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岩黄连有没有此咳嗽效果?
岩黄连,淡绿色易萎软草本,高 15~40 cm,具粗大主根和单头至多头的根茎。茎分枝或不分枝,枝条与叶对生,花葶状。基生叶具长柄,叶片约与叶柄等长,2 回至 1 回羽状全裂,末回羽片楔形至倒卵形,不等大 2~3 裂或边缘具粗圆齿。
岩黄连适合北方种植(岩黄连的种植方法视频)
总状花序长约7~15 cm,多花,先密集,后疏离,花金,平展。萼片近三角形,全缘。蒴果线形,下弯,长约 2.5 cm,具1 列种子,20~30 粒。花期 3~4 月份,果期 5~6 月份。
1.2 生态习性
(1)温度 :野生岩黄连主要生长在石灰岩洞边及岩体缝隙中,性喜阴凉,但对温度的适应性较广,在极端温-4.2 ℃和极端温 39.4 ℃条件下未表现出受危害的症状。适温度为 l0~20 ℃,高于30 ℃生长停止。高于 33 ℃,植株受伤害,因此夏季被迫休眠。
(2)光照:野生岩黄连生境决定了其喜弱光、忌强光的特性,但具有较明显的趋光性。光照过强,易使幼苗叶片由绿转紫,影响光合作用,形成僵苗;光照不足则使植株组织发育不充实,使枝叶萌发力减弱,影响正常的开花结实。
(3)水分:岩黄连在长期适应石灰岩质土壤过程中,形成了耐旱忌涝的习性。
(4)土壤:岩黄连对土壤的要求不严,有较强的适应性。但对排水不良的粘性土壤不适应,容易导致根系腐烂,使植株亡。
岩黄连为多年生常绿草本,种子细小,千粒重约 0.5 g,当年播种,翌年即可开花结实。每年 2~3月份出现花蕾,3 月中旬后,小花逐渐开放,4 月份为盛花期,5~6 月份为果实成熟期,7 月份果实基本脱落。整个花序持续时间为 1 个月左右,每个小花开放时间为 5~7 d。茎叶生长高峰期为 12 月份至翌年 4 月份;6~8 月份,受高温影响,茎叶生长缓慢,并开始换叶。9 月份后,侧芽开始萌发,抽生叶片并形成丛生分枝,叶片逐渐长大,生长期 2 个月左右。
2 播种育苗
2.1 种子处理
岩黄连种子采收季节为 6~7 月份,可即采即播,发芽率为 40%~50%,不宜长时间贮藏,否则会影响到种子的发芽率,一般贮藏超过 4 个月,种子基本失去发芽力。
由于岩黄连种子有后熟作用,造成种子的发芽时间不一致,所以在生产实践中,常将种子采收后进行湿沙层积催芽处理,1 个月后进行播种,可以提高种子发芽的速度和整齐度。一般播种 20 d 左右种子的发芽出苗率达到 80%。
2.2 圃地管理
苗圃地应选择排水良好、土壤疏松、土层深厚、富含有机质的沙壤土,忌土质粘重、地势低洼、易积水的地块。
畦面土壤要细碎并精耕细作,床面要拍平,略成龟背形。由于岩黄连种子极其细小,为了播种均匀,可以将种子与细沙进行均匀混合后,撒播于苗床,用细土薄覆盖。播种时间为 8 月上旬,播种量为 5~10 g/m 2 。
种子播下去后,要及时搭建遮阳棚和防雨棚。因为岩黄连的种子细小,刚出土的幼苗真叶很小,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非常,既怕高温日灼,又怕雨水冲击,在防雨的塑料膜上面加盖遮阳网。
播种后要保持土壤湿润,一般 20 d 左右出苗,当幼苗长出 4 片真叶以上时,移入营养袋中继续培养,移植时尽量做到随起随栽 ,起苗时尽量避免损伤根系;栽的深度要适宜,以栽到苗株根颈处为宜,不能过深或过浅,栽后喷水定根。营养袋土的配制:稻田土5 份、火烧土 3 份、腐熟农家肥 2 份,将营养土充分拌匀后,堆沤 5~7 d,装入营养袋备用。
9~10 月份,幼苗长至 8 片以上真叶时移入大田定植。大田要选择有机质含量丰富、疏松、排水良好的土壤,对土壤酸碱度要求不严,pH 值 4.5~8.0 均能正常生长。 大田应整成高畦,防止积水,土壤要充分细碎,整平,畦沟稍深。
基肥以猪粪与火粪土 1:1 配合施用效果,基肥采用沟施方式。栽植密度为株行距 30 cm×30 cm,移栽时连营养袋一起带土栽植,选择雨后阴天或晴天无风的早、晚间断进行,这样苗木的成活率高,定植后及时浇足定根水。
栽培方式有半年栽培和 1 年以上栽培两种模式,因为夏季气温高,病害,成活率低,影响产量,所以生产中大都采用半年栽培模式,次年 5 月份采收。为了采种需要,留一部分采用 1 年以上的栽培模式。
