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种范围广的是水稻还是小麦?
在我国,水稻和小麦相比,水稻的播种面积更广,但是自2007年开始往后,玉米的播种面积比小麦和玉米更广。
小麦种植面积更改 小麦种植行间距
小麦种植面积更改 小麦种植行间距
(1)1978年,稻谷播种面积为34421千公顷,小麦播种面积为283千公顷,玉米播种面积为19961千公顷。
(2)1980年,稻谷播种面积为33878千公顷,小麦播种面积为28844千公顷,玉米播种面积为20087千公顷。
(3)1985年,稻谷播种面积为32070千公顷,小麦播种面积为29218千公顷,玉米播种面积为17694千公顷。
(4)1990年,稻谷播种面积为33064千公顷,小麦播种面积为30753千公顷,玉米播种面积为21401千公顷。
(5)1995年,稻谷播种面积为30744千公顷,小麦播种面积为28860千公顷,玉米播种面积为22776千公顷。
(6)2000年,稻谷播种面积为29962千公顷,小麦播种面积为26653千公顷,玉米播种面积为23056千公顷。
(7)2005年,稻谷播种面积为28847千公顷,小麦播种面积为22793千公顷,玉米播种面积为26358千公顷。
(8)2006年,稻谷播种面积为28938千公顷,小麦播种面积为23613千公顷,玉米播种面积为28463千公顷。
(9)2007年,稻谷播种面积为28973千公顷,小麦播种面积为23762千公顷,玉米播种面积为30024千公顷。
(10)2008年,稻谷播种面积为29350千公顷,小麦播种面积为23704千公顷,玉米播种面积为30981千公顷。
(11)2009年,稻谷播种面积为29793千公顷,小麦播种面积为24425千公顷,玉米播种面积为32948千公顷。
(12)2010年,稻谷播种面积为30097千公顷,小麦播种面积为24442千公顷,玉米播种面积为34977千公顷。
(13)2011年,稻谷播种面积为30338千公顷,小麦播种面积为24507千公顷,玉米播种面积为36767千公顷。
(14)2012年,稻谷播种面积为30476千公顷,小麦播种面积为24551千公顷,玉米播种面积为309千公顷。
(15)2013年,稻谷播种面积为30710千公顷,小麦播种面积为24440千公顷,玉米播种面积为41299千公顷。
(16)2014年,稻谷播种面积为30765千公顷,小麦播种面积为24443千公顷,玉米播种面积为42997千公顷。
(17)2015年,稻谷播种面积为30784千公顷,小麦播种面积为24567千公顷,玉米播种面积为44968千公顷。
(18)2016年,稻谷播种面积为30746千公顷,小麦播种面积为24666千公顷,玉米播种面积为44178千公顷。
(19)2017年,稻谷播种面积为30747千公顷,小麦播种面积为24478千公顷,玉米播种面积为42399千公顷。
(20)2018年,稻谷播种面积为30189千公顷,小麦播种面积为24266千公顷,玉米播种面积为42130千公顷。
(21)2019年,稻谷播种面积为29694千公顷,小麦播种面积为23728千公顷,玉米播种面积为41284千公顷。
(22)2020年,稻谷播种面积为30076千公顷,小麦播种面积为23380千公顷,玉米播种面积为41264千公顷。
东北春麦区小麦更换了几次品种?
