限制、冲水受限制的池塘,其鱼重量定为267公斤;
c.在增氧和冲水均不受限制的池塘,其鱼重量定为400公斤;
d. 连同配养鱼20%的重量,a、b、c三类池塘的总产鱼重量分别为209公斤、333公斤和400公斤。
e. 若希望出塘平均规格为500克,则a、b、c三类池塘放养鱼总数量分别为418尾、666尾和800尾。其中主养鱼占80%,配养鱼养鱼占20%。
池塘养鱼的饲养管理
好的管理是养殖成功的重要因素。养殖的最终目的是获得的利润。的利润是通过维持生产成本与鱼种的质量和数量、饲料的质量和投喂量、环境质量之间的平衡来取得的。科学的饲养管理具体可概括为以下八个方面:
经常巡塘,观察池塘中鱼群动态
每天早、中、晚巡塘,黎明前观察鱼类有无浮头现象,浮头的程度如何;日间可结合投饵和测水温等工作,检查鱼活动和吃食情况。在高温季节,天气突变时,鱼类易发生浮头,还应在半夜前后巡塘,以及时制止浮头,防止泛池。
除草去污,保持水质清新和池塘环境卫生,及时防除病害。
掌握池塘注排水,保持适当水量,防涝抗旱,防止逃鱼 根据情况,10_15天注水一次,以补充蒸发消耗,使鱼类有充裕舒适的活动空间和良好的生活环境。
根据天、水温、季节、水质、鱼类生长和吃食情况,确定投饵量,及时做好防病工作。
做好全年饲料、肥料需求量预算和分配。
合理使用增氧机,投饵机等渔业机械,搞好维修保养和用电。
注意市场行情,及时安排出塘,有条件的地方可搞好轮捕轮放。
做好池塘日记记录和统计分析 具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鱼种放养和收获、实际收获记录
投饵施肥记录
水质管理和鱼病记录
以上是池塘养鱼技术的主要要点。幼鱼中间培育用八个字可系统地加以概括:
水 要有充足的水源,良好的水质,适宜的水温,宽敞的水面;
种 要有优质的品种和体格健壮的大规格鱼种;
密 以较高的密度获得较高的产量;
轮 搞好轮捕轮放,也可搞轮作即上茬养成鱼,下茬养鱼苗;
防 认真做好防病治病的工作,贯彻“有病早防,无病先防,防重于治”的原则;
管 精心的日常管理。
农村养殖鱼技术如下:
1、选址:池塘是鱼类生活的场所,池塘条件的优劣,对鱼的产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在选择池塘建设时必须把握原则是选择地理位置宽阔、平坦、水源充足无污染的田、山垅田;池塘中水的排灌方便,不易洪涝,同时要光照好、交通、供电等方便的位置。
2、规划:池塘建设,规划要先行,选址选好的田、山垅田要进行统一规划,规划好路、池塘、猪栏、鸭舍、鹅舍、沼气池等位置及居住场所等。道路建设必须环绕池塘四周,一方面便于基础设施建设,如运输砖头、立电杆、架电线等;二是便于投放鱼饲料、夜间巡逻、观察鱼的动向和捕鱼时装车。合理规划好道路、猪栏、池塘等,对于拿饲料喂鱼方便,猪粪能够全部排放到池塘中。
养鱼:墨西哥玉米、高丹草、苏丹草、狼尾草、苜蓿、黑麦草、三叶草。
买本书看看,上网查资料,多学习,虚心向当地的渔民请教。
一平米养多少鱼
首先看你的地理位置了,鱼塘养殖跟气温有非常大的关系,
温水性鱼类养殖,一般水温为15_30℃,如鲤鱼、草鱼、鲢、鳙、鲫和团头鲂等;冷水性淡水鱼类养殖:一般适温为10_20℃,如虹鳟、细鳞鱼等;热水性鱼类养殖:一般适温为18_30℃,如罗非鱼、淡水白鲳等。
其次是鱼池的条件,面积:一般成鱼池面积为5_10亩,这样易于管理。亲鱼池、鱼苗池、鱼种池以3-5亩为宜。
水深:一般成鱼鱼类对蛋白质的需求较高,一般适宜范围为22%—50%,与鱼类的食性、水温、水中的溶氧量等因素有关。但只注重饲料蛋白质的含量高低,不注重蛋白质的质量,即必需氨基酸平衡问题,将会引起许多弊端。氨基酸不平衡的蛋白质过高,并不能增加体内氮的沉积,反而会使氮增加,导致蛋白质利用率下降,生物价值降低,造成饲料浪费。由于高蛋白质必需氨基酸不平衡,导致用于生长沉积的蛋白质就不多,反而作为能源消耗,造成水体氨氮增加,污染水质,并且易诱发鱼类淡水养鱼技术要点代谢性疾病,影响鱼类的健康生池水深2_3米。北方的越冬池以严寒最厚冰层以下1.5-2米为宜。鱼苗池、孵化池水深为1.0_1.5米为宜。鱼种池一般要求水深1.5-2.0米。
水质:水源充沛、水质良好是养鱼的根本条件。
底质的要求:池塘底质是壤土,砂壤土,其次是黏土。
放养前的准备工作
a.清塘消毒
物清塘:可使用生石灰或漂。
b.注水和培育水质
池塘消毒后,待物毒性消失,即可住新水,在鱼种放养前7_10天,既投基肥,培育水质。
先把这些都弄好才可以考虑养什么鱼,单位面积养多少的问题。
池塘里该放什么水藻和鱼下去,才能维持生态平衡?
病害防治人为的放养很难达到理想的生态平衡状态。
休整池塘,清除池底杂草、杂质、平整池塘。建议开始时不要放太多的水生植物和鱼,在以后根据水的肥力,鱼的摄食和水草的生长情况慢慢调整,才可能达到基本的生态平衡。
水生植物以水花生、水葫芦等浮水种类比较好,如果过多也便于清理;
放养的鱼以草食性的草鱼、鲢鱼、鳙鱼为好,适当放养鲤鱼和鲫鱼那样的杂食性种类。
你好赵先生 请问藕田套养泥鳅 怎么样 本人没有这方面的养殖经验和技术 请问风险在哪?
混 适当混养肥水性鱼类 饵 要有营养全面的人工配合颗粒饲料;;藕田光照不足,水温低,藕吸收肥料能力强,水瘦,藕叶柄有刺;泥鳅喜肥水,喜温,泥鳅属细鳞鱼,皮肤薄。藕田养殖泥鳅不可能高产,也不会有明显经济效益。,我知道的。
莲藕不能套养泥鳅或者黄鳝.有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