2.3 田间管理
2.3.1 水肥管理
定植 15 d 内为缓苗期,主要是喷水,保持土壤湿润为主,以提高成活率和缩短缓苗期。缓苗期后,结合浇水,每隔 7~10 d 施 1 次复合肥,2 个月以后每 15 d 施肥 1 次。封行后减少浇水次数,使土壤保持干湿交替状态,以利于植株健壮生长。
2.3.2 中耕除草
岩黄连种植后,由于反复施肥浇水,极易生杂草,也易引起土壤板结,要及时中耕松土和清除杂草,保持土壤疏松,防止杂草侵害。一般每年中耕 3次以上,即种植后到植株封行前 2~3 次,花果期后1~2 次。
板蓝根,蒲公英,枸杞,灵芝,五倍子,金线莲,都是特别值钱中草,性也特别好。
岩黄连别称岩胡、岩连、土黄连等,为科紫堇属植物石生黄堇的全草,入具有清热、解毒、利湿、止痛、止血的功效,对肝炎、口舌糜烂、火眼、目翳、痢疾、腹泻、腹痛、痔疮出血等病症有治疗作用。
岩黄连的理作用
1、理实验表明,岩黄连所含生物碱具有镇痛、安神等中枢系统抑制作用,还具有抗炎、利胆、免疫调节、抗肿瘤和抗作用。
2、体外抗菌试验初步证明,岩黄连抗菌作用的有效成分为脱氢卡维丁,对革兰氏阳性菌有一定抑制作用,而对革兰氏阴性菌则无抑制作用。扩展资料:
岩黄连生于海拔500~1200米的悬崖陡壁的岩石缝中或岩石边。分布于贵州、云南、四川、、广西等地。
根呈类圆柱状或圆锥状,稍扭曲,下部有分枝,直径0.5~2厘米。表面淡至淡棕色,具纵皱裂纹或纵沟。栓皮发达,易剥落。断面不整齐,似朽木状,皮部与木质部界限不明显,质松。
叶具长柄,卷曲柔软,长10~15厘米。叶片多皱缩破碎,淡黄绿色,完整者二回羽状分裂,一回裂片常5枚,奇数对生,末回裂片菱形或卵形。气微,味苦涩。
近年来医学上发现它对肝病症有特殊疗效,被广泛应用于肝炎、肝硬化、肝癌的治疗,并取得意想不到的奇效。
据认为,岩黄连对肝炎症有,同时具有抗乙肝和保肝的多重功效,所以每每应用于肝炎肝硬化均得心应手,应用于肝癌,亦取得改善生存质量,延长寿命的效果。经长期服用没发现毒副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岩黄连
岩黄连种植栽培技术
岩黄连,淡绿色易萎软草本,高 15~40 cm,具粗大主根和单头至多头的根茎。茎分枝或不分枝,枝条与叶对生,花葶状。基生叶具长柄,叶片约与叶柄等长,2 回至 1 回羽状全裂,末回羽片楔形至倒卵形,不等大 2~3 裂或边缘具粗圆齿。
总状花序长约7~15 cm,多花,先密集,后疏离,花金,平展。萼片近三角形,全缘。蒴果线形,下弯,长约 2.5 cm,具1 列种子,20~30 粒。花期 3~4 月份,果期 5~6 月份。
1.2 生态习性
(1)温度 :野生岩黄连主要生长在石灰岩洞边及岩体缝隙中,性喜阴凉,但对温度的适应性较广,在极端温-4.2 ℃和极端温 39.4 ℃条件下未表现出受危害的症状。适温度为 l0~20 ℃,高于30 ℃生长停止。高于 33 ℃,植株受伤害,因此夏季被迫休眠。
(2)光照:野生岩黄连生境决定了其喜弱光、忌强光的特性,但具有较明显的趋光性。光照过强,易使幼苗叶片由绿转紫,影响光合作用,形成僵苗;光照不足则使植株组织发育不充实,使枝叶萌发力减弱,影响正常的开花结实。
(3)水分:岩黄连在长期适应石灰岩质土壤过程中,形成了耐旱忌涝的习性。
(4)土壤:岩黄连对土壤的要求不严,有较强的适应性。但对排水不良的粘性土壤不适应,容易导致根系腐烂,使植株亡。
岩黄连为多年生常绿草本,种子细小,千粒重约 0.5 g,当年播种,翌年即可开花结实。每年 2~3月份出现花蕾,3 月中旬后,小花逐渐开放,4 月份为盛花期,5~6 月份为果实成熟期,7 月份果实基本脱落。整个花序持续时间为 1 个月左右,每个小花开放时间为 5~7 d。茎叶生长高峰期为 12 月份至翌年 4 月份;6~8 月份,受高温影响,茎叶生长缓慢,并开始换叶。9 月份后,侧芽开始萌发,抽生叶片并形成丛生分枝,叶片逐渐长大,生长期 2 个月左右。
2 播种育苗
2.1 种子处理
岩黄连种子采收季节为 6~7 月份,可即采即播,发芽率为 40%~50%,不宜长时间贮藏,否则会影响到种子的发芽率,一般贮藏超过 4 个月,种子基本失去发芽力。