包括黑龙江、吉林两省全部,辽宁省除旅大地区外的绝大部分,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全区北部冷凉,中部、南部干旱,东部湿润。小麦种植面积,1981年为历史,达262.6万hm2,是1949年的4倍以上。1981年以后面积逐年下降,至1999年降至164.99万hm2,但总产仍在500万t以上。至2000年面积猛减至111.03万hm2,总产降至229.39万t。本区共进行了5次品种更换。
1949年以前本区种植地方品种,主要的有大青芒、白芒、火麦子、火球等。20世纪30~40年代曾推广一批系统选育育成的品种,如兰寿、肇安、克华、克辉、克丰等,但面积不大。20世纪50年代,经过区域试验和,推广了育成的抗秆锈品种合作1号至合作7号等,以及引进品种甘肃96、麦粒多、松花江1号至松花江9号(以上品种除6号来自加拿大外,其余来自美国)、秃不齐(),其中面积较大的有合作2号和合作4号(各在13.3万hm2以上),合作7号和松花江2号(各在6.6万hm2以上),以及合作3号、甘肃96、麦粒多(各为3.3万hm2)。这些品种的推广实现了本区次品种大更换。
60年代前后各单位育成了克字号、东农号、辽春号、龙麦号、合春号、草原号、丰强号、免字号等一批丰产性好,高产,抗秆锈病,叶枯病轻,苗期抗旱,后期耐湿性较好的新品种。其中面积较大的有下列品种。克强,适北部、中部及东部种植,仅黑龙江省年种植面积就在14.7万hm2以上。克壮主要分布在北部和西部,面积在13.3万hm2以上。辽春1号和辽春2号早熟特性突出,主要在南部推广,促使一年一熟制改为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制,同时也在东北部国营农场作搭配品种使用,年种植面积6.6万hm2。丰强2号,稳产性较好,散黑穗病和腥黑穗病极轻,兼抗秆锈菌21号、34号、40号3个小种,主要在吉林省和内蒙古哲盟旱薄地推广,年达13.3万hm2左右。随后,这一时期本区还通过聚合杂交育成一批优良新品种,其中面积较大的有克群,适黑龙江,面积16.0万hm2;克全,丰产性略好,面积达13.3万hm2,以克强、克壮为主体及随后克群、克全为主体的品种普及完成了本区第二次品种更换。
至70年代,带有天蓝冰草血统的小麦品种开始在生产上推广。同时,本区应用远缘杂交育种开始较早,20世纪50年代便开始将天蓝冰草(中间偃麦草Elytrigia intermedia)与小麦杂交、复交、多交、阶梯杂交、辐射诱变等。多种育种途径育成了一大批更加高产、稳产,适于不同生态区、不同熟期的优良品种。这些品种的推广促成了本区第三次品种更换。其中面积较大的有:抗旱类型克旱6号,面积30.5万hm2,且使用时间长;克旱7号,至1983年面积,达38.5万hm2;克旱8号面积曾达25.0万hm2。喜肥水类型克丰1号,和耐湿类型克69-701,面积分别为19.5万hm2和18.3万hm2。早熟类型辽春5号,适应性广;辽春6号高抗三种锈病,赤霉病轻,面积都在6.6万hm2以上;兵麦302,极早熟,面积6.6万hm2。抗倒喜肥水型新曙光1号,灌浆快,分布广,面积6.6万hm2;抗旱耐瘠型东农111,抗丛矮病及黄矮病,年面积3.3万hm2。这些品种的推广实现了本区第三次品种更换。
进入80年代,本区的种植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轮作制度由麦—麦—豆改变为豆—豆—麦,要求小麦品种更加抗病、丰产、具不同熟期。80年代上半期,克旱6号、克旱8号、克69-701等品种面积仍很大。同时,1979年审定的克丰2号发展很快,它是一个旱肥型品种,很快代替上述3个品种而达到年面积54.0万hm2。1983年和1987年审定的克旱9号和新克旱9号,丰产性好,适应性强,但品质,曾在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成为本区北部的主体品种。克旱9号在1995年曾达49.0万hm2;新克旱9号19—1993年连续3年在66.6万hm2上下。1982年审定的克丰3号,喜肥水,中晚熟,半矮秆,不易落粒,且品质好,熟期偏早,主要在北部、东部推广,1987年面积超过66.6万hm2。搭配品种有:龙麦12,耐瘠,抗病,1987年面积6.8万hm2;垦红5号,耐旱性好,主要分布在东部三江地区,19年面积8.1万hm2。铁春1号,半矮秆,适密植,早熟,高产,1992年面积达13.3万hm2;丰强3号,适应性好,苗期抗旱,籽粒角质率高,是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吉林省的主要品种;呼麦3号,耐丛矮病,主要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推广。以上品种的推广实现了本区第四次大面积品种更换。