由于岩黄连种子有后熟作用,造成种子的发芽时间不一致,所以在生产实践中,常将种子采收后进行湿沙层积催芽处理,1 个月后进行播种,可以提高种子发芽的速度和整齐度。一般播种 20 d 左右种子的发芽出苗率达到 80%。
2.2 圃地管理
苗圃地应选择排水良好、土壤疏松、土层深厚、富含有机质的沙壤土,忌土质粘重、地势低洼、易积水的地块。
畦面土壤要细碎并精耕细作,床面要拍平,略成龟背形。由于岩黄连种子极其细小,为了播种均匀,可以将种子与细沙进行均匀混合后,撒播于苗床,用细土薄覆盖。播种时间为 8 月上旬,播种量为 5~10 g/m 2 。
种子播下去后,要及时搭建遮阳棚和防雨棚。因为岩黄连的种子细小,刚出土的幼苗真叶很小,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非常,既怕高温日灼,又怕雨水冲击,在防雨的塑料膜上面加盖遮阳网。
播种后要保持土壤湿润,一般 20 d 左右出苗,当幼苗长出 4 片真叶以上时,移入营养袋中继续培养,移植时尽量做到随起随栽 ,起苗时尽量避免损伤根系;栽的深度要适宜,以栽到苗株根颈处为宜,不能过深或过浅,栽后喷水定根。营养袋土的配制:稻田土5 份、火烧土 3 份、腐熟农家肥 2 份,将营养土充分拌匀后,堆沤 5~7 d,装入营养袋备用。
9~10 月份,幼苗长至 8 片以上真叶时移入大田定植。大田要选择有机质含量丰富、疏松、排水良好的土壤,对土壤酸碱度要求不严,pH 值 4.5~8.0 均能正常生长。 大田应整成高畦,防止积水,土壤要充分细碎,整平,畦沟稍深。
基肥以猪粪与火粪土 1:1 配合施用效果,基肥采用沟施方式。栽植密度为株行距 30 cm×30 cm,移栽时连营养袋一起带土栽植,选择雨后阴天或晴天无风的早、晚间断进行,这样苗木的成活率高,定植后及时浇足定根水。
栽培方式有半年栽培和 1 年以上栽培两种模式,因为夏季气温高,病害,成活率低,影响产量,所以生产中大都采用半年栽培模式,次年 5 月份采收。为了采种需要,留一部分采用 1 年以上的栽培模式。
2.3 田间管理
2.3.1 水肥管理
定植 15 d 内为缓苗期,主要是喷水,保持土壤湿润为主,以提高成活率和缩短缓苗期。缓苗期后,结合浇水,每隔 7~10 d 施 1 次复合肥,2 个月以后每 15 d 施肥 1 次。封行后减少浇水次数,使土壤保持干湿交替状态,以利于植株健壮生长。
2.3.2 中耕除草
岩黄连种植后,由于反复施肥浇水,极易生杂草,也易引起土壤板结,要及时中耕松土和清除杂草,保持土壤疏松,防止杂草侵害。一般每年中耕 3次以上,即种植后到植株封行前 2~3 次,花果期后1~2 次。
在农村的山上,有哪些值钱的中草?
岩黄连,淡绿色易萎软草本,高 15~40 cm,具粗大主根和单头至多头的根茎。茎分枝或不分枝,枝条与叶对生,花葶状。基生叶具长柄,叶片约与叶柄等长,2 回至 1 回羽状全裂,末回羽片楔形至倒卵形,不等大 2~3 裂或边缘具粗圆齿。
总状花序长约7~15 cm,多花,先密集,后疏离,花金,平展。萼片近三角形,全缘。蒴果线形,下弯,长约 2.5 cm,具1 列种子,20~30 粒。花期 3~4 月份,果期 5~6 月份。
1.2 生态习性
(1)温度 :野生岩黄连主要生长在石灰岩洞边及岩体缝隙中,性喜阴凉,但对温度的适应性较广,在极端温-4.2 ℃和极端温 39.4 ℃条件下未表现出受危害的症状。适温度为 l0~20 ℃,高于30 ℃生长停止。高于 33 ℃,植株受伤害,因此夏季被迫休眠。
(2)光照:野生岩黄连生境决定了其喜弱光、忌强光的特性,但具有较明显的趋光性。光照过强,易使幼苗叶片由绿转紫,影响光合作用,形成僵苗;光照不足则使植株组织发育不充实,使枝叶萌发力减弱,影响正常的开花结实。
(3)水分:岩黄连在长期适应石灰岩质土壤过程中,形成了耐旱忌涝的习性。
(4)土壤:岩黄连对土壤的要求不严,有较强的适应性。但对排水不良的粘性土壤不适应,容易导致根系腐烂,使植株亡。