进入90年代,本区开展以优质为目标的新一轮小麦品种更换。首先对已审定或即将出圃的品种进行品质鉴定,明确了一批烘烤品质好的品种大力推广。如辽春10号,在1992年首届优质面包小麦评比中名列榜首,主要在南部水浇地推广,1997年面积17.3万hm2。垦红15适黑龙江东部种植,1998年达10.0万hm2。克丰6号是黑龙江省中晚熟优质麦当家品种之一,1998年面积达23.7万hm2。此外,黑龙江省推广的还有克旱13(1996年,24.1万hm2),克旱14(1998年,10.4万hm2),龙麦19(1996年,19.6万hm2),垦大4号(1998年,10.4万hm2)等;辽宁省除辽春10号外,还在西部、北部大面积种植了辽春9号(19年以来,都在6.7万hm2以上);水浇地推广辽春11、辽春12、辽春13、铁春2号、铁春3号、沈免等。在内蒙古海拉尔地区推广了抗丛矮病的蒙麦22和蒙麦25,1998年其种植面积分别为23.3万hm2和13.3万hm2,还在继续扩大中。正在迅速发展的品种有龙麦26,优质,高产,抗倒,抗病,2000年面积已达17.1万hm2。以发展优质麦为主体的本区第五次品种大更换正在进行中。
种植面积变化对地下水影响
6.3.3.1 种植面积变化对农用开采量影响
石家庄平原区以灌溉农业为主,主要种植作物是小麦和玉米,小麦和玉米均属于高耗水性作物。地表水资源的匮乏决定了除降水之外地下水成为农作物灌溉的水源。因此,粮食种植面积尤其是小麦和玉米的种植面积与区域地下水开采量及地下水位埋深的变化关系密切。在降水量及灌溉定额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耗水性作物的种植面积越大,地下水开采量愈多,埋深越大。
(1)年际影响特征
农用地下水开采量除受到耗水性作物种植面积影响外,还受到年降水量多少及降水量时程分配的影响,此外,农用开采地下水量也与人们的节水理念及节水效率有关。但当年际间耗水性作物种植面积变化异大时,地下水农用开采量表现出与种植面积相同的变化趋势。
图6.29为小麦玉米种植面积和地下水农用开采量分布散点图,由于从1956年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小麦玉米种植面积变化幅度较大,从1956年的15.50×104hm2增长到1980年的39.07×104hm2,平均每年增加0.98×104hm2。在此期间小麦玉米种植面积的增加是引起农用地下水开采量增大的主要因素,所以二者之间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在1982年之前,种植面积(A)越大,开采量(Q)越大。关系式为Q=0.675×A-2.93(R2=0.12),表明小麦—玉米一年二熟制种植模式面积平均每增加1×104hm2,地下水开采量增加0.675×108m3。
1982~1999年间,种植面积虽然在增加,但开采量却呈波动变化,但平均开采量呈略有增加趋势。在此阶段内,小麦玉米种植面积平均为44.71×104hm2,地下水农用开采量平均为22.56×108m3,相当于每增加1×104hm2小麦玉米的种植面积,地下水农用开采量平均增加0.505×108m3。