岩黄连为多年生常绿草本,种子细小,千粒重约 0.5 g,当年播种,翌年即可开花结实。每年 2~3月份出现花蕾,3 月中旬后,小花逐渐开放,4 月份为盛花期,5~6 月份为果实成熟期,7 月份果实基本脱落。整个花序持续时间为 1 个月左右,每个小花开放时间为 5~7 d。茎叶生长高峰期为 12 月份至翌年 4 月份;6~8 月份,受高温影响,茎叶生长缓慢,并开始换叶。9 月份后,侧芽开始萌发,抽生叶片并形成丛生分枝,叶片逐渐长大,生长期 2 个月左右。
2 播种育苗
2.1 种子处理
岩黄连种子采收季节为 6~7 月份,可即采即播,发芽率为 40%~50%,不宜长时间贮藏,否则会影响到种子的发芽率,一般贮藏超过 4 个月,种子基本失去发芽力。
由于岩黄连种子有后熟作用,造成种子的发芽时间不一致,所以在生产实践中,常将种子采收后进行湿沙层积催芽处理,1 个月后进行播种,可以提高种子发芽的速度和整齐度。一般播种 20 d 左右种子的发芽出苗率达到 80%。
2.2 圃地管理
苗圃地应选择排水良好、土壤疏松、土层深厚、富含有机质的沙壤土,忌土质粘重、地势低洼、易积水的地块。
畦面土壤要细碎并精耕细作,床面要拍平,略成龟背形。由于岩黄连种子极其细小,为了播种均匀,可以将种子与细沙进行均匀混合后,撒播于苗床,用细土薄覆盖。播种时间为 8 月上旬,播种量为 5~10 g/m 2 。
种子播下去后,要及时搭建遮阳棚和防雨棚。因为岩黄连的种子细小,刚出土的幼苗真叶很小,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非常,既怕高温日灼,又怕雨水冲击,在防雨的塑料膜上面加盖遮阳网。
播种后要保持土壤湿润,一般 20 d 左右出苗,当幼苗长出 4 片真叶以上时,移入营养袋中继续培养,移植时尽量做到随起随栽 ,起苗时尽量避免损伤根系;栽的深度要适宜,以栽到苗株根颈处为宜,不能过深或过浅,栽后喷水定根。营养袋土的配制:稻田土5 份、火烧土 3 份、腐熟农家肥 2 份,将营养土充分拌匀后,堆沤 5~7 d,装入营养袋备用。
9~10 月份,幼苗长至 8 片以上真叶时移入大田定植。大田要选择有机质含量丰富、疏松、排水良好的土壤,对土壤酸碱度要求不严,pH 值 4.5~8.0 均能正常生长。 大田应整成高畦,防止积水,土壤要充分细碎,整平,畦沟稍深。
基肥以猪粪与火粪土 1:1 配合施用效果,基肥采用沟施方式。栽植密度为株行距 30 cm×30 cm,移栽时连营养袋一起带土栽植,选择雨后阴天或晴天无风的早、晚间断进行,这样苗木的成活率高,定植后及时浇足定根水。
栽培方式有半年栽培和 1 年以上栽培两种模式,因为夏季气温高,病害,成活率低,影响产量,所以生产中大都采用半年栽培模式,次年 5 月份采收。为了采种需要,留一部分采用 1 年以上的栽培模式。
2.3 田间管理
2.3.1 水肥管理
定植 15 d 内为缓苗期,主要是喷水,保持土壤湿润为主,以提高成活率和缩短缓苗期。缓苗期后,结合浇水,每隔 7~10 d 施 1 次复合肥,2 个月以后每 15 d 施肥 1 次。封行后减少浇水次数,使土壤保持干湿交替状态,以利于植株健壮生长。
2.3.2 中耕除草
岩黄连种植后,由于反复施肥浇水,极易生杂草,也易引起土壤板结,要及时中耕松土和清除杂草,保持土壤疏松,防止杂草侵害。一般每年中耕 3次以上,即种植后到植株封行前 2~3 次,花果期后1~2 次。
板蓝根,蒲公英,枸杞,灵芝,五倍子,金线莲,都是特别值钱中草,性也特别好。
谁有种植岩黄连的方面知识,,共同探讨一下
岩黄连,淡绿色易萎软草本,高 15~40 cm,具粗大主根和单头至多头的根茎。茎分枝或不分枝,枝条与叶对生,花葶状。基生叶具长柄,叶片约与叶柄等长,2 回至 1 回羽状全裂,末回羽片楔形至倒卵形,不等大 2~3 裂或边缘具粗圆齿。
总状花序长约7~15 cm,多花,先密集,后疏离,花金,平展。萼片近三角形,全缘。蒴果线形,下弯,长约 2.5 cm,具1 列种子,20~30 粒。花期 3~4 月份,果期 5~6 月份。
1.2 生态习性
(1)温度 :野生岩黄连主要生长在石灰岩洞边及岩体缝隙中,性喜阴凉,但对温度的适应性较广,在极端温-4.2 ℃和极端温 39.4 ℃条件下未表现出受危害的症状。适温度为 l0~20 ℃,高于30 ℃生长停止。高于 33 ℃,植株受伤害,因此夏季被迫休眠。
(2)光照:野生岩黄连生境决定了其喜弱光、忌强光的特性,但具有较明显的趋光性。光照过强,易使幼苗叶片由绿转紫,影响光合作用,形成僵苗;光照不足则使植株组织发育不充实,使枝叶萌发力减弱,影响正常的开花结实。
(3)水分:岩黄连在长期适应石灰岩质土壤过程中,形成了耐旱忌涝的习性。
(4)土壤:岩黄连对土壤的要求不严,有较强的适应性。但对排水不良的粘性土壤不适应,容易导致根系腐烂,使植株亡。
岩黄连为多年生常绿草本,种子细小,千粒重约 0.5 g,当年播种,翌年即可开花结实。每年 2~3月份出现花蕾,3 月中旬后,小花逐渐开放,4 月份为盛花期,5~6 月份为果实成熟期,7 月份果实基本脱落。整个花序持续时间为 1 个月左右,每个小花开放时间为 5~7 d。茎叶生长高峰期为 12 月份至翌年 4 月份;6~8 月份,受高温影响,茎叶生长缓慢,并开始换叶。9 月份后,侧芽开始萌发,抽生叶片并形成丛生分枝,叶片逐渐长大,生长期 2 个月左右。
2 播种育苗
2.1 种子处理
岩黄连种子采收季节为 6~7 月份,可即采即播,发芽率为 40%~50%,不宜长时间贮藏,否则会影响到种子的发芽率,一般贮藏超过 4 个月,种子基本失去发芽力。
由于岩黄连种子有后熟作用,造成种子的发芽时间不一致,所以在生产实践中,常将种子采收后进行湿沙层积催芽处理,1 个月后进行播种,可以提高种子发芽的速度和整齐度。一般播种 20 d 左右种子的发芽出苗率达到 80%。
2.2 圃地管理
苗圃地应选择排水良好、土壤疏松、土层深厚、富含有机质的沙壤土,忌土质粘重、地势低洼、易积水的地块。
畦面土壤要细碎并精耕细作,床面要拍平,略成龟背形。由于岩黄连种子极其细小,为了播种均匀,可以将种子与细沙进行均匀混合后,撒播于苗床,用细土薄覆盖。播种时间为 8 月上旬,播种量为 5~10 g/m 2 。
种子播下去后,要及时搭建遮阳棚和防雨棚。因为岩黄连的种子细小,刚出土的幼苗真叶很小,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非常,既怕高温日灼,又怕雨水冲击,在防雨的塑料膜上面加盖遮阳网。
播种后要保持土壤湿润,一般 20 d 左右出苗,当幼苗长出 4 片真叶以上时,移入营养袋中继续培养,移植时尽量做到随起随栽 ,起苗时尽量避免损伤根系;栽的深度要适宜,以栽到苗株根颈处为宜,不能过深或过浅,栽后喷水定根。营养袋土的配制:稻田土5 份、火烧土 3 份、腐熟农家肥 2 份,将营养土充分拌匀后,堆沤 5~7 d,装入营养袋备用。
9~10 月份,幼苗长至 8 片以上真叶时移入大田定植。大田要选择有机质含量丰富、疏松、排水良好的土壤,对土壤酸碱度要求不严,pH 值 4.5~8.0 均能正常生长。 大田应整成高畦,防止积水,土壤要充分细碎,整平,畦沟稍深。
基肥以猪粪与火粪土 1:1 配合施用效果,基肥采用沟施方式。栽植密度为株行距 30 cm×30 cm,移栽时连营养袋一起带土栽植,选择雨后阴天或晴天无风的早、晚间断进行,这样苗木的成活率高,定植后及时浇足定根水。
栽培方式有半年栽培和 1 年以上栽培两种模式,因为夏季气温高,病害,成活率低,影响产量,所以生产中大都采用半年栽培模式,次年 5 月份采收。为了采种需要,留一部分采用 1 年以上的栽培模式。
2.3 田间管理
2.3.1 水肥管理
定植 15 d 内为缓苗期,主要是喷水,保持土壤湿润为主,以提高成活率和缩短缓苗期。缓苗期后,结合浇水,每隔 7~10 d 施 1 次复合肥,2 个月以后每 15 d 施肥 1 次。封行后减少浇水次数,使土壤保持干湿交替状态,以利于植株健壮生长。
2.3.2 中耕除草
岩黄连种植后,由于反复施肥浇水,极易生杂草,也易引起土壤板结,要及时中耕松土和清除杂草,保持土壤疏松,防止杂草侵害。一般每年中耕 3次以上,即种植后到植株封行前 2~3 次,花果期后1~2 次。
板蓝根,蒲公英,枸杞,灵芝,五倍子,金线莲,都是特别值钱中草,性也特别好。
岩黄连别称岩胡、岩连、土黄连等,为科紫堇属植物石生黄堇的全草,入具有清热、解毒、利湿、止痛、止血的功效,对肝炎、口舌糜烂、火眼、目翳、痢疾、腹泻、腹痛、痔疮出血等病症有治疗作用。