21世纪以来,石家庄平原大部分地区地下水位降到30m以下,一方面,地下水位下降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不断恶化;另一方面,水资源紧缺引发的资源危机意识也不断加强,节水意识不断深入人心。因此,如何减小农业开采地下水这个地下水资源用水大户成为人们关注的任务,减小耗水型作物的种植面积成为可行措施。在这一阶段,小麦玉米种植面积有所控制,在1999年时为48.08×104hm2,2000年已减小到43.99×104hm2,减小幅度达8.51%。地下水农用开采量也相应减小,1990~1999年间平均值为23.24×108m3,2000~2005年间为22.35×108m3,减幅为3.83%。在此阶段内,小麦玉米种植面积平均为42.57×104hm2,除去蔬菜及园林水果用水量的增加量,相当于种植1×104hm2小麦玉米,需耗用地下水农用开采量0.497×108m3。
图6.29 小麦玉米种植面积和地下水农用开采量散点图
Fig.6.29 Scatter diagram of wheat and maize production and agricultural groundwater exploitation
从小麦玉米种植面积和地下水农用开采量散点图6.29可知,在1982年之后,地下水农用开采量与小麦玉米种植面积之间不再存在明显的直线关系,二者之间的变动规律并不明显,并且1982年之后的数据点大部分在直线下方,说明地下水农用开采量增加的幅度小于小麦玉米种植面积增加的幅度,即增加相同面积的小麦玉米种植面积,1982年之后需要的地下水开采量较1982年之前少。主要是节水的原因造成的:节水措施的不断提高、节水品种的推广或灌溉效率的提高,都会使单位小麦玉米种植面积上消耗的农业开采量减小。1982年之前,1×104hm2小麦玉米种植面积需耗用地下水0.675×108m3;1982~1999年间,1×104hm2小麦玉米种植面积需耗用地下水0.505×108m3;2000~2005年间,1×104hm2小麦玉米种植面积需耗用地下水0.497×108m3。
由图6.30可知,小麦玉米种植面积(A)和地下水农用开采量(Q)的对数关系拟合也较好,R2=0.8042,关系式为Q=14.432lnA-31.686。在关系式两边对种植面积(A)求导数,即可得农用开采量随小麦玉米种植面积的变化速率, ,是随不同阶段种植面积变化的物理量。随着种植面积的增多,地下水农用开采量变化速率减小,在1982年之前,每1×104hm2小麦玉米种植面积需耗用地下水平均为0.58×108m3;在1982年之后,每1×104hm2小麦玉米种植面积需耗用地下水0.33×108m3,比直线拟合的结果要小,但总趋势不变。
(2)年代影响特征
从近50年来石家庄平原区小麦玉米总种植面积及农业地下水开采量年代变化图6.31上可以看出,农业地下水开采量与种植面积存在着密切相关性,两者的变化趋势一致。当小麦和玉米种植面积较大时,地下水农业开采量较大;反之,当种植面积较小时,地下水农业开采量较小。即年代平均地下水农业开采量随着小麦玉米总种植面积的变化而变化。
图6.30 小麦玉米种植面积和地下水农用开采量对数曲线图
Fig.6.30 Logarithm fitting curve of total wheat and maize area and agricultural groundwater exploitation
由图6.31和表6.8可知,20世纪50年代,小麦玉米种植面积处于近50年以来水平,相应地农业开采量也是近50年来小值。20世纪60年代小麦玉米种植面积比20世纪50年代略有增加,农业开采量增加幅度也较小。20世纪70年代相对于20世纪60年代小麦玉米种植面积增长幅度较大,从16.83×104hm2增长到34.43×104hm2,增幅为104.58%;相应地地下水农业开采量也增长较快,从10.67×108m3增长到20.37×108m3,增幅达到90.%,为近50年来年代变化幅度值。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到20世纪90年代末,小麦玉米种植面积处于稳步增长阶段,但较前一阶段增长幅度变小,分别为20.36%和11.37%;地下水农业开采量增长幅度分别为7.36%和6.26%,增长幅度同样逐渐变小。21世纪初期相对于20世纪90年代末小麦玉米总种植面积减小,相应地地下水开采量也减小。因此,年代地下水农用开采量随种植面积的增减而表现出明显的增减变化。为进一步确定这种增减关系,绘制了农业开采量与小麦玉米面积关系曲线(图6.32)和农业开采量变幅与小麦玉米面积变幅关系曲线(图6.33),拟合判定系数分别达到了0.9779和0.9596,均具有很高的相关性。