岩黄连的理作用
1、理实验表明,岩黄连所含生物碱具有镇痛、安神等中枢系统抑制作用,还具有抗炎、利胆、免疫调节、抗肿瘤和抗作用。
2、体外抗菌试验初步证明,岩黄连抗菌作用的有效成分为脱氢卡维丁,对革兰氏阳性菌有一定抑制作用,而对革兰氏阴性菌则无抑制作用。扩展资料:
岩黄连生于海拔500~1200米的悬崖陡壁的岩石缝中或岩石边。分布于贵州、云南、四川、、广西等地。
根呈类圆柱状或圆锥状,稍扭曲,下部有分枝,直径0.5~2厘米。表面淡至淡棕色,具纵皱裂纹或纵沟。栓皮发达,易剥落。断面不整齐,似朽木状,皮部与木质部界限不明显,质松。
叶具长柄,卷曲柔软,长10~15厘米。叶片多皱缩破碎,淡黄绿色,完整者二回羽状分裂,一回裂片常5枚,奇数对生,末回裂片菱形或卵形。气微,味苦涩。
近年来医学上发现它对肝病症有特殊疗效,被广泛应用于肝炎、肝硬化、肝癌的治疗,并取得意想不到的奇效。
据认为,岩黄连对肝炎症有,同时具有抗乙肝和保肝的多重功效,所以每每应用于肝炎肝硬化均得心应手,应用于肝癌,亦取得改善生存质量,延长寿命的效果。经长期服用没发现毒副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岩黄连
不知道花友们都养过哪些带有香味的花卉盆栽呢?我觉得许多花卉都有芳香,比如九里香、松柏、清香木、薄荷、栀子花、桂花、大花蕙兰、香雪兰、、米兰花、冰梅多肉、球兰、碰碰香、达摩福娘、香叶天竺葵等植物的香味就比较浓烈了,花友们若不知道要养护哪些带有芳香的花卉,那不妨养护这些植物,它们的观赏机制也挺高的,同时养护起来比较简单,放在阳台上都可以正常生长。
其实,在野外还有一些植物也带有芳香,像下面的一种野草就有芳香了,它被称为“隔山香”,喜欢在山脚下生长,所以我们去山脚下的时候,经常可以看到这种植物,花友们也不要觉得它是没有价值的野草,其实隔山香和车前草、岩黄连、金线莲、七叶一枝花等野草一样,都挺有价值的,同时还是一种比较珍贵的植物,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隔山香吧,说不定花友们之前就看到过这种植物。
有芳香味的“野草”,被称为“隔山香”,山脚下有不少,珍贵!
隔山香
这种带有芳香味的隔山香,它有着许多别称,比如有花友会叫它金鸡爪、鸡爪参、香前胡、鸡爪前胡等,不过我更喜欢叫它隔山香,这是它的大名,这个大名也容易被我们给记住。隔山香这种植物比较独特,它是双子叶植物纲、伞形目、伞形科、当归属的一种植物,这种植物的生命力和岩黄连一样顽强,具有较强的耐旱能力,在一些干旱的地方可以生存下来,小时候我在悬崖边还看到过隔山香。
那隔山香为什么是一种珍贵的植物呢?这也是有依据的,比如我们在《江西草》)和《浙江民间常用草》)里就可以看到对于隔山香的基质,这种隔山香的根系比较值钱,以根入。由于它的长势特别好,繁殖速度也快,所以全年可采,在秋季采挖出来的隔山香质量比较好,同时价值也比较高,经过清洗和晒干、风干切片就可以保存下来了。
形态特征
隔山香和许多生长在山脚下的野生植物一样,是多年生的草本植物,植株的高度普遍在20厘米以上,130厘米以下,全体光滑无毛。它的主根圆柱形或近纺锤形,隔山香的茎干一般可以直立生长,圆柱形,有纵纹和浅沟纹,上部分枝比较多,植株看起来非常旺盛。它的叶片长度通常在3厘米以上,花期6~8月,果期9~10月。
岩黄连(学名:Corydalis saxicola Bunting)属目科,多年生草本植物。
生于山地林缘岩石隙缝中。
分布于甘肃、湖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岩黄连为多年生草木,高15-40cm。主根发达。茎1-3条,丛生,软弱。叶具长柄;叶片轮廓三角状卵武艺有,二回羽状全裂,一回裂片5枚,具短柄,二回裂片常3枚,菱形或卵形,长2-5cm,宽1-3cm,先端尖,边缘具粗齿。总状花序顶生或与叶对生,长7-14cm;苞片椭圆形至披针形;花梗与苞片等长或略短;花冠金微向下弯;柱头2裂。蒴果圆柱状,略弯曲。种子多数,圆形,种阜杯状,包住种子一半。
隔山香当归怎样种植
岩黄连,淡绿色易萎软草本,高 15~40 cm,具粗大主根和单头至多头的根茎。茎分枝或不分枝,枝条与叶对生,花葶状。基生叶具长柄,叶片约与叶柄等长,2 回至 1 回羽状全裂,末回羽片楔形至倒卵形,不等大 2~3 裂或边缘具粗圆齿。
总状花序长约7~15 cm,多花,先密集,后疏离,花金,平展。萼片近三角形,全缘。蒴果线形,下弯,长约 2.5 cm,具1 列种子,20~30 粒。花期 3~4 月份,果期 5~6 月份。
1.2 生态习性
(1)温度 :野生岩黄连主要生长在石灰岩洞边及岩体缝隙中,性喜阴凉,但对温度的适应性较广,在极端温-4.2 ℃和极端温 39.4 ℃条件下未表现出受危害的症状。适温度为 l0~20 ℃,高于30 ℃生长停止。高于 33 ℃,植株受伤害,因此夏季被迫休眠。
(2)光照:野生岩黄连生境决定了其喜弱光、忌强光的特性,但具有较明显的趋光性。光照过强,易使幼苗叶片由绿转紫,影响光合作用,形成僵苗;光照不足则使植株组织发育不充实,使枝叶萌发力减弱,影响正常的开花结实。
(3)水分:岩黄连在长期适应石灰岩质土壤过程中,形成了耐旱忌涝的习性。
(4)土壤:岩黄连对土壤的要求不严,有较强的适应性。但对排水不良的粘性土壤不适应,容易导致根系腐烂,使植株亡。
岩黄连为多年生常绿草本,种子细小,千粒重约 0.5 g,当年播种,翌年即可开花结实。每年 2~3月份出现花蕾,3 月中旬后,小花逐渐开放,4 月份为盛花期,5~6 月份为果实成熟期,7 月份果实基本脱落。整个花序持续时间为 1 个月左右,每个小花开放时间为 5~7 d。茎叶生长高峰期为 12 月份至翌年 4 月份;6~8 月份,受高温影响,茎叶生长缓慢,并开始换叶。9 月份后,侧芽开始萌发,抽生叶片并形成丛生分枝,叶片逐渐长大,生长期 2 个月左右。
2 播种育苗
2.1 种子处理
岩黄连种子采收季节为 6~7 月份,可即采即播,发芽率为 40%~50%,不宜长时间贮藏,否则会影响到种子的发芽率,一般贮藏超过 4 个月,种子基本失去发芽力。
由于岩黄连种子有后熟作用,造成种子的发芽时间不一致,所以在生产实践中,常将种子采收后进行湿沙层积催芽处理,1 个月后进行播种,可以提高种子发芽的速度和整齐度。一般播种 20 d 左右种子的发芽出苗率达到 80%。
2.2 圃地管理
苗圃地应选择排水良好、土壤疏松、土层深厚、富含有机质的沙壤土,忌土质粘重、地势低洼、易积水的地块。
畦面土壤要细碎并精耕细作,床面要拍平,略成龟背形。由于岩黄连种子极其细小,为了播种均匀,可以将种子与细沙进行均匀混合后,撒播于苗床,用细土薄覆盖。播种时间为 8 月上旬,播种量为 5~10 g/m 2 。
种子播下去后,要及时搭建遮阳棚和防雨棚。因为岩黄连的种子细小,刚出土的幼苗真叶很小,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非常,既怕高温日灼,又怕雨水冲击,在防雨的塑料膜上面加盖遮阳网。
播种后要保持土壤湿润,一般 20 d 左右出苗,当幼苗长出 4 片真叶以上时,移入营养袋中继续培养,移植时尽量做到随起随栽 ,起苗时尽量避免损伤根系;栽的深度要适宜,以栽到苗株根颈处为宜,不能过深或过浅,栽后喷水定根。营养袋土的配制:稻田土5 份、火烧土 3 份、腐熟农家肥 2 份,将营养土充分拌匀后,堆沤 5~7 d,装入营养袋备用。
9~10 月份,幼苗长至 8 片以上真叶时移入大田定植。大田要选择有机质含量丰富、疏松、排水良好的土壤,对土壤酸碱度要求不严,pH 值 4.5~8.0 均能正常生长。 大田应整成高畦,防止积水,土壤要充分细碎,整平,畦沟稍深。
基肥以猪粪与火粪土 1:1 配合施用效果,基肥采用沟施方式。栽植密度为株行距 30 cm×30 cm,移栽时连营养袋一起带土栽植,选择雨后阴天或晴天无风的早、晚间断进行,这样苗木的成活率高,定植后及时浇足定根水。
栽培方式有半年栽培和 1 年以上栽培两种模式,因为夏季气温高,病害,成活率低,影响产量,所以生产中大都采用半年栽培模式,次年 5 月份采收。为了采种需要,留一部分采用 1 年以上的栽培模式。
2.3 田间管理
2.3.1 水肥管理