图6.31 近50年来小麦玉米种植面积及农业开采量年代变化
Fig.6.31 Total wheat and maize area and agricultural groundwater exploitation for recent 50 years
表6.8 近50年来小麦玉米总面积及农业开采量变化
注:“+”表示增加;“-”表示减小。
图6.32 年代平均农业开采量与小麦玉米面积关系曲线
Fig.6.32 Relationship between erage agricultural groundwater exploitation and total wheat and maize production in different decades
图6.33 农业开采量变幅与小麦玉米面积变幅关系曲线
Fig.6.33 Relationship between amplitude of agricultural groundwater exploitation and that of total of wheat and maize production
从年代平均农业开采量与小麦玉米种植面积关系曲线可知,农业开采量(Q)随小麦玉米面积(A)变化关系式为Q=0.4649A+2.6445(R2=0.9779),小麦玉米面积平均每增加1×104hm2,年代地下水农用开采量平均增加0.4649×108m3。
如图6.32所示,小麦玉米面积增加10%,农业开采量增加8.5%,农业开采量平均增加的幅度小于小麦玉米种植面积增加的幅度。
1982年以来地下水农用开采量随种植面积变化的年际关系不明显,而年代趋势却表现出明显的直线关系,主要是因为年代平均种植面积变化明显,成为影响农业地下水开采量的决定因素。年际间种植面积呈逐步变化趋势,幅度不明显,引起的地下水开采量变化相对较小。
6.3.3.2 种植面积变化对地下水埋深影响
小麦玉米种植面积的变化影响地下水农用开采量的多少,由于石家庄平原区农用开采量占地下水开采量的80%左右,所以农用开采量变化直接反映在地下水位埋深波动上面。因此,小麦玉米面积的变化对地下水位有着较为敏感的影响关系。图6.34为小麦玉米总面积和地下水位埋深的关系曲线,在1999之前,小麦玉米总面积总体呈不断增加的趋势,而地下水位埋深也不断增大,只是随小麦玉米种植面积变化的幅度逐渐升高。在2000~2005年间,种植面积平均有所减小,然而地下水位埋深却持续增大,与20世纪以来地下水位埋深随小麦玉米总产量变化而变化的规律一致,主要是由于在进入21世纪之后开采量有所减小,但仍旧处于超采状态引起的。
图6.34 小麦玉米总种植面积和地下水位埋深关系
Fig.6.34 Relationship between total wheat and maize production and groundwater buried depth
在1982年之前,随着小麦玉米种植面积(A)的不断扩大,地下水位埋深(h)也在不断增加,两者之间呈明显的直线关系,关系式为h=0.2619755014×A-0.5806359606(R2=0.926996),表明小麦玉米总种植面积平均每增加1×104hm2,地下水位埋深增加0.26m。在这一阶段内,地下水位埋深随小麦玉米总种植面积有规律地变化,表明地下水位埋深的变化速率及幅度在人类可预知并可控制范围内,增加小麦玉米种植面积,地下水位埋深加大;减小小麦玉米总种植面积,地下水位埋深变小。
在1982~1999年间,小麦玉米种植面积增加的同时,地下水位埋深也在增加,但地下水位埋深随小麦玉米总种植面积增加的速率明显大于1982年之前的平均水平。二者之间也呈直线关系变化,关系式为h=1.1742329A-33.15105968,R2=0.766928,表明小麦玉米总种植面积平均每增加1×104hm2,地下水位埋深增加1.17m。
与1982年之前相比,增加相同的小麦玉米种植面积1×104hm2,地下水位埋深从增加0.26m演变到增加1.17m。另一方面,灌溉水平即每公顷小麦玉米种植面积上的地下水灌溉量甚至略有减小,1982年之前每公顷小麦玉米面积上地下水灌溉量为0.56×108m3,而1982~1999年间为0.508×108m3,即在增加相同的小麦玉米种植面积情况下,1982~1999年间增加的地下水开采量较1982年之前小,但埋深增加的程度却比1982年之前大,主要是由于1982年以来,地下水降水入渗量、灌溉回渗量及侧向补给量减小使地下水资源可利用量减小。因此,开采相同的地下水资源量,在1982年之后产生的地下水位下降的程度比1982年之前大。