定植 15 d 内为缓苗期,主要是喷水,保持土壤湿润为主,以提高成活率和缩短缓苗期。缓苗期后,结合浇水,每隔 7~10 d 施 1 次复合肥,2 个月以后每 15 d 施肥 1 次。封行后减少浇水次数,使土壤保持干湿交替状态,以利于植株健壮生长。
2.3.2 中耕除草
岩黄连种植后,由于反复施肥浇水,极易生杂草,也易引起土壤板结,要及时中耕松土和清除杂草,保持土壤疏松,防止杂草侵害。一般每年中耕 3次以上,即种植后到植株封行前 2~3 次,花果期后1~2 次。
板蓝根,蒲公英,枸杞,灵芝,五倍子,金线莲,都是特别值钱中草,性也特别好。
岩黄连别称岩胡、岩连、土黄连等,为科紫堇属植物石生黄堇的全草,入具有清热、解毒、利湿、止痛、止血的功效,对肝炎、口舌糜烂、火眼、目翳、痢疾、腹泻、腹痛、痔疮出血等病症有治疗作用。
岩黄连的理作用
1、理实验表明,岩黄连所含生物碱具有镇痛、安神等中枢系统抑制作用,还具有抗炎、利胆、免疫调节、抗肿瘤和抗作用。
2、体外抗菌试验初步证明,岩黄连抗菌作用的有效成分为脱氢卡维丁,对革兰氏阳性菌有一定抑制作用,而对革兰氏阴性菌则无抑制作用。扩展资料:
岩黄连生于海拔500~1200米的悬崖陡壁的岩石缝中或岩石边。分布于贵州、云南、四川、、广西等地。
根呈类圆柱状或圆锥状,稍扭曲,下部有分枝,直径0.5~2厘米。表面淡至淡棕色,具纵皱裂纹或纵沟。栓皮发达,易剥落。断面不整齐,似朽木状,皮部与木质部界限不明显,质松。
叶具长柄,卷曲柔软,长10~15厘米。叶片多皱缩破碎,淡黄绿色,完整者二回羽状分裂,一回裂片常5枚,奇数对生,末回裂片菱形或卵形。气微,味苦涩。
近年来医学上发现它对肝病症有特殊疗效,被广泛应用于肝炎、肝硬化、肝癌的治疗,并取得意想不到的奇效。
据认为,岩黄连对肝炎症有,同时具有抗乙肝和保肝的多重功效,所以每每应用于肝炎肝硬化均得心应手,应用于肝癌,亦取得改善生存质量,延长寿命的效果。经长期服用没发现毒副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岩黄连
不知道花友们都养过哪些带有香味的花卉盆栽呢?我觉得许多花卉都有芳香,比如九里香、松柏、清香木、薄荷、栀子花、桂花、大花蕙兰、香雪兰、、米兰花、冰梅多肉、球兰、碰碰香、达摩福娘、香叶天竺葵等植物的香味就比较浓烈了,花友们若不知道要养护哪些带有芳香的花卉,那不妨养护这些植物,它们的观赏机制也挺高的,同时养护起来比较简单,放在阳台上都可以正常生长。
其实,在野外还有一些植物也带有芳香,像下面的一种野草就有芳香了,它被称为“隔山香”,喜欢在山脚下生长,所以我们去山脚下的时候,经常可以看到这种植物,花友们也不要觉得它是没有价值的野草,其实隔山香和车前草、岩黄连、金线莲、七叶一枝花等野草一样,都挺有价值的,同时还是一种比较珍贵的植物,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隔山香吧,说不定花友们之前就看到过这种植物。
有芳香味的“野草”,被称为“隔山香”,山脚下有不少,珍贵!
隔山香
这种带有芳香味的隔山香,它有着许多别称,比如有花友会叫它金鸡爪、鸡爪参、香前胡、鸡爪前胡等,不过我更喜欢叫它隔山香,这是它的大名,这个大名也容易被我们给记住。隔山香这种植物比较独特,它是双子叶植物纲、伞形目、伞形科、当归属的一种植物,这种植物的生命力和岩黄连一样顽强,具有较强的耐旱能力,在一些干旱的地方可以生存下来,小时候我在悬崖边还看到过隔山香。
那隔山香为什么是一种珍贵的植物呢?这也是有依据的,比如我们在《江西草》)和《浙江民间常用草》)里就可以看到对于隔山香的基质,这种隔山香的根系比较值钱,以根入。由于它的长势特别好,繁殖速度也快,所以全年可采,在秋季采挖出来的隔山香质量比较好,同时价值也比较高,经过清洗和晒干、风干切片就可以保存下来了。
形态特征
隔山香和许多生长在山脚下的野生植物一样,是多年生的草本植物,植株的高度普遍在20厘米以上,130厘米以下,全体光滑无毛。它的主根圆柱形或近纺锤形,隔山香的茎干一般可以直立生长,圆柱形,有纵纹和浅沟纹,上部分枝比较多,植株看起来非常旺盛。它的叶片长度通常在3厘米以上,花期6~8月,果期9~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