进入21世纪后,小麦玉米种植面积开始不断减小,从1998年、1999年的48.14×104hm2、48.08×104hm2减小到2004年、2005年的42.73×104hm2、43.73×104hm2;小麦玉米种植面积减小的同时,地下水农用开采量也在减小,但地下水位埋深却仍旧不断增加,只是在2002~2004年期间埋深增加的幅度较小,由于2005年小麦玉米总种植面积又有所增大,埋深也从2004年的29.9m增至30.87m。此时期小麦玉米总种植面积、地下水农用开采量及地下水位埋深变化的特征表明地下水开采量即使有所减小,但减小的程度有限时,地下水位埋深仍然明显下降。
由图6.35可以看出,在1956~1999年间,地下水位埋深(h)与小麦玉米总面积(A)变化的多项式拟合曲线也较好,关系式为h=0.029A2-1.251A+16.761(R2=0.9359)。由多项式拟合曲线求出的地下水位埋深随小麦玉米种植面积变化速率为:1982年前,小麦玉米种植面积增加1×104hm2,地下水位埋深增加0.241m;1982年后,小麦玉米种植面积增加1×104hm2,地下水位埋深增加1.31m,与图6.34直线拟合分析结果基本一致。
总结地下水位埋深和小麦玉米面积的变化过程,地下水位埋深随小麦玉米种植面积的变化可分为三个阶段。阶段,1956~1981年,随着小麦玉米种植面积的增加,地下水位埋深加大,小麦玉米种植面积增加1×104hm2,地下水位埋深增加0.26m。第二阶段,1982~1999年,地下水位埋深随小麦玉米增加而增大的幅度加快,小麦玉米种植面积每增加1×104hm2,地下水位埋深增加1.17m。第三阶段,2000~2005年,小麦玉米种植面积减小,但地下水位埋深却仍旧继续增加。
图6.35 地下水位埋深与小麦玉米种植面积变化多项式拟合曲线
Fig.6.35 Multinomial fitting curve of total wheat and maize area and groundwater buried depth
导致三个阶段中地下水随小麦玉米面积变化规律异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方面:①1982~1999年间的平均降水量及2000~2005年间的平均降水量较之1982年之前减小,从源汇项上减小了对地下水资源的补给量;另一方面,地下水位埋深的不断增大,使降水入渗的途径变长,一定时间内地下水获得的降水入渗量减小。②地下水埋深的增大使补给途径变长,灌溉回渗补给地下水量也有明显的减小;此外,随着滹沱河上游岗南、黄壁庄水库的建成拦蓄、坝基截流使山前侧向入渗补给量减小也较明显。③20世纪90年代之后,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小麦玉米耗水量有所减小,但蔬菜面积增大较快,并且蔬菜也属于高耗水性经济作物,另一方面生活用水量增大迫使开采地下水量增多,即小麦玉米面积变化引起的地下水开采减小量不足以弥补生活用水和蔬菜引起的地下水开采量增量。即一方面地下水补给量减小,使地下水资源可利用量减小;另一方面开采量增大,或减小不明显,从而使开采量明显超过了地下水资源可利用量,两方面共同作用,使地下水位埋深增加的趋势一直明显。虽然在21世纪初,人们已经认识到超采带来的地质环境恶化问题,节水理念也在深入,但目前的节水程度尚不能缓解地下水劣变趋势,因此必须继续提高节水力度,或采取改变种植结构及跨流域调水等措施缓解地下水劣势。
某村今年小麦种植面积比去年增加二成,去年的小麦面积比今年少120公顷.该村去去年小麦种植面积
某村今年小麦种植面积比去年增加二成,去年的小麦面积比今年少120公顷.该村去去年小麦种植面积是多少?
120÷20%=600公顷
120÷(1+20%)=100公顷
为什么小麦种植面积会大幅下降
近两年因小麦收获期间遭遇阴雨天气,小麦收获质量、产量下降,农户粮食出售价格偏低,部分农户种植效益下滑较快,甚至有种植户出现亏损,2017年部分地区农户种植结构出现调整,局部地区农户开始弃种小麦,小麦种植面积总体略降。